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厦门市园林植物园竹类植物的种质资源调查与分析

时间:2024-07-28

郭惠珠,蔡邦平,黄克福,郭艺松

(1.厦门市园林植物园,福建 厦门 361003; 2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竹类植物属于禾本科(Gramineae)竹亚科(Bambusoideae),具有生长快、周期短、产量高、用途广、投入少、效益大等优势,在建筑、轻工、食品、家具、包装、运输、观赏及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应用广泛,是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具佳的林种。竹类植物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少数属种分布在温带和亚寒带地区[1],分布区内大多生长在中低海拔地方,极少在高海拔地方生长。全世界木本竹类植物约100余属1521种[2],其中我国有39属870多种,约占世界的1/2以上,是世界上竹类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3]。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位于东经115°50′—120°43′、北纬23°23′—28°19′,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南邻广东,北界浙江,西与江西接壤。境内多山,地形起伏,地势复杂多变,生态环境多样。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温暖湿润,水热资源丰富,福建省竹类物种资源为我国最丰富的省份之一[4],有38属390余种。福建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条件,孕育了丰富多样的竹类植物,是丛生竹理想的分布区域[5]。

厦门市园林植物园自1960年建园以来,开始引种竹类植物并建立竹类植物区。竹径通幽为众多造园家钟爱,也是建立在国人爱竹传统基础之上。沿溪种竹则更合自然。植物园竹类植物区整体以自然式布局,主要沿水库北侧,并随水磨坑溪伸展至上岩,逐步延伸最终将达东部西山水库;利用原有的自然山石,进行适当的改造与新建;以丛生竹为主的观赏竹种、园路、溪流与起伏的地形有机地结合。

由于科研、科普和城市园林绿化推广应用的需要,自建园以来,一直从国内外引进新优竹种,据植物园编写的植物名录[6]至今引种竹类植物有227种(包括品种),这些引种的竹类植物虽然有部分已得到初步应用,但大部分还仅作为种质资源保存在植物园苗圃里,未得到充分利用。为进一步摸清厦门植物园竹类种质资源家底,对现有植物园内竹类资源进行全面调查,以期为合理利用竹类植物资源提供参考。

1 调查区域与调查方法

1.1 调查区域概况

厦门市园林植物园竹类植物区坐落于厦门岛东南隅的万石山,东经117°53′—118°15′、北纬24°23′—24°46′,海拔43—201.3 m,总面积493 km2。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年均气温约20.9 ℃,全年温差不大,最高月(7月)均温28.2 ℃,极端最高气温39.6 ℃,最低月(1月)均温12.7 ℃,极端最低气温0.1 ℃;年均降水量1248.9 mm,雨季集中于4—9月。其地带性土壤是花岗岩风化物组成的砖红壤性红壤类型,pH 5~6,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少,表土肥力中等,局部砂质土,肥力低。

1.2 方法

2021年课题组成员结合文献查阅与走访园内老工作者,采用野外实地调查方法,以竹类植物为目标,对所调查的区域进行调查。①定位:采用GPS仪定位,以获取目的物种所处的地理坐标,并做好照片拍摄。②生境调查:调查目的竹种所处生境类型、基质、采集地点、日期、海拔高度、树高、胸径等。其中用GPS仪实测海拔高度。③目的竹种调查:调查记载目的竹种的株高、胸径、生长情况等,其中胸径用围径尺量测,树高用测高仪量测,生长情况及土壤环境等根据实地观察的情况确定。在生长情况调查中,“好”表示长势良好;“中”表示长势一般;“差”表示长势较差,基本能生长。④目的竹种标本采集:以不破坏植物生境及植物正常生长为原则进行采集,采集的腊叶标本存放于厦门市园林植物园标本室(XMBG)中。⑤对竹类植物标本的鉴定采用传统的植物形态分类方法,查阅相关的植物志或图志将标本鉴定到种。

2 结果与分析

2.1 竹类的种质资源组成

表1 厦门市园林植物园竹亚科植物种类及生长情况

2.2 竹种的生长情况分析

2.2.1 生长状况 通过园内竹种资源调查,发现现存的竹种数量与引种数量相差较大,现存的竹种仅占引种的53.7%。由表1可知,厦门植物园引进的竹类植物主要来自华南地区广东、福建闽南、云南等地。它们的生长情况为“好”的有49种,生长情况为“中”的有56种,即生长情况良好的竹种占84%;生长情况为“差”的有20种,即长势比较瘦弱矮小的占16%。生长情况良好的竹种绝大部分引自与厦门气候等环境条件相近的地区,大部分为合轴丛生竹;来自闽北的竹种及部分散生竹在厦门植物园生长较差,可能是气候原因或种植年限久,土壤贫瘠未能及时培土且老竹竹头未能及时清理。

2.2.2 开花情况 由于引种栽培时间较长,近年来园内部分竹种陆续出现开花现象,经多年观察,霞山泥竹、金明竹、绿竹等为零星开花,大部分竹丛正常生长;短枝黄金竹于2016年开始开花,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后长势良好;开花过后不久枯死大多是由于管理比较粗放,水肥管理未到位,如篌竹(Ph.nidularia)、早竹(Ph.violascens)等,详见表1、表2。

表2 厦门市园林植物园竹类植物开花情况

2.2.3 其它状况 船竹(F.altior)、筇竹(Q.tumidissinoda)、毛竿玉山竹(Y.hirticaulis)、澜沧梨藤竹(M.arrectus)、薄竹(C.chinense)、滇竹(G.felix)、射毛悬竹(A.actinotrichus)等中高山竹种及部分刚竹属竹种因气候不适宜,引种栽培后而未能存活。泡竹(Ps.polymorphum)、假毛竹(Ph.kwangsiensis)、短穗竹(S.densiflora)、橄榄竹(In.gigantea)、大节竹(In.crassiflora)、少穗竹(O.sulcatum)、实心苦竹(Pl.solidus)、肾耳唐竹(S.nephroaurita)等竹种因管理不善而死亡。

2.3 重新修订的竹种

2.3.1 短枝黄金竹Schizostachyumbrachycladum(Kurz) Kurz[7]原引种名为马达加斯加桂黄竹(Bambusavulgaris)。与原引种名两者归属不同,主要区别在于竿壁薄,节间被白色短刺毛脱落后有粗糙感,分枝多且近等粗,箨片腹面密被白色刺毛,小穗含1~2朵小花;而后者竿壁厚,节间贴生淡棕色刺毛,无粗糙感,分枝多且有一主分枝较粗长,箨片腹面在脉间密生暗棕色小刺毛。引种时错误名称的可能原因:引种后未能详细鉴定,因为两者有一些明显特征相同即竿均为黄色且有绿色纵条纹,箨鞘背面密被金黄色刺毛,雄蕊6,鳞被3。

2.3.2 紫秆巨竹GigantochloaatroviolaceaWidjaja[7]原引种名为草黑竹(Gigantochloasp.)。竿初时绿色,越来越紫,最终暗紫色,强光照条件下竿色黑色特别亮,是稀有的黑色竿竹种,是优良的观赏竹。引种时可能根据竿的暗紫色,赋予中文名草黑竹。

2.3.3 七彩红竹IndosasahispidaMcClure ′Rainbow′[8]原引种名为红宝石竹(Indosasasongmingensis)。七彩红竹为栽培品种,竹竿紫红,叶片绿色带白色至淡黄色条纹,色彩艳丽,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引种名录中错误名称的可能因引种时未能详细鉴定,直接采用供给方提供的名称,而Indosasasongmingensis非正式发表学名。

2.3.4 无耳藤竹DinochloaorenudaMcClure[9-10]原引种名为藤竹(Dinochloamultiramora)。与原引名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箨耳不发育,节下及节内密被紧贴的黄白色绢毛,箨鞘背部平滑,有变硬的硅质,被疏散、细小、紧贴的白色柔毛,无叶耳;而后者箨耳明显发育,不外翻而沿箨鞘两肩向上伸出,竿仅节内密被黄白色绢毛,箨鞘背部紧贴黄褐色或淡黄色刺毛,叶耳狭长,伸出。引种名录中错误名称的可能原因:引种后未能详细鉴定。

2.3.5 毛环水竹PhyllostachysrubromarginataMcClure[7]原引种名为河竹(Phyllostachysrivalis)。与原引名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地下茎无通气道,箨鞘背面无斑点,箨环最初密生向下的淡黄色细硬毛;后者地下茎有通气道,箨鞘背面常有褐色小斑点及不甚显著的紫色条纹,箨环最初疏生白色纤毛。引种时错误名称的可能原因:两者的地上部分特征都比较相似,区别主要在于地下茎有无通气道。

3 结论与讨论

3.1 重视引种驯化工作的科学性

植物园是重要的植物种质资源库,为了收集新特优竹类植物资源,保存优良的种质资源,就应有计划、有目的、高质量地开展引种与选育工作。竹类植物引种应该要根据其生长特性选择适应园内种植区域的气候、立地条件的竹种。以收集福建省乃至全国的珍稀、濒危、特有的,有观赏价值或保护价值较高的或有较高经济价值的且能在当地成活或基本上能正常生长发育的竹种。

3.2 对园内的竹类植物建立档案

竹类植物区建园以来,先后从国内外收集引进了不少竹种,据园植物名录记载,至今引种竹类植物有227种(包括变种、变型及品种),但由于竹子开花死亡、气候不适应以及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部分引种竹种无法长期保存。因此,要对引种的竹类植物做好详细记录,建立完善的竹类植物种质资源信息数据库,包括记录生长情况、管理情况以及引种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分析等信息,另对定名错误竹种进行详细记录备案,实现资源管理的自动化、系统化。

同时,在建档前要做好种类鉴定,避免以错误的分类单元名称作为引种名录,影响后续的管理及研究;做好每个竹种的编号登记,并定位绘制成分布图,以便今后的管理及研究。

3.3 做好竹类植物区的种植及养护管理

竹类植物不仅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是我国古典园林中不可缺少的配置植物,但因其具有地下茎的特性,可划分丛生混生竹区和散生竹区。在配置过程中,要根据各物种的生长习性、形态、色彩、风姿的不同,因地制宜结合园区的自然山石及湖水进行配置,如在道路两旁种植高大的丛生竹花吊丝竹、粉单竹等,可遮荫又可观赏;在湖边可选择低矮整齐的倭竹、箬叶竹、菲黄竹等片植;散生竹由于具有地下横走的竹鞭,可结合自然山石、建筑角隅处片植紫竹或花叶唐竹等,在竹林下可适当种植一些观叶地被或不同季节开花的灌木或草本,使之层次分明,观赏效果佳。

由于竹类植物区土壤条件较差,且长期栽培形成老竹竹头未能及时清理,许多种类生长不好。为了提高竹类植物的成活率,在栽植过程中必须控制好土壤条件、种植过程、种植季节及后期的养护管理[11]。竹类植物的管护根据地下茎分为散生竹和丛生竹的管护。①丛生竹管护:园区丛生竹长势相对较好,主要是做好养鞭护笋,在出笋前修剪间伐,要去弱留强、去老留幼、去小留大[12],特别是一些枯死的老竹,及时挖除残留的竹兜(一般竹兜要10 a左右才会腐烂,没有腐烂会妨碍母竹行鞭生长),此外,还要结合竹丛松土,有利于新笋的生长;施肥培土,在除草松土后进行施肥,以饼肥、厩肥、堆肥等有机肥为主,也可施入速效性化肥,然后进行适当的盖土培土,以防地下茎露出地面;合理浇水排涝,竹类植物虽喜湿但不宜长期积水,在干旱时必须及时浇水,在雨季又要及时排水;还需及时做好病虫害防治。②散生竹管护:散生竹其竹鞭向四周生长的能力较强,不同相邻竹种容易出现穿插生长,为防止串种,在相邻竹种之间挖沟埋设混凝土隔离板;其它养护管理类似丛生竹。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