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黑龙煤业2102运输巷支护参数优化

时间:2024-07-28

赵海涛

(山西潞安集团蒲县黑龙煤业有限公司,山西 蒲县 041204)

1 工程概况

潞安集团黑龙煤业有限公司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蒲县黑龙关镇西沟村,主水平设在9+10+11号煤层中,水平标高为+1040 m,辅助水平设在2号煤层,水平标高为+1140 m。2102运输巷主要用于2102工作面回采时的运输与通风,南接21进风行人上山,北接设计2102工作面切眼,西面为9+10+11号煤层轨道大巷,东面为设计2102风巷。煤层层位位于下水平9+10+11号煤层,与2号煤层之间垂直距离109.6 m。在本工作面范围内,煤层厚度稳定,平均厚度为6.58 m。9号煤与10+11号煤之间有一层夹矸较厚为0~1.85 m,平均0.65 m。局部区域10号与11号煤之间有一层0.3 m的夹矸。9号煤平均厚度0.86 m,10+11号煤平均厚度4.5 m。如表1所示。

表1 煤层顶底板岩性

2 2102运输巷支护参数优化

2102运输巷断面尺寸为宽×高=4500 mm×3000 mm。原支护方案如下:顶板锚杆选用Ф20 mm×2400 mm的螺纹钢锚杆,锚索选用规格为6500 mm和9000 mm两 种,其 中6500 mm的锚索布置3根,间排距为1000 mm×1000 mm,距离巷帮250 mm位置各布置一根锚杆,9000 mm的锚索布置2根,间排距为2000 mm×1000 mm,巷道顶板中线位置及距离巷帮250 mm位置各布置一根锚杆,靠近巷帮位置的锚杆与竖直方向夹角为15°。巷道两帮选用Ф20 mm×2400 mm的螺纹钢锚杆,间排距为1000 mm×1000 mm,锚杆距顶板岩层和底板岩层均为500 mm,每帮均布置3根锚杆。

现场施工发现,原支护方案施工较为复杂,6300 mm和9000 mm的锚索间隔布置,且数量不同,对巷道支护效率影响较大,严重制约了巷道的掘进速度。考虑到原支护方案较为保守,支护密度较大,可以对方案进行简化、优化,拟取消长度9000 m的锚索,仅采用6300 mm的锚索对巷道顶板进行支护。借助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简化后支护方案的支护效果。简化后的支护方案如图1。顶板锚杆选用Ф17.8 mm×6300 mm的锚索,间排距为900 mm×1000 mm,布置在巷道顶板中间位置,锚索两边各布置两根Ф20 mm×2400 mm的螺纹钢锚杆,间排距为900 mm×1000 mm,靠近巷帮的两根锚杆与竖直方向夹角为15°,帮锚杆选用规格为Ф20 mm×2400 mm的螺纹钢锚杆,间排距为1000 mm×1000 mm。

图1 优化后支护方案(mm)

优化前后支护方案垂直应力分布图如图2。

图2 巷道垂直应力分布

如图2所示,两种支护方案条件下,巷道开挖稳定后,垂直应力分布情况及影响范围差别不大。原支护方案条件下巷道两侧垂直应力峰值为11.8 MPa,优化后的支护方案,巷道两侧垂直应力峰值为11.9 MPa,基本相同。表明取消9000 mm长锚索后,对巷道围岩的控制效果并无明显降低的现象。

优化后的支护方案,在巷道中部、顶板岩层表面及1~4 m范围内各个特征点应力值如图3。巷道中部特征点应力值明显高于顶板岩层表面及1~4 m范围内各个特征点应力值,在巷道中部两侧煤体存在应力集中区域。随着距离巷道越远,各个特征点应力值在煤体深处逐渐趋于原岩应力值。

图3 不同位置各个特征点垂直应力值

原支护方案及优化后支护方案条件下,巷道围岩垂直位移及水平位移如图4。原支护方案条件下顶板变形量最大值为26.3 mm,两帮移近量最大值为20.3 mm,优化后支护方案条件下顶板变形量最大值为33.2 mm,两帮移近量最大值为24.8 mm。虽然优化后支护方案条件下,巷道围岩变形量略有增大,但是增大幅度非常小,不会造成巷道围岩失稳破坏。

图4 巷道围岩垂直位移及水平位移

3 工业性试验

2102运输巷使用原支护方案掘进了100 m后,根据优化后的方案,取消了长度为9000 mm锚索,在距离开切眼50 m、150 m和250 m位置设置围岩变形监测点,对巷道顶板下沉量及两帮移近量进行现场监测,比较原支护方案和优化后支护方案条件下巷道围岩变形情况。其中:距离开切眼50 m位置为原支护方案条件下监测点,距离开切眼150 m和250 m均为优化后支护方案监测点,分别记为断面1和断面2。现场监测曲线如图5。

如图5(a)所示,优化后支护方案条件下,断面1监测得到的巷道顶板下沉量最大值为62 mm,断面2为73 mm,而原支护方案条件下巷道顶板下沉量最大值达95 mm。分析原因,可能是原方案支护较为复杂,在施工过程中工人不易保证施工质量,而优化后支护方案虽然支护密度小于原支护方案,但是不涉及到间隔支护,更易保证施工质量,导致优化后的支护方案支护效果更好[1-4]。如图5(b)所示,断面1监测得到的巷道两帮移近量最大值为50 mm,断面2为85 mm,而原支护方案条件下巷道两帮移近量最大值为90 mm。现场监测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方案两帮变形量小于原支护方案,在顶板支护效果较好的情况下,虽然巷道两帮支护参数没变,但是支护效果也有所改善。

图5 巷道围岩变形量监测曲线

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虽然原支护方案支护密度更大,但是两种型号的锚索间隔支护,增大了施工的难度,影响了施工质量,而且增大了材料运输的工程量,制约了巷道掘进速度。优化后的支护方案,虽然支护密度有所降低,但是只保留一种型号的锚索,简化了施工过程,更易保证施工质量,而且减少了材料运输的工程量,更有利于提升巷道掘进速度。

4 结论

针对黑龙煤业2102运输巷掘进速度慢的问题,分析发现原支护方案支护密度大,存在过支护问题,且原支护方案较为复杂,施工质量不易保证,因此对原支护方案进行简化,仅保留Ф17.8 mm×6300 mm的锚索,取消了两种锚索间隔支护的施工环节,适当降低了支护密度,而且施工更加简单,更易保证施工质量。通过现场监测,优化后的支护方案支护效果良好,可以满足现场的安全生产要求,而且更有利于提升巷道掘进速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