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白艳飞
(晋能控股煤业集团泰山隆安煤矿,山西 保德 036600)
为确保巷道围岩支护可靠,支护设计要充分结合煤层顶底板围岩特性和地质条件,选择合理的掘进层位,控制好层间距,依靠坚固性较好的巷道支护,从而减少人工材料的投入,确保作业环境和支护强度的安全可靠[1-2]。钻孔窥视可以在井巷工程施工中直观、清晰地观察锚杆、锚索眼壁的围岩情况,对于孔内的裂隙发育、岩石破碎、煤层情况等能够进行直观判断与评价,从而为巷道支护设计提供现场依据,具有较高的实践应用价值。
泰山隆安煤矿11309工作面位于11#煤三采区中部,工作面东部为实体煤,西部为井田边界及保德煤矿,北部为11#煤南翼主要回风大巷,向南掘进范围内为实体煤。工作面沿走向布置,设计长度1325 m,切眼设计长度为240 m,布置有11309运输顺槽、回风顺槽,外段布置有一条回撤联络巷,为工作面采闭后回撤支架服务。工作面主采煤层为11#煤,上下两巷沿煤层底板掘进,与东部11307备采工作面留设有30 m宽保护煤柱。11309工作面位置关系平面示意图如图1。
图1 11309工作面位置关系平面示意图
工作面11#煤层厚度为1.4~2 m,均煤1.6 m,呈块状,局部含有夹矸。煤层直接顶为泥岩,局部伪顶为炭质泥岩,呈深灰色,岩层厚度为1.8 m;基本顶为粗粒砂岩,厚度在3.5~4 m间,呈灰色-灰白色,层理明显,结构稳定。直接底为砂质泥岩、粗粒砂岩,厚度为4.6 m;基本底为粗砂岩,均厚10.3 m。根据工作面周边已探查的地勘钻孔,对该工作面岩石力学特征进行实验室分析,测得力学特征主要参数见表1。
表1 11309工作面主要岩石力学参数
为准确掌握巷道周边围岩裂隙发育情况,根据现有巷道位置关系及支护变形情况,在11309工作面回撤通道与运输顺槽共布置6个测点进行钻孔窥视。窥视位置示意图如图2。
图2 窥视位置示意图(m)
为直观了解锚杆、锚索周边围岩不同孔深裂隙发育情况、应力集中情况及受力特征等信息,以回撤联络巷和运输顺槽交叉口的Ⅰ号测点为例分析,选用8 m长锚索进行锚固,对巷道顶板和巷帮均布置探孔观测,利用窥视仪探管对钻孔内煤岩层和裂隙情况进行观察,从而对方案进行优化,提高支护强度。钻孔窥视效果图如图3。
图3 钻孔窥视效果图
根据钻孔窥视结果显示:在开孔至里段4.8 m为煤层,在5~8 m段为砂质泥岩,开孔向里1.61 m处孔壁显示存在一条明显的纵向裂隙,深入探管至2.6 m处孔壁出现不均匀、不规则横向环状裂隙,呈现出挤压破碎状态,2.85 m处出现两条纵向裂隙,且孔壁破碎,直到孔深4.8 m过煤段后,孔壁趋于均匀规则,但孔径明显变小,说明该段受力较大,处于应力集中区域,造成钻孔缩径,7.16 m到8 m终孔段,孔径均一,无裂隙发育,岩层分布较平缓,说明处于弱应力区,钻孔成型较好。
煤矿巷道顶板支护中,常采用锚杆锚索+金属网复合支护方式对顶板进行加固,通过均匀打设锚杆、锚索对顶帮围岩起到耦合支护作用,而且规则的间排距布置,能够有效分解围岩应力,使得集中应力得到分散,从而减轻作用在巷道顶帮的应力,减缓移近量和巷道变形[3-4]。
通过对6个测点的窥视图可以分析得出结论,在钻孔内2~5 m区段由于受到裂隙发育影响,孔内岩性较破碎,处于岩石强度弱化区,造成应力较为集中;5~8 m区段,岩层分布较为稳定,岩石自然强度较高,围岩应力相对较弱。因此,根据钻孔内窥的煤岩层性质及规律进行支护方式设计优化如下:原有旧支护方式采用左旋螺纹钢锚杆,由于螺纹长度的限制,导致锚杆锚固位置处于岩层破碎带,导致锚固失效。在此基础上,优化方案选用高强度右旋螺纹钢锚杆进行支护,且锚杆、锚索支护参数进行调整,将原有锚索设计间排距1600 mm×2000 mm,减少为1400 mm×2000 mm,锚索长度由6300 mm调整为8200 mm;将原有的左旋锚杆调整为多种规格锚杆分区布置,即顶板锚杆选用Φ22 mm×2500 mm左旋锚杆,而帮部支护选用Φ20 mm×2000 mm右旋全螺纹锚杆,顶帮锚杆间排距分别为1100 mm×1000 mm、1000 mm×1000 mm。优化后的支护设计图如图4。
图4 优化后支护设计图(mm)
为观测优化后的支护方案设计效果,在6个钻孔窥视仪观测点中打设的锚杆顶端加装液压枕,用于实时采集锚杆承压后的受力变化情况。经过数据对比分析发现,在打设锚杆后10 d内,锚杆受力变化波动较明显,处于应力重新分布叠加时段。当锚杆发挥作用,应力分布趋于平衡之后,受力不再产生变动。以其中1#、2#、3#三个测点为例,1#测点在第3天应力达到峰值2.1 MPa,之后处于波动期,直到第13天稳定在1.6 MPa左右;2#测点在第5天应力达到峰值1.7 MPa,之后应力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基本稳定在1.5 MPa左右;3#测点在第4天应力达到峰值4.3 MPa,之后下降稳定在3.3 MPa左右。说明在打设锚杆之后支护稳定强度与应力峰值之间变化不大,虽然略有下降,但能够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维持良好的支护效果,减少围岩的变形量。优化设计后支护强度动态曲线图如图5。
图5 优化设计后支护强度动态曲线图
除对锚杆支护强度分析外,对于优化设计后顶板移近量做出数据分析。通过预设光纤顶板离层仪在线监测系统采集数据,分别对222测点和226测点的多个采集通道数据分析。将采集器布置在孔深7 m和3 m处,每个测站可通过四个通道传输数据。经过比对发现,在初期观测的前10 d顶板下沉移近量变化较大,在巷道掘进过后的25 d后,两处测点的移近量再次增大,而且增速加快,说明在第10天后顶板相对稳定,移近量较小,支护效果起到作用,而当周期来压出现时,顶底板移近量加快。优化设计后顶板移近量变化如图6。
图6 优化设计后顶板移近量变化曲线图
(1)巷道在采掘活动过程中容易导致周边围岩原有应力受到扰动影响,打破力学平衡,造成巷道支护变形加快、出现顶板下沉和憋帮现象,尤其是在出现围岩裂隙发育区域,原岩的支撑应力减弱,导致巷道变形增大。
(2)利用钻孔窥视技术分区段对围岩进行内窥分析,及时发现破碎和裂隙区域,有针对性地选择锚杆支护打设深度,调整锚固岩层层位,从而提升原岩和支护复合作用效果,提高支护强度,减少巷道变形量,便于优化支护设计。
(3)在支护方案优化后,设置测站采集数据,从不同方面采集参数,验证优化后的支护效果,经过数据反馈分析,进一步调整支护方式,提高支护强度,延长巷道服务年限。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