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8103工作面回风巷沿空掘巷耦合均让压支护应用

时间:2024-07-28

于 敏

(晋能控股煤业集团同发东周窑煤业有限公司,山西 大同 037000)

8103工作面回风巷采用小煤柱沿空掘巷,煤柱宽度为6 m,在原支护设计时,巷道压力显现明显,巷道变形严重。通过支护优化设计,并在掘进期间通过矿压综合监测,巷道变形得到有效控制[1]。

1 概况

同发东周窑矿山4#层8103综放工作面地面标高1409~1453 m,井下标高907~939 m,盖山厚度为502~514 m。8103工作面开采二叠系下统山西组4#煤层,北部为山4#层一盘区三条采区巷道,西部为山4#层一盘区8102工作面采空区,5103巷与8102工作面2102巷间隔6 m保护煤柱,南部及东部均为实煤区,如图1。4#煤层总厚度4.12~10.3 m,平均7.21 m,纯煤厚度为6.63 m,煤层结构复杂,煤层倾角0°~10°,平均5°。根据工作面周边地质钻孔柱状图和5103回风巷揭露综合分析,山4#煤层含夹矸2~4层,最大为2.4 m,最小为0.4 m,岩性多为砂质泥岩、炭质泥岩、泥岩、煌斑岩。煤层基本顶为细粒砂岩,厚度为21.6~36.1 m,平均28.81 m,中夹薄层细砂岩;直接顶为炭质泥岩,厚度为0.3~3.9 m,平均2.61 m,泥质结构,块状构造,局部火成岩侵入;直接底为粉砂岩,厚度为4.1~8.9 m,平均6.5 m,深灰色-灰黑色,巨厚层状,水平层理发育;基本底为中砂岩含砾粗砂岩,厚度45.1~53.1 m,平均49.1 m,巨厚层状。

图1 8103工作面布置图

根据邻面8102面回采期间揭露以及钻孔煤层结构看,该工作面局部地区有煌斑岩侵入。断层附近围岩破碎,对掘进造成一定的影响,在掘进过程中应加强巷道顶板支护。该区域煌斑岩侵入煤层,煌斑岩厚度不稳定,需加强对煤层厚度探测,确保巷道沿煤层底板掘进。

2 8103工作面回风巷原支护方案

2.1 原支护设计方案

8103回风巷巷道支护如图2。顶板支护以锚索为主要支护形式,加以金属网辅助维护顶板,具体支护参数见表1。

图2 8103工作面回风巷原支护设计示意图(mm)

表1 回风巷原支护参数

其中两根靠近煤帮的锚索与顶板的夹角为70°~80°,锚索与煤帮间的距离为0.2 m,其余四根锚索均与顶板保持垂直,两帮的锚索托盘长边与巷道走向保持一致,其余锚索托盘布置方式则为纵横交替。

帮部支护以锚杆、锚索为主要支护形式,加以金属网辅助维护两帮煤墙,帮部支护排距为0.9 m,锚索直径为17.8 mm,长度为4300 mm;锚杆直径为18 mm,长度为2400 mm,三根锚索、锚杆的间距依次为0.6 m、0.8 m、0.9 m,托板均纵向布置。

2.2 原支护方案矿压显现情况

8103回风巷巷道已掘进300 m,受临近8102工作面回采后的动压影响,统计8103回风巷变形段的情况,发现8103回风巷整体变形较为显著,巷道掘进期间,由于围岩松软严重,片帮冒顶频繁,井下煤炮频繁。为改善相关状况,在掘进前超前布孔注浆,对压力大的地段采取了用9.3 m的锚索进行补强。巷道支护成本较高,但效果一般。

3 回风巷支护优化后设计方案

3.1 耦合均让压支护设计

根据弹塑性力学理论和现场经验,巷道开挖后在巷道围岩将产生松散区、塑性变形区和弹性区。支护系统将经受围岩的变形过程并在该过程中承载,支护体的受力大小和允许围岩变形关系密切,容许变形过大或过小,均会影响巷道围岩的稳定性。根据弹塑性理论,围岩变形和应力关系如下:

式中:pa为围岩应力(支护阻力),MPa;ur0为围岩表面位移,mm;r0为巷道等效区半径,m;c为岩石内聚力,MPa;σz为和采深成正比的垂直应力,MPa;μ为泊松比,取0.5;E为塑性区平均变形模量,取1.96×104MPa;φ为岩石内摩擦角,(°)。

根据矿井煤层物理力学特征和采矿条件,在上述公式的基础上做出围岩表面位移和支护阻力特性曲线,如图3。

图3 围岩表面位移和支护阻力特性曲线

在采深较大的情况下,必须让围岩在一定程度内发生变形,在巷道支护系统内支护变形和支护阻力必须和围岩的变形形成耦合。固在大采深条件下必须采用适当的耦合让均压手段。

3.2 正常地段8103回风巷锚杆支护初始设计

(1)顶板支护

锚索具体参数:锚索的安装应力大于16 t;锚索直径21.8 mm;采用19股预应力钢绞线;配件为锚具、球垫圈、26-30TB让压管;托盘280 mm×270 mm×14 mm高强可调心拱形锚索托板,与JM锚索梁配套使用;锚索布置为每排6根,锚索排距为1000 mm,间距1000 mm;每套锚索采用2支锚固剂,一支MSCK2360,一支MSZ2360,锚固长度1486 mm;锚索方向全部垂直于顶板。

JM6高强型锚索梁厚度为6 mm,每米质量为18.7 kg,每米护顶面积2.5×105mm2,抗弯截面模量8781 mm3,最大承载能力(2000 mm间排距)1575 kg[2-3]。

(2) 巷帮支护

锚索具体参数:锚索的安装应力大于10~12 t;锚索直径17.8 mm;锚索为7股预应力钢绞线;配件为索具、球垫圈、21-5T让压管;托盘300 mm×300 mm×12 mm 高强JM托盘;锚索布置两帮各3根,锚索排距为1100 mm,间距900 mm,上部锚索距顶板距离为400 mm。

锚 固 剂:每 套 锚 索 采 用1支,一 支MSZ23120。

钻头直径:28 mm。

8103回风巷锚杆锚索支护布置如图4[4]。

图4 8103工作面回风巷优化支护设计示意图(mm)

3.3 巷道矿压监测结果

在8103回风巷中设置了2个综合监测测站,1#和2#测站巷道矿压综合监测测站分别位于8103回风巷道顶板新支护第75排钢带和第127排钢带处,每个测站包括巷道表面位移量测点、顶板离层仪和锚杆锚索受力监测[5](锚索测力计编号说明:顶锚索从左到右依次标号,帮锚索从上到下依次标号)。如图5~图7。

图5 1#测站巷道表面位移监测曲线

图6 1#测站顶锚索受力监测曲线

图7 1#测站帮锚索受力监测曲线

对1#测站巷道表面位移的监测得出:1#测站巷道顶板的最大下沉量为14 mm,顶板变形量占据巷道高度的比例很小;左帮最大变形量为32 mm,两帮最大移近量为64 mm,两帮变形整体也很小。从顶锚索受力图可以看出,1#测站顶锚索受力较稳定,从现场看顶板整体平整,说明顶板受力较稳定,支护效果较好。从帮锚索受力图可以看出,帮锚索整体受力较稳定,从现场看两帮煤壁没有较大挤出和出现网兜等情况,支护效果较好。通过锚索受力情况发现,8103回风巷两帮受力主要集中在中部锚索上。

4 结论

(1)8103工作面回风巷设计采用高预应力强力锚杆锚索组合支护系统,可有效解决6 m小煤柱在沿空掘巷时矿压显现所带来的巷道变形问题。

(2)在工作面掘进期间,采用原支护方案的巷道变形显著,变形主要体现在:顶板下沉、两帮外移,而且位移量较大,最大位移达0.4 m,顶下沉达0.5 m。采用优化后的设计方案,顶板下沉量和煤帮位移量较小,巷道顶板完整,两帮整齐,说明巷道掘进期间围岩变形得到有效的控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