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注浆加固技术在动压影响巷道中的应用

时间:2024-07-28

张德志

(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矿用材料分院,北京 100020)

煤矿巷道支护状况直接影响矿井的安全生产[1],随矿井埋深的增加,受瓦斯、地质构造等因素影响,矿压显现愈发明显,开采难度增加。巷道开掘后,支护状况受埋深、施工层位、周边巷道布置、支护形式、强度及采动等因素影响[2-3],尤其是受采动即动压影响时矿压显现最为明显,巷道围岩出现严重变形,威胁安全生产。针对该问题,通过永安煤矿32采区三条下山现场调查评价、数值模拟分析、制定加固方案及实施、现场施工反馈等工作[4],开展对动压影响下底板岩巷加固技术研究。

1 工程概况

永安煤矿设计生产能力65万t/a,采取平硐-暗斜井混合开拓方式,主采3#煤层,煤层赋存稳定,煤厚5.4~7.2 m,平均煤厚6.4 m,煤层倾角约2°~4°,顶板、底板均为泥岩与砂质泥岩互层。矿井现生产采区为32采区,采区布置三条下山,采用锚喷支护。采区正在组织生产的工作面为3208工作面及3210工作面,已回采结束的工作面为3209工作面,采区以北为相邻五里庙煤矿采空区。采区三条下山受多次采动影响,先后经历多次扩修、加固,巷道变形严重,主要表现为顶板下沉、两帮内鼓及片帮,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严重威胁矿井的安全生产。

2 巷道破坏情况数值模拟分析

2.1 数值模拟的建立

采用FLAC3D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合矿井采掘工作面实揭资料及本区钻孔柱状图建立模型,模型长度240 m、宽度25 m、高度80 m。为提高模拟精确度,模型范围内共划分25 000个单元,35 232个节点。设定煤层倾角为3°,模型范围内确定巷道断面规格及施工层位,建立巷道上覆岩层、下覆岩层,岩石力学参数见表1,在模型顶部边界施加垂直应力6 MPa,结合现场矿压显现规律,侧压大于垂直压力,取侧压系数为1.2,模型顶、底部分别为应力边界及位移边界。

表 1 岩石力学参数表

2.2 模拟结果分析

模拟得出三条下山开掘后、受一次采动后、二次采动后三种情况下塑性区分布范围,以塑性区范围确定巷道围岩破坏范围。

(1)开掘后塑性区分布范围

巷道开挖后进行锚喷支护,所受垂直应力、水平应力重新分布,受爆破及矿压影响,巷道周边围岩均出现塑性区。巷道开掘后塑性区分布范围如图1。由图1可知,由于三条下山巷道施工层位、埋深及支护强度均一致,受垂直应力及水平应力一致,塑性区范围基本一致,宽度为3~4 m。同时也可得出,三条巷道掘进期间相互影响较小。

图1 巷道开掘后塑性区分布范围

(2)一次采动后塑性区分布范围

三条下山受3208工作面采动影响,超前应力显现明显,一次采动后下山巷道围岩塑性区分布如图2,由图2可知,巷道周边塑性区范围分布明显变大,宽度约4.5~6.5 m,较开掘后巷道右帮塑性区范围增加近1.5 m。另由于回风下山巷道北临五里庙煤矿采空区,左帮塑性区范围较开掘后巷道增加近2.5 m。

图2 一次采动后下山巷道围岩塑性区分布

(3)二次采动后塑性区分布范围

三条下山受3208工作面、3210工作面采动及超前应力叠加影响,二次采动后下山巷道围岩塑性区分布如图3。由图3可知,巷道周边塑性区范围分布较一次采动时进一步变大,宽度约6~8 m,增加约1.5 m。由于材料下山南临3208工作面、3210工作面,巷道右帮塑性区较左帮塑性区宽2 m。

图3 二次采动后下山巷道围岩塑性区分布

综上所述,巷道开挖后,周边塑性区分布范围随一次采动影响、二次采动影响逐渐增大,周边围岩破坏情况加剧。其中,回风下山巷道靠近临近煤矿采空区、材料下山巷道靠近回采工作面一侧变形尤为明显,受影响最大。计划采用注浆对巷道周边围岩进行加固。

3 注浆加固设计

3.1 注浆加固原理

利用高压力注浆泵、注浆管向巷道周边塑性区围岩注入浆液,浆液充填围岩裂隙后快速凝固,与周边围岩形成整体,提高围岩强度及承载力。

3.2 注浆材料

结合现场围岩状况及借鉴其他矿井注浆经验,选用水泥浆及ZKD高水速凝材料双浆液。随水灰比的增加,浆液粘度、屈服强度随之增加,具有强度高及快速凝结的特性。

注浆管采用直径25 mm一般焊接管加工而成,长度1.5 m,一端车丝长度30 mm,距该端头1.2 m、1.35 m分别打设两个直径6 mm小孔;使用封孔胶进行封孔,长度1.2 m。

3.3 注浆工艺

安装注浆管→注清水试验→制浆→注浆→对下一个注浆孔注浆→停机清洗→卸除孔口球阀。

ZKD型高水速凝材料由主料和配料组成,混合后凝固时间极短,考虑井下工人操作水平及浆液输送距离,将主料及配料分开输送。

3.4 注浆参数

(1)制浆。借鉴其他矿井注浆经验,水灰比采用1.5:1,ZKD高水速凝材料按11%比例加入,主料及配料比为1:1。

(2)注浆压力及注浆量。注浆开始后通过压力表控制压力由零持续上升,保证浆液沿裂隙扩散充分、均匀,终孔压力2~3 MPa。单孔达到设计压力值,并持续10 min不吸浆,即可停机开启卸压阀,之后更换注浆孔。

(3)拆除球阀。待停机清洗后,至少等待6 h方准拆除球阀。

(4)注浆孔设计。注浆孔直径42 mm,孔深2400 mm。结合现场三条下山巷道变形特征,同时考虑底鼓量小,计划对巷道顶板及两帮进行全断面注浆,提高顶帮围岩强度。沿巷道掘进方向,每排布置6个注浆孔,排距2 m,其中,顶板布置两个注浆孔,两帮各两个。顶板注浆孔按与竖直方向呈45°打设,对称布置,两帮注浆孔间距1 m,下部一根注浆孔距底板0.5 m。注浆孔布置示意图如图4。

图4 注浆孔布置示意图(mm)

4 注浆效果分析

采用施工探查孔的方式对注浆效果进行验证。钻孔施工完毕后,采用钻孔窥视仪对注浆段巷道围岩进行观测,查看围岩裂隙填充情况。另对围岩进行取样,查看胶结效果及强度。

由于三条下山巷道地质采矿条件及施工条件相似,选取材料下山巷道顶板及紧邻工作面帮部围岩进行分析,使用钻孔窥视仪对距巷道孔口1.5 m处里外围岩进行观察。材料下山围岩注浆前后对比图如图5。由图5可知,围岩在注浆前较破碎,受围岩松软、存在裂隙影响,孔壁破损明显,注浆后浆液与围岩形成一体,孔壁完整。另取材料下山注浆后巷道顶板岩石,与注浆前顶板岩石进行对比分析。注浆前围岩破碎,存在孔隙,且易断裂,注浆后浆液填充了围岩裂隙,与围岩胶结形成一体,整体性及强度明显提升。

图5 材料下山围岩注浆前后对比图

5 结论

(1)结合32采区三条下山巷道实际地质采矿条件,通过数值模拟结果可知,受工作面采动影响,巷道围岩塑性区范围逐渐增大,且靠近工作面侧围岩受破坏程度加剧。

(2)结合围岩受压破坏的变形特征,采取注水泥浆及ZKD高水速凝材料双浆液加固措施,通过对比注浆前后围岩状况,浆液与岩石胶结形成一体,围岩强度及承载力明显提高。

(3)对受压变形大、围岩破碎的巷道,采取注浆措施达到加固的效果,对类似条件下巷道注浆加固提供借鉴的意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