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张平弟,叶登舞
(宁德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安 355000)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倍受重视。1990年国际生态城市会议和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标志着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共识。
在我国,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以及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不断产生干扰,引发全球性气候变暖,城市生态质量日趋下降,人们逐渐意识到生态问题的严重性。从20世纪90年代开起,特别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生态城市建设不断升温,绿色发展成为国策。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强调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增进人民福祉。绿色发展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旋律。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城市建设要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营运模式;提出“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要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全国各地兴起了生态城市建设热潮,城市生态公园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
城市生态公园最初被称为“Ecological Park”,即指以保护和恢复城市自然生态为目标的一类城市公园。城市生态公园的概念不断发展,既有城市性又有生态性,但它既不是普遍意义上的城市公园,也不是自然保护区或自然生态公园。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践,概括城市生态公园的一些特征为[1]:①基本功能。城市生态公园以保护和修复区域生态系统为首要任务,着重改善城市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兼顾游憩、观赏和生态教育等功能。是城市生态公园建设以保护和恢复城市自然生态为主要目标,兼顾城市公园文化内涵和游憩功能。②生态构成。以自然生境为主,允许加入适量人工环境。以地带性植被为主,营造生物多样性丰富的自然群落。③空间布局。构成区域景观生态格局,从大尺度的生态规划到小尺度的生境设计,充分满足生态系统要求,构建良好的景观空间形态。④养护管理。遵循低养管、节约建园原则,后期养护主要通过生态系统内部调节,降低养管成本。
综合国内外有关研究学者对城市生态公园的定义可概括为:指位于城市近郊或城区,以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通过保护和修复自然生境而建立的具有地域性、生物多样性和自我演替能力的生态系统[2]。并提供与自然生态过程相和谐的游览、休憩、实践等活动的城市公园绿地。
生态学是主要研究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3]。城市生态公园规划应充分考虑地域的自然保护价值、野生地价值、城市土壤的特殊性等自然生态因素,同时也要考虑社区利益、学校和人口中心的位置等社会因素,其生境设计、创造与管理要尊重现状生态特征、利用状况和潜力;城市生态公园的设计应挖掘生态潜力,创造多类型的复合生境,给野生生物提供丰富的栖息环境,运用多样化的种类,重视活水体的规划设计与建设,为有益昆虫和两栖动物提供适宜生境;城市生态公园运营与养护管理要将自然保护作为基本目标,并促进绿地自维持机制和功能的发挥,实现人工的低度管理和景观资源的可持续维持及发展,与野生动物建立较好的生态关系,建立生态环境教育基地。
景观生态学以整个景观为对象,注重景观的布局研究。景观生态学中景观的定义指一个空间异质性的区域,由相互作用的斑块或生态系统构成[4]。与其他生态学科的研究内容相比,景观生态学着重突出景观空间结构,以及生态学在不同尺度上的相互作用。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正是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构筑场地生态结构。
宁德市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中段、台湾海峡北端,宁德南漈生态公园(图1)位于宁德市主城区(建成区)西部,南漈山脉面城一重山生态林地,与三都澳海域、东湖湿地公园共同构成城市“三大”生态系统,占地面积740 hm2。
4.1.1 地形地貌特征 公园地处南漈山南坡,属低山丘陵,地势陡峭,最高峰为西部的大山岗,海拔905.9 m,其次为岭头顶,海拔832.4 m,最低处为后山古溪园艺场,海拔50.0 m,平均坡度41.5%。溪谷深切,跌水、瀑布较多。土壤类型主要是红壤和黄壤,其中,红壤多分布在海拔700 m以上地域,600~900 m地域为红、黄壤过渡区,800 m地域多为黄壤分布区。
4.1.2 生态环境现状 公园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公园内森林生态资源丰富,森林用地面积680.8 hm2,约占总面积的92%,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达604 hm2,约占总面积的82%。
4.1.3 生态文化特色 宁德市南漈生态公园内山水景观优美,有“鹤桥烟霞”、“登岗观日”、后山溪峡谷、南峰石笋、燕嘴岩、“南漈飞淙”、石湖、五莲潭等十二景。宁德市南漈生态公园内现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主要是古建筑和石刻碑记,其中陆游、戚继光等名人古迹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以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相关原理为指导,《公园设计规范》和《城市绿地设计规范》相关法规为依据,结合宁德南漈生态公园用地条件和生态文化特征,以绿色发展为理念,严格保护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注重山水和森林生态资源保护和利用,注重生态修复,注重历史文化传承为导向,着力构建生态环境优美、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园林。
宁德南漈生态公园规划目标主要是构建三大生态体系: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生态安全体系。
1)构建生态文化体系。良好的生态文化体系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存共荣的生态意识,价值取向和社会适应。生态文化是宁德南漈生态公园的资源优势,规划优先保护自然森林植被及其生存环境,通过实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提高森林覆盖率和生态环境质量;逐步形成结构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实现生态文化、景观、游憩、科学、生态安全等多功能的生态文化体系。
2)构建生态经济体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规划依托现有果园及土地资源优势,构建特色花果园区,发展特色农业,营造科普教育、农业观光园区。
3)构建生态安全体系。建立生态安全体系就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底线。就是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稳定性和功能性,确保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宁德市南漈生态公园功能分区见图2。
4.4.1 构建“山水文化、名人文化、宗教文化”为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功能结构区 宁德南漈生态公园东部中段和北段,海拔在180 m以下,规划用地总面积84.3 hm2,占公园总面积的11.4%。是宁德南漈生态公园的优势功能区。规划重点是保护南漈溪及支流、西下山溪等沟谷溪涧山水资源,以陆游、戚继光等名人文化和畲族文化等人文景观为内涵,提升历史文化名山文化价值。
宁德南漈生态公园所在的南漈山历史悠久,宗教文化底蕴深厚。据调查,现有永兴寺、龙湫禅寺、山石佛寺、飞泉禅寺、白云寺、灵溪禅寺、经灵禅寺、贤明观、清音阁、南峰寺和蕉城佛教居士林等寺院11处,以及白马明王宫、忠平王宫、清虚宫等3处属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其中灵溪寺(宋代)、飞泉寺(宋代)、龙湫寺(元代)、南峰寺(明代)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宗教文化朝圣活动有一定影响力,已形成一定规模,据初步统计,宗教文化朝圣场所面积2.2 hm2,占公园总面积的0.3%。规划保护现有寺庙建筑,控制新建寺观,提升历史文化价值。
4.4.2 构建“五区互渗”的生态经济体系功能结构区 宁德南漈生态公园东部中南段(鹤峰南路西侧)、海拔在180 m以下的缓坡地,面积43.0 hm2,占公园总面积的5.8%。现状用地为果园、园地和少量疏林地,土壤条件较好。规划保留现有晚熟龙眼林(面积约20 hm2)为基础,充分利用南部和北部的用地,建立特色花果游览区,营造特色果园和春景植物景观。
宁德南漈生态公园用地面积大,地形复杂,南北长度约4 km。公园管理服务设施依托主、次入口设置,规划游客中心1处、管理房4处、停车位640个,用地总面积6.5 hm2,占公园总面积的0.9%。
4.4.3 构建“三区、两廊、六纵、一主体”结构布局生态安全体系功能结构区 三区:南漈飞淙景观区、鹤峤烟霞景观区、后山叠翠景观区等3个景观区。①南漈飞淙景观区:位于公园中部,以现状南漈公园山水景观为核心,向南面扩展景域,面积320 hm2。规划以山水生态文化为主题,“南漈飞淙”自然景观为特色,诗人陆游为文化内涵,营造富有山水文化气息的景观区。②鹤峤烟霞景观区:位于公园北部,以现状戚继光公园为核心,面积177 hm2。规划以抗倭英雄—戚继光为文化主题,以森林生态多样性为特色,营造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先人革命精神园地的景观区。③后山叠翠景观区:位于公园南部,包括报恩公园(规划),面积243 hm2。规划以珍稀特色植物保护为主题,以花果展示为特色,营造科普教育、农业文化观光的景观区。
两廊:指郊野绿道(省2号绿道)和生态绿道(环山绿道)2条生态景观廊道。
六纵:指白鹤峰登山道、西下山登山道、白鹤岭古官道、南峰寺登山道、坪塔登山道、大山岗登山道等6条登山道。
一主体:位于公园西部、海拔在180 m以上山地,以宁德市林业局划定生态公益林用地为基础,总面积604 hm2,占公园总面积的82%。是宁德南漈生态公园的主体功能区。规划重点划定保护绿线,强化生态公益林保护;为游人提供森林浴、登山健身等活动。
4.5.1 山体保护规划 大山岗、岭头顶和白鹤峰等自然山体制高点建筑仅能设置观赏亭或观景平台,不得建设与公园性质无关的开发项目。禁止挖山、采石等破坏山体行为,对已破坏的地区进行山体生态修复,防止水体流失。绿道和登山道工程施工中必须注意山体保护,防止水土流失。控制人为活动对山水自然环境产生的消极作用。保持和维护原有生物种群、结构及其功能特征,提高自然环境自然更新的能力。
4.5.2 水资源保护规划 划定水系保护蓝线,实行绝对保护。严格保护区内的森林植被、岩石地貌和文物古迹。拆除村民自建引水工程,保证水量;引导居民生活用水改用城市自来水,既安全又不妨碍公共资源的合理利用。实施“显山露水”工程,整治沿溪两侧的违章建筑和构筑物,恢复自然山水风貌和生态环境;加强沿河道两侧环境卫生管理,禁止乱倒渣土、垃圾和生活污水向溪水直排等行为;居民生活污水排入城市污水管网。
4.5.3 森林生态资源保护规划
1)划定生态公益林保护区,全面实行封山育林。保护区总面积681.1 hm2(新增71.1 hm2),其中坪塔划为一级保护区,其它区域可依据林业部门确定的保护级别,分别划为二级保护区(重点保护)和三级保护区(一般保护区)。一级保护区内林木及环境实行绝对保护;二级保护区林木可进行必要的抚育性、更新性活动;三级保护区(一般保护)可进行合理的抚育间伐,逐步更替单一树种和单层林分,丰富自然植物群落,提升植物多样性和林相景观。
2)加强森林防火。制定森林火灾应急预案;设置防火隔离带、防火线,多造植耐火树种;设置防火警示牌、宣传栏,如游客须知、宣传标语、广播等。在公园主、次入口管理处配置防火检查站,配备专业人员,在各景区分别布置一个森林防火监测点,配备灭火机械、防护设备和通讯器材。
3)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建立观察站,专人负责,定时检查,及时防治。
4)积极发展森林旅游产业,培育林业生产新的经济增长点。规划在大山岗西南面、田中村附近地势较平缓山地(本规划范围外)建设森林养生旅游项目。
5)严格控制建设规模。除本规划设置的游览道路(绿道和登山道)和游览设施之外,严格控制与风景游赏和生态功能无关的建设项目。
建设规模控制指标:森林养生旅游项目用地面积15000 m2,建筑占地面积不超过6000 m2,建筑层数2层为主,局部3层,建筑总面积不超过13000 m2。建筑密度不高于40%,容积率不高于0.8,绿地率不低于40%。
4.5.4 大气环境保护规划 控制各类可能造成大气污染的建设项目的审批,严禁违规建设。推广使用电能、太阳能、天然气等无污染能源,杜绝燃煤、烧柴等产生污染的能源。公园内除允许消防车、急救车通行外,严禁外来机动车辆进入。
4.5.5 噪声控制规划 允许进入公园内的车辆应减速行驶,除遇屏障外,全程禁止鸣笛。加强郊野绿道绿廊建设,绿廊宽度不小于20 m。要求通过园内金涵快速路必须设置隔音设施(除隧道外)。
4.5.6 水环境控制规划 园内各居民点和宗教文化场所,可根据布局设置相对独立污水处理系统,确保排水水质达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后就近溪流排放。主、次出入口管理服务点均采用雨污分流制,通过雨水、污水管网经统一收集后排入市政管网。
宁德南漈生态公园规划设计在保留基地的自然环境基础上,保留并保护本土植物生态多样性,从自然、社会、经济、技术和环境协同发展的角度合理布局城市生态空间,提升区域景观特色与品质。通过系统保护宁德城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合理利用宁德南漈生态公园基址之内的各种资源,促成培育城市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连续性、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努力维护生态资源的稳定,为各种生物的生存提供最优的生息空间,营造适宜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生态格局,使生境改变的影响尽可能降到最低。保持宁德南漈生态公园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连续性,维护生物生态廊道的畅通,同时也保护宁德南漈生态公园基址之内的历史文化、特色文化资源。此外,宁德南漈生态公园同时也能承担宁德乡土教育与科普教育作用,满足市民了解和接近自然的需求,为市民提供安全优美的游憩场所。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