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对30例外周血染色体异常核型患者的检测分析

时间:2024-07-28

邬丽红 刘运华

(河源市妇幼保健院 广东河源 517000)

1 前言

染色体异常核型是指染色体结构或数目异常,一种是遗传物质的缺失或增加,这种通常会引起严重的遗传疾病。另一种是平衡携带者,患者本身一般没有临床表现,但是在孕育下一代的时候,会有不良的妊娠结局。目前医学上对染色体病尚无有效的临床治疗,因此,对个体进行染色体检查并进一步指导临床干预和优生优育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1]。近年来,各地随着产前诊断中心的逐渐成立以及遗传咨询门诊的开诊,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成为对成人染色体病诊断的重要分析方法[2]。本研究对我院接诊的30例外周血染色体异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染色体异常核型与生殖遗传效应的关系。

2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20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30例外周血染色体异常核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1例,女性19例,年龄(22-43)岁,平均(30.63±5.73)岁。纳入标准:①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不良孕史、复发性自然流产、不孕不育、少精弱精等;②受检者签署知情同意书;③均进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检查;④临床资料齐全。

2.2 检测方法

抽取患者1~2 ml肝素抗凝外周血,用5 ml注射器分别滴加30滴血置于拜迪淋巴细胞培养基中,将其置于两线独立的37℃培养箱并培养大约72 h,然后收获前3 h加2滴20μg/ml的秋水仙素终止培养,经过KCl低渗、冰醋酸与甲醇(1∶3)固定收获细胞再进行滴片、胰蛋白酶消化、吉姆萨染色终形成基础G显带,然后上徕卡GSL120自动分析仪扫片,正常情况下,挑选20个中期分裂相,分析5个分散、显带较好的核型,嵌合体加数至60个分裂相,同时分析5个核型。核型分析参照ISCN进行,异常者必要时加做N显带与C显带进行检测[3]。

2.3 观察指标

本研究采用WHONET5.6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统计异常染色体核型的分布情况,并观察异常染色体核型患者的生殖效应表现。

3 结果

在30例外周血染色体异常核型患者中,染色体结构异常12例(倒位5例,罗伯逊易位3例,平衡易位4例),占比40%;染色体多态性11例,占比36.7%;染色体数目异常7例,占比23.3%。生殖效应表现为流产的有17例,胎停的有5例,不良孕史6例,弱精症2例,详情见表1。

表1 30例患者外周血染色体异常核型分布与生殖效应

4 讨论

4.1 染色体结构异常与生殖效应异常的关系

染色体结构异常主要是指染色体或染色单体经断裂-重换或互换而导致的染色体畸变或染色单体畸变,包括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等。染色体倒位是由于染色体有两处断裂点并发生180°旋转重新形成新的重排染色体,一般分为臂内倒位和臂间倒位[4]。本研究有5例染色体倒位,其中男性3例,妻子均表现为自然流产或胎停,2例女性也表现为自然流产,这是因为:染色体倒位在遗传表现中,生殖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分为四种染色体配子,包括正常染色体、倒位染色体、部分重复染色体和部分缺失染色体,也就是说染色体倒位携带者中2/4关于遗传物质的增减变化,这种发生了染色体改变的异常配子与正常配子结合后产生的新个体,大多难以正常发育,出现流产、胎停等生殖异常。

平衡易位在染色体结构异常中较为常见,本研究中4例平衡易位携带者中,1例表现自然流产,1例表现复发性流产,2例表现为妻子胎停。在遗传表现中,染色体平衡易位携带者的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中可产生18种类型的配子,理论上有1/18可生育正常后代,1/18可生育相同染色体平衡易位的后代,而16/18可能导致流产、胎停或出生缺陷[5]。由于染色体平衡易位携带者并无遗传物质的丢失,大部分患者在临床表现和智力发育方面与正常人无异,可正常生育或携带配子,但有流产史患者需做流产绒毛染色体检测以及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以排除遗传学因素[6]。另外,本研究有3例为罗伯逊易位,生殖效应均表现为流产。罗伯逊易位又称着丝粒融合,主要发生在D、G组染色体之间,包括13、14、15、21、22号染色体,在人群中的总发生率约为1/1000[7]。在非同源性罗伯逊易位中,由于短臂小,遗传基因少,因此导致的生殖遗传效应不明显。但是同源性罗伯逊易位与正常配子结合后,可形成单体或三体型合子,导致流产、胎死腹中或畸形胎儿。

4.2 染色体多态性与生殖效应异常的关系

本研究中一共检出有11例染色体多态性,占比36.7%,主要表现在1、9、16、Y异染色质增加或减少、D/G组随体柄增长、双随体等。既往认为,由于染色体多态性一般分布在基因编码少、无转录活性、含高度重复序列的染色质区,因此不会出现临床症状或生殖异常。但是,近年来已有研究证实[8],染色质在着丝粒功能方面,以及进行姐妹染色单体结合和染色体分离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这就导致异常染色质可能影响减数分裂时染色体的配对联合以及配子的形成,进而导致生殖遗传效应异常。吴亚敏[9]对75例不孕不育和75例自然流产的患者进行体外周淋巴细胞培养、G显带及核型分析发现,染色体异常率高达16.7%,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并指出染色体多态性与不孕不育、自然流产具有较高的关联性。本次研究11例染色体多态性携带者生殖效应,其中流产6例,胎停1例,弱精症2例,不良孕史2例。目前国内各遗传中心对染色体多态性没有统一标准,但是有不少研究报道染色体多态性在临床上与生殖异常有一定的相关性[10],加之染色体多态性在人群中携带率较高,因此在遗传咨询中应重视染色体多态性。

4.3 染色体数目异常与生殖效应异常的关系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染色体不能平均分配或分裂受阻,均可导致染色体数目异常,以三体的非整倍体形式最常见。这是由于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有一对染色体没有分开而导致一个配子多一条染色体,一个配子少一条染色体,多一条染色体的配子与正常配子结合后形成了三体。本研究中有7例染色体数目异常,占比23.3%。生殖效应表现方面,出现不良孕史4例,流产2例,胎停1例,这说明了染色体数目异常与生殖效应异常密切相关,也说明了有不良孕史或流产史的女性不仅需要关注其自身相关因素,同时要注重遗传学筛查。

综上所述,染色体结构异常、染色体多态性、染色体数目异常与生殖效应异常密切相关,是导致流产、胎停等不良妊娠结局的重要因素,对高危人群进行外周血染色体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