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车玉翠
(山东安信制药有限公司 山东济南 250105)
铬(Cr)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冶金、皮革制造、电镀、木材加工、颜料生产等行业[1]。2014年,我国Cr盐产量(以重铬酸钠计)约32.3万吨[2]。由于我国Cr盐生产技术相对落后,人们的环保意识较为薄弱,极大数量的Cr渣露天堆放在无防渗漏处理的场地,引起严重的土壤和地下水的Cr(Ⅵ)污染问题[3]。据统计,截至2010年,我国每年约产生Cr渣45万吨,历年累积堆放量超过400万吨[4]。Cr(Ⅵ)具有极强的致癌作用[5],其化合物被生态环境部列入有毒有害水污染物名录(第一批)[6]。
目前,针对Cr(Ⅵ)的修复治理思路主要有3种:(1)添加化学还原剂或微生物,将Cr(Ⅵ)还原为Cr(Ⅲ),降低Cr(Ⅵ)的毒性和其在环境中的迁移性[7]。(2)采用淋洗、水井抽取等技术,将土壤中的Cr(Ⅵ)淋洗至水溶液中或将含有Cr(Ⅵ)的地下水抽至地表,再用化学方式对溶液中Cr(Ⅵ)进行处理[8]。(3)采用植物修复,将土壤中Cr(Ⅵ)富集至植物中[9]。各类修复技术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各具优势,本研究拟在某Cr污染场地研究对比各修复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效果,为未来Cr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选择提供参考。
试验区位于某搬迁的化工厂内,该厂区已具有50余年的Cr盐生产历史,但由于生产工艺简单且环保意识相对薄弱,厂区内及周边土壤、地下水受到较为严重的 Cr污染。 厂区内 0~3 m、3~7 m、7~12 m 和>12 m土壤Cr(Ⅵ)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 640、681、280、0.9 mg/kg,土壤质地为粉土和粉质黏土。试验区修复深度为0~7.5m,其中0~1.5m为渣土混合物,1.5~ 7.5m为粉土,各层土壤基础理化性质,详见表1。
表1 试验区土壤的理化性质
因该污染厂区暂无详细的土地未来规划,暂时按住宅用地的用途来进行修复,同时因该实验在2018年前开展,因此,土壤修复目标为土壤中Cr(Ⅵ)浓度小于70 mg/kg。
本研究共设有4块中试区域,结合各区域土壤理化性质和Cr(Ⅵ)含量,采用了如下2类修复技术,(表2)。异位湿法解毒技术、异位化学还原和异位生物化学还原修复技术基本操作流程,详见图1、图2。
表2 试验区所用修复技术
图1 异位湿法解毒技术操作流程图
图2 异位化学还原技术和生物化学还原技术操作流程图
Ⅱ区污染土采用原位生物化学还原修复技术为注入井注入生物药剂,其基本流程为在试验区域内按设计间距安装注射井和监测井,然后向注射井内注射生物药剂。根据试验面积,共设置了生物注射簇井12口,观察簇井6口,观察簇井/验收簇井1口,每个簇井均装设2口单井,单井深度分别为5 m和7.5 m,各井点位置示意图,详见图3。
图3 Ⅱ区原位注入修复相关井位布置图
Ⅳ区污染土壤采用钻机(Geoprobe)将药剂注入地下土壤中,钻机工作原理为将注射钻头钻至指定深度,再开启喷射孔进行注射。根据场地土层条件,该原位注入修复技术的水力影响半径为1.2 m。
FeSO4作为一种传统的还原剂,广泛应用于地下水、土壤、Cr渣中 Cr(Ⅵ)的修复治理[10]。本研究中Ⅰ区杂填土、污染土和Ⅱ区杂填土均采用了FeSO4作为还原药剂。二价铁离子(Fe2+)可迅速将Cr(Ⅵ)还原为 Cr(Ⅲ),而 Cr(Ⅲ)极易形成氢氧化铬(Cr(OH)3)沉淀或 FexCr1-x(OH)3沉淀,其反应公式为:
为进一步稳定还原形成的Cr(Ⅲ),在添加FeSO4的基础上进一步添加了固化剂,Ⅰ区和Ⅱ区所选固化剂不同。多硫化钙作为一种有效的化学还原剂,也能有效还原土壤中的Cr(Ⅵ)[11],其作用机制为:
同样,为进一步稳定Cr(Ⅲ),Ⅲ区杂填土也添加了固化剂。Ⅱ区和Ⅲ区均采用原位生物化学还原修复技术,但其作用机制存在差异。Ⅱ区污染土生物化学还原修复技术的作用机制为在一定pH范围内,在土壤中注入还原剂A使Cr(Ⅵ)还原为Cr(Ⅲ),再注入生物营养剂促进微生物大量生长,吸收Cr(Ⅲ),并形成菌团紧紧附着在土壤上,在微生物的生长晚期,通过内源呼吸消耗掉菌团的能量,最后形成稳定的生物沉淀。在该修复过程中微生物主要起稳定化/固化Cr(Ⅲ)的作用。Ⅲ区污染土生物化学还原修复技术的主要作用机制为零价Fe将Cr(Ⅵ)还原为Cr(Ⅲ),并形成共沉淀,其反应机理如下:
采用富含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植物作为缓释碳源,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碳源和主要、次要微量元素;微生物在呼吸作用过程中利用缓释碳源作为电子供体,氧气作为电子受体,逐渐降低土壤中氧气含量,从而降低环境氧化还原电位,促进Cr(Ⅵ)的还原。
中试时长设置为60天,在60天后采集样品进行土壤pH和土壤Cr(Ⅵ)含量的测定。为进一步探索各修复技术和修复材料的长效性,在中试试验结束 1年后,采集样品进行土壤 Cr(Ⅵ)含量、Cr(Ⅵ)浸出浓度、土壤总Cr浸出浓度和pH的测定。
Ⅰ区经过60天的试验,杂填土和污染土Cr(Ⅵ)含量均降至70 mg/kg以下,采集的30个样品均达到该修复目标,土壤pH降至6.8~8.5;Ⅱ区杂填土和污染土经过60天的修复,杂填土和污染土Cr(Ⅵ)含量均降至70 mg/kg以下;Ⅲ区经过60天的试验,杂填土和污染土Cr(Ⅵ)含量均降至70 mg/kg以下,土壤pH降至6~9;Ⅳ区经过60天的试验,土壤中Cr(Ⅵ)含量从4 570 mg/kg降至9 mg/kg以下。
为进一步探索各修复技术对Cr(Ⅵ)修复效果的稳定性,在中试试验结束后对部分试验区进行取样分析,各修复技术对Cr(Ⅵ)的修复效果均较为稳定,其中Ⅱ区和Ⅲ区的稳定效果更为明显,详见表3。
从反应机制来看,化学还原和生物化学还原2种修复机制均能有效修复Cr(Ⅵ)污染土壤,且从环境友好角度考虑,在达到修复目标的前提下,应优先选用生物还原反应类型的药剂。但因Cr(Ⅵ)的毒害作用,高浓度的Cr(Ⅵ)污染可能会影响微生物的存活能力,微生物修复技术适用的Cr(Ⅵ)污染浓度范围有限,可考虑结合还原剂使用,弥补其缺陷。
从修复技术来看,异位修复和原位修复均可应用于Cr(Ⅵ)污染土壤的修复。但考虑到土壤的承载能力,异位修复时土壤的挖掘和运输、基坑的支护均会影响未来土地开发利用的地基,因此,在保证修复效果的前提下,应优先选择原位修复技术。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