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羊生产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时间:2024-07-28

陈 洋,杨雨江,姜怀志

(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8)

《羊生产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陈 洋,杨雨江,姜怀志

(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8)

《羊生产学》是动物科学专业的主要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的生产方向类课程。针对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学内容涵盖面广、实践性强、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及动手能力较差等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制度等方面入手,对《羊生产学》课程进行了改革和探索。通过教学改革措施的实施,提高了《羊生产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为培育适应现代养羊生产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打下了教学基础。

羊生产学;教学改革;实践能力

《羊生产学》是高等农业院校动物科学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融会贯通的生产类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1]。该课程是在学生较为完整地学习了本专业各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后开设的,因此,该课程是以本专业的动物形态结构、生理机制、营养需求、遗传育种等专业理论为基础,阐述在现代养羊生产条件下提高养羊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的基本理论与技术,主要包括绵山羊的生物学特性、绵山羊品种、养羊业主要产品、羊的品种选育与改良、羊的繁殖技术、羊的饲养管理、羊场建设与环境控制、羊场经营管理等内容[2]。通过该门课程学习,目的是在于扩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宏观管理能力,使学生掌握现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养羊生产的基本理论、生产知识、技术措施和经营理念及羊场的管理能力[3]。特别是要培养学生的养羊企业生产管理观念、市场观念和经济观念,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使其有效把握养羊生产的有关理论和生产技术。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在当前新常态条件下,养羊业已经由传统的放牧散养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模式转变,对于从事养羊生产的人员要求其不仅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而且还要有较强的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4]。当前,《羊生产学》课程教学内容、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均存在着与养羊业发展不相适应的诸多不足,教学滞后于实际生产应用的现象日益突出,因此,为了适应现代养羊业的发展,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笔者根据《羊生产学》的多年教学实践,对该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内容、方法、考核方式进行了初步探索,旨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适应现代养羊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1 《羊生产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羊生产学》课程理论与实践脱节 《羊生产学》课程的理论教学基本上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采取满堂灌的授课方式,虽然应用了多媒体教学,但仅仅是将“电脑板书”代替“黑板板书”而已,使学生仍处于消极和被动的学习状态。另外,该课程虽然开设了实验课程,但仍以演示性和验证性内容为主,设计性实验少,综合性实验几乎为零。在有限的学时内,学生按照教师或教材上的步骤进行操作,观察实验结果,整个实验课学习过程是机械和被动式的,缺少思考、设计,更谈不上创新。而且内容多以羊毛品质分析为主,与养羊生产的关联度较小。并且,由于学校没有校内基地,校外基地均在百公里左右的距离以外,加之企业基于疫病防控的要求,不能一次性接受百人以上的学生进入现场进行实践操作,再加上实习本身不足,教学实习很难落到实处,导致 《羊生产学》的教学长期处于以纯理论教学为主,忽视或无法进行实践技能训练,使理论与生产实践相脱节,以致学生就业后的动手操作能力较弱。

1.2 学生学习积极性差,课堂学习气氛不浓 自2005年以来,动物科学专业的第一志愿录取率基本在60%左右,其余40%均为其他专业调剂,学生专业思想不牢固,对动物科学专业缺乏了解,甚至存在偏见。同时,部分学生自入学后,就将考研和考公务员作为奋斗目标,学习的主要精力主要用于外语等考研、考公务员所必需的课程学习之中。另外,由于该门课程一般在第7学期开设,而该学期正是学生考研和找工作期间,学生无心学习。同时,由于该门课程涉及生产技术,操作性和实践性较强,而纯粹的理论讲授又缺乏生动性,吸引力不强,所讲授的内容不易被学生理解和吸收,致使课堂学习气氛沉闷,限制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且,青年教师本身缺乏实践锻炼,对理论与实践联系缺乏融会贯通,也制约了理论教学成效。

1.3 考核体系不完善 《羊生产学》的课程考核仍以期末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一般来说,试卷成绩占70%,实验成绩占20%,平时和作业成绩占10%。虽然教师在出期末考试题时尽量做到知识点均衡、重点突出、难易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但仍然不能全面反映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实验课考核仍以实验报告来评价,由于实验报告不能当堂完成,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做实验或不认真做实验而是在事后抄袭,难以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对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实际动手能力,也使教师难以客观、全面、科学、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

1.4 教材内容滞后 自1978年以来,我国先后出版了5部《养羊学》和《羊生产学》统编教材,目前,大多数农业院校都使用甘肃农业大学赵有璋先生(曾任3届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羊学分会理事长)主编的《羊生产学》(第3版),该教材于2011年出版,至今没有再版,由于养羊业和养羊学科发展极为迅速,与羊生产相关的科技成果呈现日新月异态势,而教材内容基本上为2010年以前的相关内容,以绵羊的品种为例,仍以建国初期引入的前苏联的诸如高加索细毛羊等品种为主,对近年来全国广泛使用的肉用或肉毛兼用品种介绍的相对较少,羊的营养标准仍是NRC 1985年的相关数据,难以与当下养羊生产相适应。

2 《羊生产学》教学内容的优化

2.1 理论教育内容与方法 《羊生产学》课程的理论部分主要包括养羊业概论、羊业主要产品、羊的品种、羊的繁殖技术、羊的遗传育种和羊的饲养管理等[5]。随着我国畜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世界性养羊生产方式的转变及畜牧科学技术的发展,原有的课程理论体系与现代养羊生产出现了脱节,特别是新的育种技术和营养技术的不断出现,养羊由放牧粗放饲养转为集约化舍饲饲养,生产方向由以毛用为主转向以肉用为主的背景下,及时地调整了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将课程内容加以调整为养羊概论、羊业主要产品、羊的繁殖技术、羊选育与改良、羊的饲养管理与育肥技术、羊场建设与环境控制。将凡是涉及在《动物生理学》《动物营养学》《动物遗传学》和《动物育种学》等课程中已经学习过的共性内容,如羊的质量性状、数量性状及其遗传参数的估测方法等内容融合到选育与改良方法之中。将涉及课程内容的诸如繁殖技术、营养技术、饲养管理方式等及时地引入课程之中,并对其进行比较性阐述,从而进一步掌握养羊业的发展动态。

2.2 实践教学 《羊生产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生产类课程,其实践教学部分(实验课和教学生产实习)是巩固理论教学内容、培育学生掌握生产技术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6]。直至近日,国内出版的多部《羊生产学》或《养羊学》教材中所开始的实验课程仍以羊毛的组织结构观察、羊毛(绒)物理性状测定、羊的年龄鉴定、羊的外貌鉴定等为主[7],而与生产密切相关的发情鉴定方法、生产性能测定、产肉性能测定、饲养方法、羊舍设计等基本上在教材中没有体现。另外,由于《羊生产学》的学时有限,单纯从学时上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此,通过多年的实践,对《羊生产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将传统的羊毛品质检测、年龄鉴定和外貌鉴定融合到教学生产实习中,即教师在进行羊的外貌鉴定讲解和演示后,马上采集羊身体不同部位的毛样,让学生分组进行羊毛品质检测,包括羊毛的组织学结构、羊毛的纤维直径测定、净毛率测定,最后将各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羊毛品质测定方法,而且掌握了不同部位羊毛的物理性差异及在外貌鉴定进行密度匀度和细度匀度测定的必要性。而腾出的实验课时间由羊场设计、羊群周转时间、羊场饲料储备计划建立等相关内容加以补充。为了适应养羊业已经转向以肉羊和肉毛兼用羊为主的生产需求,在教学生产实习增加了羊的生产性能测定和产肉性能测定2个教学内容,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将学生每10人分为1组,每组1只羊,让每个学生都能进行体尺指标测定,之后进行屠宰,测定屠宰指标和肉质指标。通过上述系列实践教学内容的优化调整,不仅能够开展与现代养羊业生产所相适应的实践课程内容,而且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了在养羊生产中应具备的各种技能,为培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素质畜牧专业技术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羊生产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3.1 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 课程讲授是各类学校的最基本教学方法,但如何通过课堂讲授,培养学生对养羊生产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是值得任课教师思考的问题。为此,笔者根据《羊生产学》的课程特点,采取传统讲授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量大、直观、形象的优势,对比较抽象的理论部分进行讲解,如羊毛的发育过程,在过去的传统讲授过程中,教师想尽办法,费很大的力气,学生也难以掌握,而使用动画演示则非常直观,学生一目了然,不仅马上掌握了该部分内容,而且会记忆终身。同时,课程组充分利用自身科研及其他社会资源,收集到大量生产中的视频和图片,并在教学中加以应用,将不同密度和活力的羊精子视频用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迅速地了解了相关知识点。但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将多媒体教学作为唯一手段,只是将其作为理论讲授的有机补充。

在教学方法上,笔者将参与式、启发式和双向式等方法加以综合运用,例如,在讲授完绵羊、山羊的品种选育与改良之后,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别就细毛羊、肉羊、绒山羊和奶山羊进行多媒体报告,让学生对不同品种羊的主要经济性状、选育和改良方法进行讲解。在课堂上采取演排讨论的教学方式,由老师提出某一关键知识点,然后让学生讲解或演示,再由老师组织学生对演示结果进行讨论,最后由老师小结,例如“羊毛细度”这一专题,就选择为讨论课,教师在前一节课布置该题目后,让学生自行查阅羊毛细度对羊毛品质的重要性、不同的羊毛细度表示方法、羊毛细度与其他物理性状间的关系、羊毛细度的影响因素,然后归纳到为什么将羊毛细度列为羊毛的第一物理性状。通过该种双向式的教学,同时也提高了该学生在《羊生产学》课程学习中的主动性,改变了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3.2 健全考试制度,改革考试方法 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及应用能力的一种必要手段,而传统的期末闭卷考试方式不能全面、准确、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特别是专业技能的学习效果与质量。为此,笔者对《羊生产学》的课程考试方法进行了改革和探索,在理论课程的考试方式上由完全的课本知识考察过渡到应用综合理论知识解决生产实际的测试。建立了课程试题库,配有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试题库随着教学内容的调整而不断补充更新。组卷由计算机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建立规范阅卷之地,实行课程教学组统一阅卷。在实验课程考核上由传统的看实验报告的考核方式过渡到真正考核每个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验技术问题的能力上来,对每个实验均制定了详细的评分标准,按照考勤25%、技能操作50%、实验报告25%的比例来评定学生的课程实验成绩,使实验考核能客观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效果。最后,将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问答、期中考试、课堂作业、实验成绩及期末成绩等多个方面的成绩,按各自的加权值加以综合获得学生的课程学习总成绩。通过该种全方位的考核方式,不但检验了学生的知识记忆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并将其应用于实践当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提高其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总之,通过对《羊生产学》的教学改革,不仅提高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引导学生注重理论知识积累、自身能力培养和实践技能的锻炼,同时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培养高素质的畜牧生产专业人才奠定了基础。

[1]刘喜生,张春香,张建新,等.《羊生产学》课程本科教学改革探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3,34(3):28-29.

[2]马友记.《羊生产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家畜生态学报,2013,34(9):90-92.

[3]杨雨鑫,杨朝霞,陈玉林.《羊生产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讨[J].家畜生态学报,2011,32(3):106-109.

[4]张春香,任有蛇,郝瑞荣,等.参与式教学法在《羊生产学》课程中的应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5,36(9):65-66.

[5]曾献存.动物科学专业羊生产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考试周刊,2015(8):5-6.

[6]宁方用,杜智恒,张忠远.试述动物科学专业教学的改革实践[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5,31(12):219.

[7]彭秀丽.《家禽生产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江西畜牧兽医杂志,2016(4):4-7.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Sheep Production

CHENG Yang,YANG Yu-jiang,JIANG Huai-zhi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118,China)

Sheep Production is the main course of animal science major and emphasizes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ability.According to the features of this course such as extensive teaching content and strong practicality,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teaching of this course such as deficient interest in study and poor practical ability of undergraduates,the teaching reform of Sheep Production is conducted and explor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of 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ethod,and examination system.The teaching effect and quality of Sheep Production is improved by implementing the teaching reform,which lays the teaching foundation for cultivation of high quality talents with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ability that are able to adapt to the modern sheep production.

Sheep Production;education reform;practical ability

G642.0

A文章顺序编号:1672-5190(2016)12-0065-03

2016-11-26

项目来源:吉林农业大学 2015年重点教研项目(2015 xjzd03)。

陈洋(1979—),女,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羊生产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责任编辑:赵景娣)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