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李方文卉,唐宏图,2△
(1.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1;2.针灸治未病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 武汉 430061)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临床症状表现为腹部不适、腹痛并伴随排便习惯的改变,其中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 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最为常见[1]。该病在中国的患病率为5%~6%,随着人们日常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变,肠易激综合征的患病率呈升高趋势[2]。目前IBS-D的治疗主要以传统西医常规治疗为主,如解痉、止泻和抗焦虑抑郁等[3],其中服用匹维溴铵较为普遍,但疗效较为一般。值得研究的是,中医治疗IBS日益显示出其独特的内涵和优势,蕴藏着较大的潜力,IBS已成为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疗效确切[4-5],而且配穴及组方多样[6]。有研究表明,IBS患者的肠上皮紧密连接结构遭到损坏,会出现腹泻、大便性状的改变[7]。本实验以IBS-D大鼠为研究对象,观察经标本配穴电针干预后对IBS-D大鼠一般体征、内脏高敏感性及肠组织形态学的影响,初步探讨标本配穴电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作用机制。
1.1.1 主要实验仪器 aquaplus2系列艾科浦超纯水制成机(美国艾科浦国际有限公司);0.30 mm×13 mm华佗牌毫针;G6805-Ⅱ型电针治疗仪(青岛鑫升实业有限公司);TGL-10B系列台式离心机(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
1.1.2 西药 匹维溴铵片,生产厂家:Abbott Healthcare SAS(法国),批准文号:H20160396,规格:50 mg×15片。
1.1.3 主要试剂 大鼠P物质(SP)检测试剂盒(Bogoo公司),TNF-αELISA检测试剂盒(德国默沙克),INF-γ(eBioscience公司)。
本实验采用3月龄SPF级雄性Wistar健康大鼠40只,体质量180~200 g,购买于湖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院实验动物中心[生产合格证号:SCXK(鄂)2004-0007],在标准动物房进行1周适应性喂养。饲养于清洁柜,普通饲料喂养,环境温度21~25 ℃,湿度50%~60%。
大鼠适应性喂养7 d后开始进行实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模型组、标本配穴组和西药组,每组各10只。空白组:常规喂养,不做其他处理;其余各组大鼠以急性应激与慢性应激相结合CAS 方法制备IBS-D大鼠模型,参照文献方法[8]:将大鼠暴露于7种不同的压力源:①禁食24 h;②禁水24 h;③夹尾巴1 min;④45 ℃热水5 min;⑤4 ℃冰水3 min;⑥昼夜倒置12 h;⑦水平振动45 min。所有应激方案每7 d随机应用,持续3周,其中连续2 d无重复特定的压力源。在第28天,1周的休息之后是急性束缚应激,包裹肩部、上肢前肢和胸廓1 h,提高了造模的成功率。造模过程中观察大鼠粪便情况,对比空白组与其他大鼠稀便率评价模型建立效果。即将每组大鼠分开放置于铁笼中, 6 h内分别记录各组大鼠排出的稀便颗数与总的排便颗数,以稀便率(稀便数/总排便粒数×100%)判断IBS-D模型是否复刻成功。
1.4.1 空白组 饲喂普通饲料,每日作抓取训练,共21 d;模型组建立IBS-D模型,每日作抓取、鼠衣穿戴和悬挂训练,共21 d;标本配穴组于造模同时进行干预,参照《实验针灸学》标准穴位图谱[9]取穴,选取实验大鼠的双侧足三里、关元和内关穴,用0.30 mm×13 mm华佗牌毫针直刺,针刺深度3~5 mm,并接G6805-Ⅱ型电针治疗仪,连续波,频率120 r/min,强度1 mA,以大鼠双下肢轻微抖动为宜,留针15 min,1次/d,共21 d。
1.4.2 西药组 造模的同时,予以匹维溴铵混悬液灌胃,每日15 mg/kg,共21 d。
1.5.1 一般体征及粪便含水量的观察 观察每组大鼠的精神状态、体重、毛发色泽、饮食和活动等情况,并在造模前、造模(治疗)4周后2个时间点将大鼠置于代谢鼠笼,在下方垫放洁净滤纸。收集3 h内的大鼠粪便,计数并称湿重,烘干后再次称重,计算粪便含水量=[(湿重-干重)/湿重]×100%。
1.5.2 内脏高敏感性评价 在检测前将大鼠不禁水、禁食12 h,然后将其放在自制的固定器上,采用乙醚浅度麻醉,使大鼠失去抵抗力。先将2 mL注射器与血压计相连,向血压计中注气,分别记下10、20、40、60和80 mmHg所对应的刻度,然后将注射器与8F导尿管相连,由注射器向导尿管中注气,注入至相应的刻度,表示导尿管前端球囊内的压力达到相应的压强。将导尿管自肛门插入,待球囊末端伸入肛门约1 cm,将其固定防止脱出,待大鼠适应后开始实验。向导尿管内注气,使球囊内压强分别为10、20、40、60和80 mmHg。每个压强分别持续20 s,观察大鼠在各个压强下的反应,对其进行半定量评分。每个压力下重复3次并评分,取其平均值并记录[10]。
评分标准参照文献[11],按照刺激大鼠时的表现评分:0分,无行为反应;1分,仅头部短暂运动,身体不动;2分,腹部肌肉收缩,但未抬离底面;3分,腹肌收缩并抬离底面;4分,骨盆抬起,身体呈弓形。
1.5.3 大鼠血清中TNF-α、INF-γ、SP及D-乳酸检测 内脏高敏感性试验结束后,各组大鼠禁食不禁水24 h,麻醉后,从腹主动脉中采集动脉血5 mL,离心分离血清,4℃保存,ELISA法检测血清中TNF-α、INF-γ、SP和D-乳酸的含量。
1.5.4 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肠黏膜超微结构 分离大鼠肠的组织,用4%多聚甲醛和2%戊二醛将样品进行固定,脱水、包埋、切片和染色,观察肠组织结构的变化。
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连续型变量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学描述。若各组数据均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 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多组均数;若各组数据不全部呈正态分布, 则进行非参数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空白组大鼠皮毛亮白顺滑,行为活跃,精神佳,进食量正常,大便正常;模型组大鼠皮毛枯燥变黄,精神不振,活动减少,烦躁易怒,饮食减少,大便变软呈稀状,肛周常附着稀便;标本配穴组及西药组在干预后组间无显著差异,精神较模型组更佳,皮毛稍显枯燥且无明显变黄,大便逐步恢复正常。
造模前各组粪便含水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空白组外,其他组造模(治疗)后较造模前粪便含水量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比较,其他组粪便含水量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标本配穴组和西药组粪便含水量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西药组比较,标本配穴组粪便含水量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各组干预前后粪便含水量的变化
与空白组比较,其他3组大鼠在不同球囊压力下的AWR评分有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标本配穴组及西药组大鼠在不同压力下的AWR评分有降低趋势,各组AWR 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西药组比较,标本配穴组在不同压力下的AWR评分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各组干预之后对IBS-D大鼠内脏高敏感性的影响
与空白组相比,其他3组大鼠血清中TNF-α、INF-γ、SP和D-乳酸含量有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标本配穴组及西药组大鼠血清中TNF-α、INF-γ、SP和D-乳酸含量有降低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西药组比较,标本配穴组大鼠血清中TNF-α、INF-γ、SP和D-乳酸含量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干预之后对IBS-D大鼠血清中TNF-α、INF-γ、SP和D-乳酸含量的影响
空白组大鼠肠黏膜上皮细胞形态正常,微绒毛排列紧密整齐未见脱落,长度一致,紧密连接结构正常,桥粒清晰可见;模型组大鼠肠黏膜上皮细胞形态损伤,微绒毛部分排列较稀疏,分布不均,紧密连接结构破坏间隙增宽;标本配穴组及西药组大鼠肠黏膜上皮细胞形态较为正常,微绒毛排列较整齐,桥粒清晰可见,其中标本配穴组微绒毛排列较西药组整齐,紧密连接完整,较清晰,肠黏膜屏障损伤减轻。见图1。
图1 大鼠肠黏膜超微结构(电镜,5 000×)
IBS-D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由多因素共同作用的胃肠疾病,目前尚未有单一机制来阐明该病的发病机制,近年肠黏膜屏障在IBS发病中的作用备受关注[12],并且肠道通透性增加也是内脏高敏感性发生的关键因素[13]。紧密连接结构(Tight junction,TJ)是肠粘膜屏障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最重要的细胞连接,分布于肠黏膜细胞膜的边缘与顶端处,对于细胞通透性和防止有害物质入侵起关键作用,紧密连接结构被破坏则可导致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增加细胞通透性,使水和电解质的跨膜转运紊乱从而产生腹泻[14-15]。有研究表明,细胞因子如肠上皮屏障中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是影响紧密连接的重要因子,当其表达上调时可损坏肠黏膜屏障,致使渗透性异常[16]。其中TNF-α对肠上皮屏障的跨上皮电阻具有降低作用,INF-γ能下调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ZO-1的高表达,使肠上皮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强,还可造成肠道感觉和动力异常[17]。P物质(Substance p,SP)是一种感觉性的、可促炎性的神经递质,SP表达增加会促使Th1细胞释放IFN-γ与TNF-α,导致肠道粘膜遭到破坏,同时炎症反应会增加胃肠道的负担,干扰胃肠道反射,应激诱导内脏感觉系统敏锐化[18]。D-乳酸水平可以有效评价肠粘膜的通透性与肠道损伤情况,反应肠道机械屏障的功能[19]。有研究表明,下调血浆中D-乳酸水平可以有效改善肠上皮紧密连接状态,缓解肠易激综合征症状[20]。
肠易激综合征在中医学中属“泄泻”“腹痛”的范畴,在《中国临床诊疗术语》中明确IBS病名为“肠郁”,该病发病多以情志失调为诱因,导致气机紊乱,肠腑传导失司。治疗以调神理气、通导肠腑为治则,以调心神为基础,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21-22]。《素问·刺热论》中记载:“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针灸用于预防疾病称为“逆针灸”,“逆针灸”一词首见于明代高武《针灸聚英》曰:“无病而先针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23]。是中国传统中医药治未病的主要手段之一,本实验在造模同时开始予以针刺治疗蕴含着针灸“治未病”的思想理论。在“治未病”的指导思想下,采用标本配穴法。关元穴与足三里穴为临床常用的强壮保健要穴,关元穴为任脉腧穴,是小肠之募穴和足三阴与任脉的交会穴,是先天之根本,真元之根,为三焦之气所生处,一身元气之所在,可补充元气,增益精元,固护人体先天之本。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胃之下合穴,具有和胃健脾、补中益气、通调腑气和扶正以固护后天之本的功能。两穴配伍共奏固护元气、强身健体之功效。内关穴为八脉交会穴,与阴维脉相通,通过胃经、脾经和肾经,阴维脉与冲脉在胃、心、胸部相合,调节情志失和、气机阻滞相关病证,具有宣通三焦的功效,研究表明,针刺内关穴可改善腹痛、腹泻,减弱内脏高敏反应等整体症状[24-25]。三穴合用,共奏调理心神、通导肠腑以达从心论治和标本兼顾的功效。
本实验结果表明:IBS大鼠为腹泻型,模型复刻成功。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结构遭到破坏,AWR评分、TNF-α、IFN-γ、SP和D-乳酸水平升高。经过治疗后,标本配穴组与西药组AWR评分和血清中TNF-α、IFN-γ、SP及D-乳酸含量下降,电镜下肠粘膜上皮细胞形态较为正常,微绒毛排列较整齐,桥粒清晰,黏膜损伤、紧密连接结构得到改善,且标本配穴组比西药组更接近于空白组水平。研究说明,标本配穴电针可改善细胞因子水平,保护肠道通透性,降低内脏高敏感性,为临床上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提供新的配穴思路。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