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内关穴治疗落枕的思考*

时间:2024-07-28

卢 威,姜春颜,王 华,梁凤霞,王雅媛,吴 松

(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1)

落枕,主要表现为肩颈部突发性的筋肉强硬、拘急疼痛和活动受限,可由外邪侵袭、姿势不良等导致经络阻滞不畅,气血难以正常濡养筋脉,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以通经止痛为基本原则,针灸治疗落枕常可获得较好疗效,而临床运用单穴治疗落枕颇多,简便而效佳。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与足厥阴肝经同气,与足阳明胃经相通,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联通上中下三焦,是治疗心胸胃等部位诸多病症的要穴[1]。笔者发现,临床中内关穴治疗落枕常能取得满意效果,并有诸多文献报道成功案例,然而此法在教科书很少提及,且作用机理尚未有文献总结。笔者认为内关可通过沟通多条经脉之间经气运行、协调阴阳和舒筋止痛等作用治疗落枕,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析。

1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针灸大成》记载:“君火以名,相火以位,手厥阴代君火行事”。心包经与心经密切关联,心包与心亦为唇齿相依的关系。《黄帝内经·素问》云:“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心与心包居上焦,其气血功能影响上焦气血盛衰,其经气的激发有利于皮肤分肉之温煦,散寒通滞。根据五行相生关系,火生土,刺激心与心包气血有利于调节脾胃运化功能,气血盛、肌肉滑和脉道通,则诸痛自愈。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藏神,主血脉,神能导气,若心神作用异常,经脉气血不通则痛,《黄帝内经·灵枢》云:“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因此,笔者认为在治疗疾病的时候,不仅仅是痛症,调节心神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神能导气,使气血安宁顺畅。落枕多由劳累、扭伤和风寒湿侵袭而致局部气血壅滞,拘急疼痛,并可引起心烦意乱等表现,刺激内关穴可以调节心神,气复神使,气道畅通,通则不痛[2]。现代临床研究也表明了内关穴镇静止痛的良好效果,可用于全身多处痛症,如胃、心、胸、胁、腹痛、肩周疼痛、膝关节痛、急性腰扭伤和落枕乃至癌性疼痛等[3-5]。现代研究发现,内关穴可通过提高痛阈、影响额叶皮质参与VPL痛放电等多种途径发挥止痛作用[6]。辛思源等[5]认为,远部取穴可以在不刺激患处疼痛的同时更好地调气行血,故而疗效更佳。笔者赞同以上各观点,针刺内关穴取穴简便易操纵,从远端取穴避免了患者局部治疗痛感不耐受的情况发生,在行气止痛的同时,还发挥宁心镇静的作用,痛则神归之,针刺内关穴一举多得,提高了止痛安神的疗效。

2 骨正筋柔,气血以流

心气足则脉络通达,肝气盛则筋肉荣润,肾气旺则骨髓坚利,心包与肝肾的联合作用对于筋肉拘挛的消除十分重要,“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清代陈士铎《外经微言》云:“盖心主之气与肾宫命门之气同气相合,故相亲而不相离也”。心主之气与命门之气联通,可以沟通心肾、温阳补气,“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心主之气与命门之气的激发有利于全身筋骨气血柔畅,可增强抵御风寒湿等邪气的能力。《黄帝内针》[7]中提到:“三焦同气”,肩胯属下焦地部,肝肾归下焦,二者同气相求,肝肾气血协调与肩部经气调达联系密切。且足厥阴肝经与手厥阴心包经同名而同气相求,因此与足厥阴肝经及肝有关的疾病(如肩部落枕)均可从手厥阴心包经治疗。南北朝谢士泰的《删繁方》云:“凡筋极者,主肝也;肝应筋,筋与肝合;肝有病从筋生”。肝藏血主筋,肾藏精主骨,刺激手厥阴心包经可以激发足厥阴肝经气血,促进肝肾精血作用发挥,进而舒筋活络治疗落枕。

3 脏腑别通

清朝陈士铎《外经微言·考订经脉》《石室秘录·热治法》中分别提到:“盖胃为肾之关,又为心包之用”“胃气不补命门之火,则心包寒甚”,可见胃、肾和心包之间的密切联系。杨维杰在明代李梃《医学入门》中脏腑别通理论的基础上,创新提出“胃与心包别通”的理论[8],在临床上应用颇多而疗效显著,脏腑别通关系也促进了心包和胃在经络气血上的沟通。胃属阳明,阳明乃三阳之里,受纳腐熟水谷,助脾运化精微物质,受盛、转化阳气;心包属厥阴,厥阴乃三阴之里,受盛、转化阴血;胃与心包脏腑别通,气化开阖同气相求,结构上借隔膜相邻,相互影响,有助于阴血与阳气的受盛转化,调节气血。四肢禀气于胃,胃的气血运行有利于四肢肌肉的濡养和气血恢复,刺激内关可以促进心包与胃之气血功能发挥,有助于阴阳气血的转输运动,对肩颈部起到行气活血通络的作用。此外,经络闭塞则营卫不行,明朝张介宾《景岳全书》云:“胃为水谷气血之海,主化营卫而润宗筋”。胃的功能促进了营卫二气的生化运行。营在脉中,属阴主里,卫在脉外,属阳主表,“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因此刺激心包经有助于阳明之胃调节营卫,营卫协调,气血自和,阳秘乃固。脏腑别通加强了心包与胃的沟通,促进了相关脏腑、经脉气血运行的联系,有助于激发阳明的巨大作用。

4 经脉联系

4.1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阳三焦经对于落枕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黄帝内经·灵枢》记载:“三焦手少阳之脉……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是主气所生病者……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根据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及其病侯特点,肩颈部痛症多从手少阳三焦经入手,疏通气血、散结通络。《针灸大成》记载三焦:“引道阴阳,开通闭塞”,落枕一类的肩颈部痛症多为不通则痛,刺激三焦经经气可以开通闭塞,通则不痛。《黄帝内经·灵枢》曰:“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下膈,历络三焦……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手厥阴心包经上接肾经,下续三焦经,又通过内关络穴与手少阳三焦经经气相通,因此刺激内关穴可以活血通脉,疏通多经气机,调理肩颈部气血运行,正如金元间窦汉卿《标幽赋》云:“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贯之径”。内关正是沟通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气血之交贯路径。《针灸大成》云:“掌后去腕二寸两筋间,与外关相抵……虚则头强补之”。这也说明“头强”相关病症如落枕可通过内关穴调解。清朝陈士铎《外经微言》记载:“盖三焦无形。借心主之气相通于上中下之间,故离心主无以见三焦之用”。这体现出三焦气机功用与心包之气的联系密切,手厥阴心包经经气运行对于手少阳三焦经通调气机、疏利三焦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4.2 手厥阴心包经与足阳明胃经

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曰:“气主动,无气则不能动,不能动则不能举矣;血主静,无血则不能静,不能静则不能舒矣”。足阳明胃经行气于手足三阳,主血所生病,其经别上通于心,其经筋上颈,根据六经气化理论,阳明、厥阴同为阖,在气化功能上手厥阴与足阳明同气相通[9]。因此内关穴可激发足阳明胃经经气,调和气血、舒筋活血,使肩部动举舒展正常。《黄帝内经·素问》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宗筋润,诸筋乃和,落枕为局部经脉、筋肉气血不调和的表现,因此刺激内关穴,激发心包经与胃经之气血,濡润诸筋、通利机关,有利于落枕症状的改善。

4.3 手厥阴心包经与阴阳维脉

八脉交会穴之内关穴通阴维脉,善于缓解里急疼痛之苦,其联络的手少阳三焦经则通过外关穴与阳维脉相通,内关穴透刺外关穴,可协调沟通全身多经脉气血。明代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详细记载:“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畜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阳维为病苦寒热……循阳分而至肩肘,历耳额而终行于卫分诸阳之会”。落枕多与风寒湿邪侵袭有关,其好发的肩颈部位,为阳维脉和诸多阳经循行所过,其表现症候与多条阳经主治病候吻合,故可借内关穴调节阴阳维脉,进而沟通多条经脉,通利肩颈部气血,治疗落枕。正如金元间窦汉卿《标幽赋》云:“阳跷、阳维并督带,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

5 从阴引阳

明代王九思《难经集注》曰:“外体有病,则入行于阴,阴募在腹也,故针法云,从阳引阴,从阴引阳,此之谓也”。内关穴为治胸腹部之要穴,胸腹与肩背相比,胸腹为阴,肩背为阳,调节胸腹之气血可以间接调节肩背之气血。支娜等[10]对腹部疤痕进行针刺松解,可间接调整颈部肌肉、筋膜间受力情况,改善脊柱受力失衡,减轻神经受压程度,正是此法的应用。在“腕踝针”[11]疗法中,内关为上二区疾病进针部位,主要治疗前胸部位(二区)疾病,而二区与五区(肩背部)相连通,且胸与肩背阴阳血气流注相互影响,根据从阴引阳的理论,笔者推测认为内关可以兼治五区肩背部疾病如落枕。通过刺激手厥阴心包经,内关穴调整手少阳三焦经、阳维脉经气亦是本法的应用。

6 全息对应

全息对应是董氏奇穴[8]治病的常用方法,其中“手躯逆对法”将上肢与躯干反向对应:手(腕)对头(颈),前臂对胸脘(背),肘对脐腰,上臂对下腹(腰骶),肩对阴部。内关位于前臂与手腕交接处,对应头颈与胸背之间部位,因此笔者推测内关治疗肩颈部落枕与全息对应有关。另外《黄帝内针》[7]之阴阳倒换求法,均用上焦(天部)腕踝来治疗下焦(地部)肩髋胯等部位的病症,颈肩部又为躯干上焦,与腕踝区(上焦)同气,故颈肩部疾病可从腕踝区治疗,此方法可视为全息对应在人体的另一种具体表现,其天地相应、阴阳贯通等针刺思想是宝贵可取的。

7 内关治疗落枕的常用刺法

7.1 巨刺

《灵枢·官针》曰:“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巨刺法取穴简便而疗效可靠,从古至今备受临床医家的青睐,尤其在痹证、痛症和神经性疾病等方面的康复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12-13]。因此,内关巨刺治疗落枕的应用亦值得研究。贺丽萍[14]报道,针刺健侧内关穴配合动气针法治疗落枕疗效极佳,并通过临床观察认为,诊治越早疗效越好。然而,巨刺内关单穴治疗落枕等痛症的临床文献较少,有待于继续实践和研究。

7.2 透刺

《黄帝内经·灵枢》云:“病痛者,阴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阴也,深刺之……病在上者,阳也”。落枕疼痛属阴,功能活动不利属阳,病位在上属阳,内关深刺透外关,从阴引阳,阴阳同治。同时内关穴与外关穴都是八脉交会穴,分别沟通阴维脉、阳维脉,因此内关透刺外关可联络多经气血,使两穴功效相得益彰,增强祛风通络、缓急止痛的作用。血气通畅则脉道滑利,通则不痛,外关透内关亦然。笔者查阅资料时发现,透刺(或兼有巨刺)强刺激配合动气针法,疗效显著[5,13-14]。由于落枕位于肩颈部,针刺方向宜斜向上刺1~2寸深,适当行针,使气至病所。

8 小结

内关穴为临床常用重点穴,具有宽胸利膈、疏肝和胃、安神镇痛和醒神开窍等作用,常用于脏腑疾病、神志病和心脑血管病等。而内关穴在治疗痛症方面的应用较容易忽视,笔者认为,不论是从治神以调气、多经气血沟通、脏腑气血联系、阴阳全息思维和巨刺透刺针法等中医角度理解,还是现代医学关于生理解剖、痛阈调节机制等研究角度看,内关穴对于痛症的恢复和患者对疼痛的耐受度都具有重要调节作用。《黄帝内经·灵枢》曰:“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覆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通过探究了解到内关穴协调阴阳、行气活血之良效,在治疗筋脉不通之痛症如落枕等方面疗效突出,其机理可从脏腑关系、经脉联系、阴阳相应、全息对应和针刺方法等多方面探讨。内关治疗落枕提高了临床针灸治疗的简便性和有效性,由于远端取穴,从内关入手可以有效减轻患者治疗时的身心痛苦,疗效好且易接受。目前内关穴治疗的临床研究大多数集中于胸胃、心脑血管与精神疾病方面,关于内关穴尤其单穴为主治疗痛症的研究报道比较少。当今针刺麻醉越来越受医学界青睐,内关穴缓解与治疗痛症的研究,有利于针刺麻醉的发展,目前虽有内关穴针刺麻醉的临床报道,但也较少。另外,内关穴附近肌腱、神经和血管丰富,要通过一定的针刺刺激发挥镇痛作用,需要对相关结构的行针安全范围有一定把握,经验不足者易伤及正中神经等组织。因此,从内关穴快速治疗落枕可以发现,内关穴的调神止痛的机理和临床应用以及规范的针刺操作等方面,具有极好的研究前景。一穴多用减少了患者针刺痛苦,减少了过多穴位搭配导致的作用干扰,提高了针刺治疗的简捷性、准确性,临床上诸多如内关穴一类的一穴多用,亦值得深入探讨研究和实践。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