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罗慧艺,庄礼兴
(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 广州 510405)
感音神经性耳聋是以单侧或双侧耳部不同程度的渐进性听力减退直至耳聋为主要表现的耳鼻咽喉科常见疾病,也是疑难类疾病。常伴有耳鸣、耳内闷塞感,约半数病人伴有眩晕、恶心及呕吐症状。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过大的精神压力和不良的生活习惯使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的数量逐年增加,并且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1]。但感音神经性耳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病毒感染、内耳微循环障碍、迷路窗膜破裂、免疫因素及铁代谢障碍有关。对于感音神经性耳聋,西医目前尚无特效疗法,多采用抗病毒感染、改善微循环、 清除自由基、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目前许多临床研究表明针灸治疗本病疗效确切,且无副作用,可操作性强,在临床易推广[2]。
庄礼兴教授是广东省名中医,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中心主任,全国中医学术流派“靳三针疗法流派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广东省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庄礼兴教授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善于运用针灸治疗疑难杂症,现将其治疗感音神经性耳聋的经验总结如下。
《针灸大成·席弘赋》曰:“耳聋气痞,听会针”。《经脉》有言:“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听会穴位于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系足少阳胆经脉气“出走耳前”之处,庄教授治疗感音神经性耳聋,首先强调要深刺听会穴以清宣耳窍、开通气闭。从解剖上看,听会穴处布有耳颞神经、耳大神经,而耳颞神经是三叉神经的下颌支分支,同时在鼓膜处亦有分布,因此刺激该神经既可通过三叉神经激活听觉传导通路,亦可改善鼓膜功能[3]。听会穴深层为颞浅动、静脉和面神经丛,颞浅动脉系耳廓的主要供血动脉,其微循环障碍与耳聋的发生密切相关[4]。有研究表明,针刺听会穴可以调节耳穴区血流变化,改善局部组织细胞缺血缺氧状态,促进听觉神经修复和再生[5-6]。《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深刺可加强针感,使气至病所,疗效倍增。《灵枢·终始》载:“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感音神经性耳聋为临床疑难病症,病程较长,病情复杂,因此庄礼兴教授在治疗该病时,强调应深刺听会穴,达到引经气入耳以疏利经气、引邪气散出以祛病除疴的效果。庄师在针刺听会穴时先嘱患者张口,用0.30 mm×40 mm针灸针直刺10 mm后,针尖朝耳道方向再缓慢刺入,进针深度约35~38 mm,进针后静气守神或稍加捻转以得气,针感可放射至耳底,可在针刺后接电针治疗仪,予连续波刺激提高针刺效果。
头针疗法是中医头针理念与现代大脑皮质功能分区相结合发展而来,庄教授在临证中善于通过针刺特定的头皮部位,对相对应的症状和体征进行良性调整。晕听区为当代针灸家焦顺发教授的经验总结,主治同侧头晕、耳鸣、内耳性眩晕、皮层性听力障碍和幻听[7]。在解剖定位方面,晕听区位于大脑皮层的颞上回中部,大脑皮层听觉功能定位对应头皮区,针刺此区可刺激听觉中枢,改善内耳淋巴循环[8]。有研究发现,针刺晕听区可以使患者的脑干诱发电位波潜伏期相对提前,而动物实验已证实脑干内听觉传导通路受其邻近部位血氧供应的影响,说明针刺晕听区可以促进耳部血液循环,对听传导有兴奋作用[9]。晕听区定位是耳尖直上1.5 cm向前及向后各引2 cm的水平线,庄师常以0.30 mm×25 mm针灸针沿皮向后平刺20 mm,行快速捻针手法促发耳部经气。晕听区亦为足少阳胆经循行分布之处,通过针刺晕听区既可疏通耳部气血,又可清泄肝胆之实火,鼓舞少阳生发之气,从而祛瘀生新,促进听力恢复。
《景岳全书·耳证》曰:“耳聋证,总因气闭耳不通”;《吕氏春秋》亦有记载:“郁处耳则为挶为聋”。庄礼兴教授认为,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发生与气机不畅、气郁闭耳密切相关,而神经性耳聋的患者常伴有精神紧张、情志不畅,往往会进一步加重病情,使本病更加缠绵难愈。《灵枢·小针解》曰:“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经之疾也。恶知其原者,先知何经之病所取之处也”,庄教授在运用针灸治疗疾病时,常先辨明何经病变,再结合病因病机选取具体穴位。《灵枢·经脉》曰: “三焦手少阳之脉……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说明三焦经与耳部关系密切。另一方面,三焦为“原气之别使”,全身之气的正常运行离不开三焦的调节。因而庄师常擅于选取三焦经的穴位,如外关、中渚、翳风以调畅气机、宣通耳络。外关是三焦经的络穴,宋·王惟一所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记载外关主“耳聋无所闻”,针刺此穴既可加强与耳部的联系,又可驱邪散出耳络。《针灸甲乙经》言:“耳聋,两颞痛,中渚主之”,中渚是治疗耳聋的验穴,有通利耳窍之功。元·杜思敬《针灸摘英集》提出:“治耳聋耳鸣刺手少阳经翳风二穴……”。翳风位于耳垂后方,乳突下端前方凹陷中,“腧穴所在,主治所在”,为局部取穴法;翳风亦为手足少阳之会,可沟通两经之气,疏导三焦之气,清降胆经之火,亦有同名经取穴之意。
《灵枢·口问》指出:“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枢·脉度》中记载:“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素问·金匮真言论》言:“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说明耳与经络及脏腑的关系密切。庄礼兴教授在临床工作中,常根据病情配以耳穴压豆疗法,调节脏腑功能,持续刺激耳穴,延长了治疗时间,提高针灸治疗效果。现代医学研究亦表明耳穴压豆对耳聋有良好的辅助治疗效果,配合常规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10-11]。本病病位在耳,与心、肝、肾密切相关,取内耳、肝、肾、内分泌、缘中为主穴。内耳为按病变部位选穴,可调节内耳功能,肝穴以清肝宣窍,肾穴可补肾益髓。有研究表明[12],耳聋的发生可能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有关,故以内分泌、缘中调节内分泌功能。耳穴压豆适应症广,可维持较长治疗作用时间,根据病因病机选取合适的穴位,可与常规针灸相配,达到更好的疗效。
患者,男,53岁,初诊时间:2017年8月7日。主诉:双耳听力下降5年余。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耳听力下降,左耳为甚,曾于外院耳鼻喉科住院治疗,纯音听阈测试提示双耳气导及骨导听力均下降,诊断为感音神经性耳聋,予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未见明显好转。近5年期间曾于门诊行针灸治疗,但听力改善不明显,遂至我科门诊就诊。就诊时症见:神清,精神一般,双耳听力下降,左耳为甚,诉自觉耳内间有水泡声,无头晕头痛等不适,睡眠一般,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诊断:西医:感音神经性耳聋;中医:耳聋(肝火上扰)。治疗以局部取穴及循经取穴疏通三焦经气为主,并注重清肝泄火。处方:电针:听会(双)、晕听区(双)、翳风(双);留针:外关(左)、中渚(左)、太冲(双);耳穴压豆: 内耳、肝、肾、内分泌、缘中。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腧穴常规消毒,针刺听会穴时先嘱患者张口,取0.30 mm×40 mm针灸针直刺10 mm后,针尖朝耳道方向再缓慢刺入,进针深度约35~38 mm,进针后静气守神或稍加捻转以得气;晕听区取0.30 mm×25 mm针灸针向后平刺20 mm,进针后行小幅度、高频率捻转平补平泻法;翳风取0.30 mm×25 mm针灸针直刺18~23 mm,进针后提插泻法,令耳内麻胀感;余穴取0.30 mm×25 mm针直刺12~20 mm,行平补平泻法;听会、翳风、晕听区加电针连续波,强度以患者舒适耐受为度,留针30 min。隔日针灸1次,2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患者自觉听力好转,耳内间水泡声消失,睡眠改善。3个疗程后患者听力明显好转,复测双耳听力基本正常。
感音神经性耳聋为临床难治病症,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西医目前尚无特效疗法,多以对症治疗为主,疗效欠佳。庄礼兴教授在多年临床工作中发现,感音神经性耳聋病因复杂,病证多变,治疗上不可拘泥于补益肾气、填补肾精。庄教授认为得气是针灸治疗有效的关键因素,强调针刺手法的灵活运用,深刺听会穴可加强针感,气至而效速,且听会穴解剖部位相对安全,疗效确切。处方选穴以经络辨证为主,用穴精简,体针、头针、耳穴压豆相配,屡获良效,在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