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梁峻铨,田伟平,秦 敏,曾科学
(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405; 2.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东 广州 510095)
妇女在行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小腹部、腰骶部疼痛不适,症状的出现与月经周期一致,严重者甚至发生晕厥,称为“痛经”,其中经妇科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的称为原发性痛经。目前临床上治疗原发性痛经的药物能缓解痛经症状,但效果不尽理想,治疗后复发率较高,且此类药物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笔者采用秦氏飞针治疗原发性痛经,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临床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选取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科就诊的原发性痛经患者为研究对象,共60例。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年龄16~25岁,平均(20.37±1.60)岁;病程0.4~8年,平均(4.07±2.61)年;未婚50例,已婚10例;经妇科彩超等检查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其中治疗组中年龄17~25岁,平均(20.96±1.54)岁;病程0.6~5年,平均(3.12±1.56)年;未婚23例,已婚7例。对照组中年龄16~23岁,平均(20.51±1.71)岁;病程0.4~8年,平均(3.93±2.65)年;未婚27例,已婚3例。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妇产科学》[1]中关于痛经的诊断标准制定:妇女在行经前后及月经期时出现下腹部、腰骶部疼痛、坠涨或伴有其他不适,不同程度的影响生活质量。临床上将经妇科检查,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痛经诊断为原发性痛经。
1.2.2 中医诊断标准 依照《中医妇科学》[2]以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关于痛经的诊断标准制定:每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小腹部、腰骶部疼痛,症状伴随月经周期性出现,严重者甚至剧痛晕厥者,诊断为痛经。
2.1.1 针刺取穴 治疗组应用秦氏飞针治疗。秦氏飞针由秦氏头皮针、秦氏腹针、秦氏太阳夹督围刺针三部分构成。秦氏头皮针分为阳明区、厥阴区、少阳区及太阳区四大区域,各区定位如下:阳明区由神庭穴、印堂穴、双侧头临泣穴、双侧太阳穴组成,该区域每穴刺1针,共6针;厥阴区由百会穴、左右神聪穴、前顶穴,双侧通天穴组成,该区域每穴刺1针,共6针;少阳区由双侧角孙穴、双侧率谷穴及百会穴与角孙穴连线中点处组成,该区域每穴刺1针,共6针;太阳区由脑户穴、双侧玉枕穴组成,该区域每穴刺1针,共3针。秦氏腹针分为上焦区、中焦区及下焦区三部分。以任脉为正中线,旁开 0.5寸足少阴肾经为两条旁线,以剑突下至脐上 4寸(中脘穴)为上焦区,区间每隔1寸取1穴,左右旁开0.5寸再各取1穴,3针为1组;以脐上4寸(中脘穴)至脐中(神阙穴)为中焦区,区间每隔1寸取1穴,左右旁开0.5寸再各取1穴,3针为1组;以脐中(神阙穴)至耻骨联合上缘(曲骨穴)处为下焦区,区间每隔1寸取1穴,左右旁开0.5寸再各取1穴,3针为1组。秦氏太阳夹督围刺针,以督脉为基础,在人体后正中线上,从第2颈椎棘突上际(哑门穴)起至骶管裂孔(腰俞穴),自上而下,每个棘突下取1穴;以循行于背腰部的足太阳膀胱经第2侧线为基础,在每个棘突下旁开1.5寸取1穴。
2.1.2 针刺操作 患者先取仰卧位,操作者双手消毒,施术部位常规消毒,针具选用环球牌1.5寸(0.30 mm×40 mm)毫针,秦氏头皮针采用秦氏飞针术“注射式”手法,“一拍、二推、三旋转”即腕背屈后,突然手腕掌屈,沿皮快速推入,顺势旋转,迅速将针刺入;秦氏腹针采用秦氏飞针术“飞行旋转式”手法,“一旋、二翻、三点头”即刺手迅速翻腕,如飞鸟展翅一般将针迅速刺入皮下;选择电针连续波,留针20 min后出针,再嘱患者俯卧位,秦氏太阳夹督围刺针采用秦氏飞针术“指压式”手法,“一压、二提、三旋转”,以浅刺为主,迅速将针刺入皮下,连接电针连续波,留针20 min后出针。针灸治疗开始时间为行经前3天, 每日针灸1 次, 针刺治疗至此次经期结束,共治疗3 个月经周期。
患者于痛经症状出现时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生产,产品批号:17090004),早晚各服用1次,每次服用2粒,服用至痛经症状消失,共治疗3 个月经周期。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将临床疗效分为治愈、好转及未愈。治愈:经治疗,小腹部、腰骶部疼痛消失,连续3个月经周期末见复发;好转:小腹部、腰骶部疼痛减轻或疼痛消失,但不能维持3个月经周期以上;未愈:小腹部、腰骶部疼痛未见明显改善。总有效率等于治愈率加好转率。
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5 min采用MTI-Economy-2013B型红外热像仪采集腹部红外热像图,红外热像仪测温范围:0℃~50℃,温度分辨率:优于0.031℃,测温精度:±0.2℃,空间分辨率:>1.2 mrad。检测环境无外界干扰,室温22℃,相对湿度65%。经红外热像仪系统分析后得出患者腹部红外温度数据。
疼痛程度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制定。在纸上画一条长度10 cm的线段,等分为10份,首端为0,提示无痛;末端为10,提示剧痛。患者根据自身疼痛情况在线段上画出标记,根据该标记的位置得出VAS疼痛评分。VAS疼痛评分标准(0分~10分):0分为无痛;3分以下为有轻微的疼痛,能忍受;4~6分为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7~10分为患者有强烈的疼痛,难以忍受,食欲下降,睡眠障碍。
应用SPSS19.0 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应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样本应用t检验,若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 ;对照组总有效率80%。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腹部红外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后15 min腹部红外温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15 min腹部红外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5 min腹部红外温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封三彩图1~4。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15 min腹部红外温度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c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痛经作为中医妇科常见病,最早见于隋代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结合历代医家对痛经病的理解及认识,目前普遍认为,痛经症状的出现,不外乎不通与不荣两个方面,且都与气血有关。气血亏虚,无以濡养胞脉,不荣则痛;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5]。
现代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压力渐渐增大,加之不良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及情绪因素等,导致原发性痛经的发病率呈逐年攀升的趋势。孙艳明等[6]采用问卷形式对天津地区1 800名女大学生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该病的总发病率约为77.94%,并较严重的影响了女性学习、工作和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认为原发性痛经的发病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合成的高低等因素有关[7],应用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等治疗原发性痛疗效欠佳,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临床研究证明,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肯定,操作简单,安全无副作用[8-9]。秦氏飞针为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科秦敏教授在传统针灸基础上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创立,属于岭南飞针流派之一。传统经络理论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手、足六阳经皆与头部联系,六阴经通过经别合于相表里的六阳经,间接关联头部,头部或直接或间接调节诸经络生理功能。秦氏头皮针通过针刺头部,促进所关联诸经络气血运行,调节所关联五脏六腑生理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现代研究认为头针镇痛的原理,可能与激活内源性镇痛系统有关,促进阿片肽的释放, 产生镇痛及其他生理效应[10]。腹部正中走行的是任脉,为阴脉之海;冲脉起于胞中,并行足少阴肾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言:“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11]”,产生月经的生理基础为“任脉通,太冲脉盛”。若过早出现“任脉不通,太冲脉衰少”则会产生闭经、痛经等病理变化。现代研究发现,通过腹针疗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子宫内膜活性得到抑制,从而缓解如痛经引起的盆腔疼痛[12]。督脉总督阳经,且任脉与之相通,主司机体阴阳平衡;足太阳膀胱经为全身循行最长且穴位最多的经脉,脉气充盛,另外人体的背俞穴都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第二侧线循行区的背腰部分,所谓背俞穴是指五脏六腑精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因此针刺足太阳膀胱经,可以调理五脏六腑之功能。
应用秦氏飞针治疗原发性痛经时有两个特点:首先强调分期针刺以标本兼顾。妇女经前期及行经期,在天癸的作用下,五脏六腑之血汇聚,血海充盈,满溢胞宫,此时机体阴阳气血敦实,此期正邪交争,症状上多表现为小腹胀痛明显,经血有块等偏实偏瘀的特点,故治疗上多以活血化瘀,通经止痛为治疗大法,采用刺激量偏强的飞针手法,以求急则治标;行经后期瘀血已去,新血未生,胞宫气血稍通畅,故此期腹痛较前稍缓解;或胞宫仍有残存瘀血,但正邪交争之后,正气渐亏,此期表现为虚实夹杂,但以体虚为主的特点,治疗上多以调养气血为主,兼以活血化瘀,多选择刺激量较小的飞针手法,以求缓则治本。其次注重整体调节以平衡阴阳。秦敏教授通过总结古代及现代医家的临床经验,提出疾病的产生主要在于机体阴阳平衡失调,在治疗原则上不能非阴即阳或非阳及阴,而是通过整体调节达到阴阳平衡。在整体治疗方法上,秦敏教授通过飞针促进阴脉之海与阳脉之海之间气血的流通和溢蓄,进而使机体达到阴阳平衡。秦氏飞针以整体论为基础,以打通任、督二脉为治疗原则,采用秦氏飞针三术,调理气血,平调阴阳,对于治疗原发性痛经有着显著的疗效。
医学红外热像技术是通过红外热像仪接收人体红外辐射,运用计算机分析处理得出相关数据,通过分析所得数据了解相关组织功能代谢情况[13-14]。如果人体局部血液循环较快,则代谢旺盛,相应的局部红外温度较周围升高,反之如果局部血液循环较慢,则代谢迟缓,局部红外温度较周围降低或无明显变化。疼痛产生时,局部往往出现炎症反应,必定伴随有红、肿、热、痛等病理变化,红外热像技术正是通过捕捉这种细微的温度变化将疼痛可视化,红外温度变化较具体的反映出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等特征。从中医学理论层面上分析,疼痛的出现不外乎两个原因,即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当人体脏腑经络、四肢百骸气血运行通畅则阴平阳秘,不会出现病理表现,当气血运行阻滞时,则会出现疼痛,如跌打损伤、瘀血痹阻则出现肢体疼痛,如瘀血痰浊闭阻五脏六腑则会出现五脏六腑疼痛,同时红外温度也会出现变化;当人体五脏六腑功能衰弱,气血无以濡养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则会出现疼痛,且常常表现为隐隐作痛,此时红外温度也会出现变化。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分析秦氏飞针术具有精确度高、操作简单、可视性好、客观严谨等优势,为临床疗效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
从临床疗效分析,治疗组应用秦氏飞针与对照组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比较,两组均对原发性痛经的症状有改善作用,但应用秦氏飞针治疗总有效率更高,能较显著的降低VAS评分,表明应用秦氏飞针疗效更加突出。此外秦氏飞针属岭南特色针灸流派,其采用的多针浅刺的针灸方式相较于传统针灸来说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更易于患者接受。从两组治疗前、后红外热成像数据来看,应用秦氏飞针可升高原发性痛经患者腹部红外温度,提示治疗后局部血流量增多,代谢增快,脏腑经脉气血通畅,从而减轻痛经症状且疗效持久。当然,因时间、经费等因素限制研究过程仍存在不足,如红外热成像技术受周围环境因素影响较大,今后的研究中应更加完善相关测试环境,做到更加公正客观。此外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是生理、心理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用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可以取得理想的疗效,当然除应用针灸疗法外,还应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及生活、饮食习惯等方面的干预,做到立体化整体诊治。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