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关刺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临床研究*

时间:2024-07-28

刘露露,张 昆,韩兴军,曲宝平,于慧娟△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 2.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济南校区,山东 济南 250002;3.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01; 4.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山东 济南 250033)

肱骨外上髁炎,是肘部常见的一种慢性损伤性疾病,因网球运动员易犯本病,又称“网球肘”。研究表明,其发病主要由于前臂伸肌肌腱止点处产生病理性改变造成[1]。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其发病率逐年增高。当前临床上诊治本病的方法多种多样,如针刺、按摩、中药外敷、小针刀和体外冲击波等,而在针刺研究中,人们往往将关注点集中于穴位的选用,而忽视了具体的针刺操作方法。近年来,笔者导师深研《黄帝内经》《伤寒论》等医籍,在其基础上创制了“新五刺”针刺方法,“新五刺”包括:毛刺法、关刺法、合谷刺、豹文刺和短刺,并开展有关课题研究,发表相关论文[2-3]。本研究主要介绍运用“新五刺”之“关刺法”诊治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导师对关刺法的认识及具体运用提出自己的观点。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纳入就诊于山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的肱骨外上髁炎患者,时间自2018年9月—2019年9月,共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关刺组男性14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44.1岁,平均病程(15.30±7.74)月;常规组受试者男性15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40.2岁,平均病程(16.63±7.53)月。经过查验,年龄与病程均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性,可以进行t检验。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肱骨外上髁炎》[4](2013版)拟定:①自觉肘外侧持续或间歇疼痛,做相关动作时疼痛明显疼痛剧烈时致前臂无力,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②肱骨外上髁附近压痛明显;③前臂伸肌腱牵拉试验(+);④肘部X线片正常,少部分有钙化阴影等改变;⑤既往有肘部损伤病史等。

1.2.2 中医诊断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1994版)中肱骨外上髁炎的诊断标准拟定:①有肘部受伤病史者;②以肘部外侧疼痛为主,有明显压痛点;③查体试验阳性。

1.2.3 中医辨证分型 ①风寒阻络型:肘部酸痛遇寒加重,得温痛减,舌苔薄白,脉弦紧或浮紧;②湿热内蕴型:肘外侧疼痛,有热感,伴口渴不欲饮水,舌苔黄腻,脉濡数;③气血亏虚型:肘部疼痛病久,反复发作,喜揉喜按,伴见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沉细。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②年龄18~60岁,四肢健全者;③经过3 d以上的洗脱期保守治疗患者;④愿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治疗期间合并其他治疗者;②符合手法治疗禁忌症的患者;③因患者自身条件无法顺利完成研究或影响实验结果者;④特殊患者,如孕妇、精神类疾病者等。

1.5 剔除标准

①对治疗方法出现不良反应;②合并其他治疗方法者;③依从性差、缺乏配合者;④不属于真正契合纳入标准者。

2 治疗方法

2.1 关刺组

取穴:以肱骨外上髁为中心,医者左手握住患者肘部以固定,右手拇指指腹在肱骨外上髁的上、内和下侧按压,找到1~2处阳性反应点(以下简称“压痛点”)。操作:受试者取坐位,充分暴露肘部皮肤,消毒穴位处皮肤后,取0.30 mm×40 mm毫针刺入压痛点,施以捻转泻法,得气后留针5 min,随后起针。取针后,医患配合,进行肘关节对抗运动。首先,嘱患者屈曲肘关节,同时医者施以一定力量继续屈曲肘关节,使患者做被动伸肘运动,二者对抗以维持肘部不动,此过程持续5~10 s(具体持续时间依患者自身状况调整);随后,使患者半屈肘(约成45°角),医者用力拉伸患者前臂,患者继续屈曲肘关节,二者做对抗运动,此过程同样持续5~10 s,对抗过程保持肘部不动。

2.2 常规组

根据《针灸治疗学》[6]制定取穴与操作手法。取穴:阿是穴、曲池、肘髎和阳陵泉;操作:受试者取坐或俯卧位,穴位处皮肤常规消毒后,医者手持0.30 mm×40 mm毫针先针对侧阳陵泉处,直刺进针,针刺深度15 mm,同时活动患部。在局部压痛点采用多向透刺,或多针齐刺;针刺曲池时,屈肘成直角,直刺进针,针刺深度为15 mm;肘髎,直刺进针,针刺深度15 mm。以上穴位在获得针感后行毫针泻法,大幅度捻转针柄,长时间刺激穴位。

2.3 疗程

两组受试者隔日治疗1次,一疗程3次,每个疗程结束休息1 d,共2个疗程。治疗后嘱受试者防止肘部受寒,形成良好的用肘习惯,避免肘部过度用力。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3.1.1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让治疗对象根据自我感觉,在一条标有0~10的刻度线上指出疼痛相应位置,进行评分。不同刻度代表不同的疼痛等级,0分代表无痛,10分提示剧痛,评分与疼痛感成正比。两组治疗对象的评分分别在开始治疗前、第1次治疗后及全部治疗结束后进行。

3.1.2 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 评价肘关节功能活动用MEPS量表进行,由4部分组成:疼痛程度、关节屈伸活动度、关节稳定性和日常生活功能。通过计分评价肘关节功能。当总分>90分时,为优;75~89分,为良;60~74分,为中;总分<60分,为差。两组受试者分别在诊疗前、诊疗后进行评分[7]。

3.1.3 改良肘关节评分系统(HSS) 改良肘关节评分系统:包括肱骨外上髁炎患者疼痛、功能活动、旋前及旋后等方面。分值0~100分,功能障碍程度与分值成反比。两组受试者的得分分别在诊疗前、诊疗后进行统计[8]。

3.2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以改良肘关节评分系统(HSS)评价治疗效果。①治愈:疼痛压痛消散,持物无疼痛,手肘活动自若,评分下降≥90%;②显效:疼痛明显减轻,肘部功能明显改善,评分下降70~90%;③有效:疼痛减轻,肘部功能有所改善,评分下降30~69%;④未愈:症状无改善,评分下降<30%。

3.3 统计学处理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对象的VAS评分在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P关刺组=0.067,P常规组=0.057,均P>0.05)。组内比较经秩和检验,两组患者首次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种方法均有效。组间比较,首次治疗后,经秩和检验,关刺组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关刺治疗具有较好的即时止痛效果。两组在治疗结束后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说明关刺组与常规组对于肱骨外上髁炎的诊疗,均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其中关刺组VAS评分低于常规组,表明关刺组止痛效果更明显。见表2。

表2 受试者诊疗前后VAS评分

3.4.2 两组患者MEPS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对象的MEPS评分在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P关刺组=0.070,P常规组=0.066,均P>0.05),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性检验。关刺组治疗后MEPS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P=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常规组治疗结束后MEPS评分高于治疗前,P=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比较,关刺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组。见表3。

表3 受试者治疗前后MEPS评分比较

3.4.3 两组患者HSS评分比较 两组HSS评分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性检验。治疗结束后,关刺组HSS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P=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常规组针刺结束后HSS高于治疗前,P=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种治疗方式均有效。两组间治疗结束后比较可知,关刺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组。见表4。

表4 受试者治疗前后HSS评分比较

3.4.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关刺组治疗结束后总有效率为93.33%,常规组总有效率为80.00%,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受试者临床疗效 [例(%)]

4 讨论

肱骨外上髁炎属于中医学“肘劳”“痹证”的范围,以往常见于网球运动员,故又称“网球肘”,现对于从事扭转前臂和屈伸手肘的劳动人员均有患病可能。其发生主要与手肘慢性劳损有关,筋络不通、气血停阻为其基本病机,“不通则痛”。《素问·痹论》曰:“痹在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伸不利;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在治疗上,中医学多采用针刺、推拿、小针刀、中药、方剂和嵌针等各具特色的中医疗法[9]。其中,多数研究者在针刺时往往关注点在于取穴,而忽视了针刺方法,穴位作为“神气之所游行出入”的地方,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10],不应拘泥于机械的传统取穴[11],也不能被解剖学的“皮肉筋骨也”所限制[12]。另外,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导师强调调“气”的重要性,《灵枢·终始》言:“凡刺之道,气调而止。”“气旺则血行”,故通则不痛。

《灵枢·官针》曰:“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或曰渊刺,一曰岂刺。”历代医家对其进行了不同的阐释,大多认为关刺是将毫针刺入关节周围肌腱附着点部位的操作方法[12],然而此并非《黄帝内经》之本真。现将导师对关刺的理解叙述如下, “关刺”中提到了“直刺”,在《灵枢·官针》有言:“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也”“引皮乃刺”,即持捏起穴位处皮肤,将针沿皮下刺之,以期直达病所也。并非“针身与皮肤表面垂直刺入的方式”,而是直达病所也。《说文解字》有云:“是者,直也”,是即为直,进一步印证了直刺乃直刺病所之意。肱骨外上髁炎,病在经筋,而关刺法恰恰直刺筋上,“在筋守筋”,针刺之余医患配合,进行对抗运动,保持肘部静止不动,意在活动筋脉,医患共同参与治疗过程,有利于“守神”,引动其气,促进经气的流动,从而推动筋痹之瘀堵,调节肘部筋脉肌肉的平衡,提高临床疗效。本病病位在经筋,根据《灵枢·经筋》,治则“以痛为腧”,故取阿是穴治疗[13]。《类经·十二经筋痹刺》又云:“以痛为腧,即其痛处是穴也。”同样说明阿是穴常用来治疗经筋痹痛[14]。

本研究显示,关刺组和常规组对肱骨外上髁炎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两组有效率分别为93.33%和80.00%,且经过统计学计算诊疗结束后两组受试者 VAS、mEPS、HSS评分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这意味着两种治疗方法都可以缓解手肘疼痛,改善患者肘关节功能,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关刺组治疗结束后VAS评分(1.63±1.47)、mEPS评分(93.33±8.54)、HSS评分(86.13±2.90)均优于常规针刺组。另外,通过对比两组治疗对象第1次治疗后的即时止痛效果,笔者发现关刺法的即时止痛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治疗,意味着关刺法止痛效果显著。

由以上研究结果可知,关刺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与常规针刺比较疗效相当,但关刺法的即时止痛效果明显,并且具有针刺选穴精、治疗次数少、疼痛缓解迅速、治疗手法安全和患者接受程度高等优势,值得进一步推向临床。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