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眼针联合熥疗改善痰瘀阻络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临床研究*

时间:2024-07-28

高孟尧,王鹏琴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是指患者由于突发中风而引起了患侧手及肩关节疼痛,导致肩关节活动受限,并伴有患侧手指肿胀和活动不利等症状[1]。本病发病时间通常为中风后的1~3个月内,其发病率占中风并发症中的12.5%~70%,是中风后常见并发症之一。随着肩手综合征患者病程上的不断发展,疼痛的愈加剧烈,此时若未得到及时诊治或对症治疗,将影响患者完全康复,甚至可演变成永久性手指畸形,影响其生活质量。且本病早期治疗均有较好疗效,因此早诊断早治疗,对于肩手综合征患者尤为重要。临床治疗时常以止痛、改善循环和营养脑神经为主,并予以配合对症的康复疗法,虽然对患者肩关节疼痛有一定缓解效果,但不能完全恢复患者上肢关节活动能力,患侧在日常生活中仍活动受限。近年来,应用中医疗法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进行治疗的报道明显增多,方法各异,均取得满意疗效[2-3]。本研究以我院特色疗法眼针为主要治疗手段,联合熥疗对痰瘀阻络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发现具有显著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7年12月—2018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66例痰瘀阻络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其中女性29例,男性37例,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3例。对照组女性13例,男性20例,年龄为39~70岁,平均年龄(59.34±13.19)岁,病程20~73天,平均病程(34.86±10.63)天;治疗组女性16例,男性17例,年龄为40~72岁,平均年龄(60.27±12.45)岁,病程18~71天,平均病程(35.08±10.11)天。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

1.2 诊断标准

痰瘀阻络型中风的诊断标准参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4],临床表现为:半身不遂,关节疼痛,肢体活动不利,偏身麻木,头晕、舌质暗紫,舌苔白腻,脉弦滑。肩手综合征Ⅰ期的诊断标准参照《神经康复学》[5],病程为2周~6个月;患侧肩部疼痛,可伴有手指、肘关节及腕部疼痛,肢体活动常受限,并伴随皮温增高、皮肤潮热的症状;无周围血管病、外伤、感染等病史。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西医学诊断标准;②患者在突发中风后的1~3个月内发病;③患者中风为首次发病;④Ⅰ期病程为3~6个月;⑤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本人及其直系亲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⑥年龄38~72岁。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西医、中医诊断标准的患者;②患者意识不清,不能配合治疗;③不符合肩手综合征Ⅰ期的诊断标准;④对于眼针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晕针;⑤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肩部疼痛不适;⑥有心、肝、肾及精神严重疾病的患者。

1.5 治疗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66例痰瘀阻络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进行治疗,其中对照组33例患者,给予止痛、改善循环和营养脑神经,并配合康复疗法中的被动运动,在不引起患者疼痛的前提下,由医护人员辅助患者进行手指、手腕、肘关节及肩关节的训练活动,动作幅度由小及大,每次30 min。治疗组在对照组临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眼针联合熥疗对患者进行治疗。眼针取穴方法:两眼向前平视,经瞳孔中心延伸过内外眦作一水平横线,再经瞳孔中心延伸过上下眼眶作一水平垂直线,由此将眼区分成4个象限,再将每一象限划分为2个相等区,形成8个眼针穴区,分别为肺和大肠区、肾和膀胧区、上焦区、肝和胆区、中焦区、心和小肠区、脾和胃区、下焦区。本次研究患者均取心区、肾区、下焦区、上焦区、肝区、脾区。针具[苏州医疗用品有限公司,批准文号:苏食药监械(准)字2012第2270864号]规格0.35 mm×13 mm。针刺手法:患者取仰卧位,用酒精棉球对所选取的部位进行消毒,随后右手握住针柄,左手将眼球轻轻推开,以免针刺时误伤眼球。运用平刺手法将针体刺入距眼眶内缘2 mm处穴区部位7~8 mm,使针尖达真皮至皮下组织。进针后无需捻转、提插、行针;针感不明显时可予刮柄法,或将针体刺入的1/3提出,稍变方向后再次刺入。分别于留针10 min、20 min时轻刮针柄1 min,30 min后将针取出。熥疗时选取的药物包括羌活、鸡血藤、桑枝、红花、伸筋草、透骨草、川芎、元胡等中药各30 g。将两个熥疗药包层叠放于患者的患侧肢体上,使熥疗药包的药力直接从皮肤渗透至机体,每日1次,每次共30 min。1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

1.6 观察指标

1.6.1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对患者临床症状、上肢关节活动能力以及肩痛的剧烈程度、持续时间进行密切观察与记录。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上肢关节活动无受限,可如常人自由活动,肩痛完全消失,为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上肢关节活动虽仍有受限,但较前明显好转,肩痛缓解,为有效;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上肢关节活动受限仍严重,肩痛无减轻,或者加重,为无效[6]。记录结果并计算总有效率。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6.2 中医症状积分 治疗前后对患者肩痛、肢体活动不利、手指肿胀等中医症状进行评估,根据患者表现症状的不同严重程度,将其按照0、2、4、6分进行大致分级[7]。患者分数越低则表明其症状越轻,反之分数越高则症状越重。

1.6.3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标准 采用VAS评分[8]方法对患者肩部疼痛程度进行评判。共计10分,分数越高则表明患者肩痛越剧烈。

1.6.4 上肢功能障碍评价标准 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9]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上肢功能障碍进行评定,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FMA评分变化。

1.7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统计值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评价

经治疗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9.70%,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94%,治疗组较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更高,结果具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变化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肩痛、肢体活动不利、手指肿胀等症状均有改善,症状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中医症状积分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结果具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变化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变化比较

两组治疗后VAS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VAS评分治疗前后对比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4 两组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FMA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升高幅度较对照组更显著。比较FMA治疗前后评分差值,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FMA评分对比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肩手综合征为中风病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10]。临床尚无治疗手段能对本病绝对有效,西医康复治疗时以止痛药、营养脑神经药配合患者康复训练疗法为主,临床效果不甚理想[11-12]。传统医学虽无肩手综合征的病名,但其症状特点与历代医家中医文献中“痿证”“中风”“偏枯”等中医病证相符[13],中风后患者经络阻滞,气血难以运行。《素问·举痛论》云:“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客于脉外则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气血滞留于脉道不行,脉道阻塞不通,不通则痛,遂患者患侧出现上肢刺痛,入夜尤甚,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为血瘀之证[14]。《金匮要略·水气病》言:“血不利则为水”,解释了脉道瘀阻,气血运行不畅,津血同源,津液自脉内出,渗于脉外,进而形成水肿。因手部皮肤较薄,故水肿更明显[15-16]。中风患者多平素内蕴痰浊,加之病后体虚,且脾为生痰之源,脾虚无以运化水谷,因而郁滞成痰,以致患者出现大便粘滞不爽、苔厚腻等痰浊之证[17]。故痰瘀阻络证在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中最常见。应治以化痰宣痹、活血通瘀。

眼针疗法首创于20世纪70年代,是我院名老中医彭静山教授结合华佗“观眼识病”[18],并联系《内经》中经络与眼的关系理论而创立的针刺手法,为我院特色疗法。此法是将眼视为一个整体进行区域的划分,再结合人体经脉的循行,以达到行气通滞、疏经通络的作用。眼针疗法易取穴、易操作、安全且无痛。现我院在中风、头痛、面瘫等疾病治疗中均已采取眼针疗法,临床治疗效果良好。尤其是临床中对于缺血性中风的治疗,疗效显著。眼针治疗时选取了心区、肾区、上、下焦区和肝区、脾区。心主神、主血,而中风患者都伴有不同程度脑血液循环障碍,因此针刺心区可起到促进血液循行、疏通气血、濡养脑部经脉的作用。肾主骨,针刺肾区具有健骨止痛的功效,可改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所引起的肩关节疼痛、肢体活动不利等症状。对于中风及肩部不适患者往往针刺上、下焦区,以止痛消肿、通经活络。脾为“生痰之源”,可运化水谷精微,治疗痰瘀阻络证型患者时可通过针刺脾区以化痰健脾,助气血津液运行[19]。肝主疏泄、主藏血,能调畅气机。针刺肝区可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熥疗为中药外治法之一,我院运用熥疗治疗各种疾病已有30余年历史,起初只用于治疗骨科疾病,后我科发现其对于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明显,遂进行广泛应用。熥疗药包中的羌活、鸡血藤、桑枝、红花、伸筋草、透骨草、川芎、元胡等药物具有温经通脉、散寒祛风、消肿镇痛等疗效[20]。通过局部熏蒸可使腠理疏松,对患处直接作用,可将药效经由皮肤渗透至人体内部,并助气血运行。且应用两个熥疗药包持续作用,和覆盖物的保温效果,使热效更持久,热力联合药力共同作用于皮肤表面,使药效更好吸收,传至脏腑经络,直达病灶,以发挥治病调理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提示,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肩痛、肢体活动不利、手指肿胀中医症状积分及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结果具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眼针联合熥疗均能够改善SHS患者中医临床症状及体征,显著缓解肩关节疼痛,而且眼针联合熥疗明显优于常规康复治疗;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FMA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升高幅度较对照组更显著,比较两组FMA评分治疗前后差值,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眼针联合熥疗能够改善上肢运动能力。两组患者治疗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9.69%,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94%,治疗组较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更高,结果具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眼针联合熥疗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确切,而且眼针联合熥疗明显优于常规康复。

综上所述,眼针熥疗技术是在眼针治疗的过程中行烫熨治疗,具有化痰宣痹、活血通瘀之效。针药联合治疗,再辅以常规康复疗法,这一多种技术叠加的治疗方法,具有互相促进的作用,还可增强止痛能力。对改善痰瘀阻络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显著疗效,且患者配合度高,安全无不良反应。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