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毫针联合腹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

时间:2024-07-28

林 安,梁 超

(1.屯昌县人民医院,海南 屯昌 571600; 2.海口市中医院,海南 海口 570100)

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主要临床表现是疼痛剧烈,所以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治疗重点是镇痛[1]。在临床上只有少数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而大部分患者能够通过非手术疗法得到治愈或者缓解[2]。在中医上针灸治痛具有易行、高效、快速等特点,在临床上广泛用于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3]。本研究选取来我院进行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患者100例,研究毫针联合腹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对VAS评分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其中男性57例,女性43例,年龄33~75岁,平均年龄(51.68±7.67)岁,病程1个月~8年,平均病程(4.85±1.92)年,发病位置分别为:29例L3~L4,62例L4~L5,9例L5~S1。采用随机数字法分成两组各50例,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所有患者均经腰椎CT和MRI等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西医诊断标准[4],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相关中医诊断标准[5];②所有患者发病部位均在L3~S1;③所有患者均签属患者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①伴有较为严重的原发性腰痛疾病;②由于严重外伤导致患者骨折;③患者伴有强直性脊柱炎、韧带损伤或者腰椎附件脱位、严重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异常和凝血功能障碍者;④患者处于妊娠期或者哺乳期;⑤患者伴有精神障碍不能配合接受治疗。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腹针治疗,取穴:关元、气海和水分。随证加减:合并坐骨神经痛加外陵(患侧)、气旁(健侧,气海旁开6分)、下风湿下点(患侧,石门穴旁开3寸)、下风湿点(患侧,气海穴旁开2.5寸);以腰痛为主加四满(双)、气穴(双)、外陵(双)。操作:关元、气海、水分3穴深刺,深度约为30~38 mm,其余穴刺入深度约为20~30 mm,采用轻慢提插(补多泻少)不捻转的针刺手法,留针30 min,1次/天,10天为一疗程,然后休息5天,治疗2个疗程[6]。

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基础上给予毫针治疗。取穴:选取病变部位双侧腰夹脊穴,局部取阿是穴、肾俞、大肠俞、腰阳关;远端配以委中、腰痛点、阳陵泉、环跳、昆仑。针刺方法:取0.40 mm×40 mm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刺腰夹脊穴,刺入25 mm左右,强刺激提插,得气后向单方向捻转使其滞针,再根据辨证处方针刺配穴,留针30 min,1次/天,10天为一疗程,中间休息5天,总共治疗2个疗程[7]。

1.4 临床疗效标准

疗效标准[5]:痊愈:腰椎疼痛等症状消失,腰部可以进行任意活动,并且直腿抬高角度>80°;显效:经过治疗后,下肢放射痛、腰椎疼痛等症状基本消失,并且直腿抬高角度>70°,腰部活动得到显著改善;有效:经过治疗后,下肢放射痛、腰椎疼痛等症状显著缓解,直腿抬高角度>30°,腰部活动受限较之前有所缓解;无效:症状没有得到改善,并且病情甚至较之前加重。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观察指标

1.5.1 中医症候积分 采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评价患者中医症候积分,包括肢体发凉、腰脊疼痛、神疲少气和腰膝酸软等,各症候评分为0~4分,证候越好转,评分越低。

1.5.2 VAS评分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8]对患者疼痛进行评价,0~10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无痛为0分,最剧烈的疼痛为10分。

1.5.3 Oswestry评分 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后采用腰痛功能障碍评价表(Oswestry)[9]对功能障碍情况进行评价,该量表包括10项内容,每项内容评分为0~5分,量表总分为各项内容相加,评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

1.5.4 JOA评分 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后采用改良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分量表(JOA)[10]评价下腰痛,包括生活能力受限、主观症状和体征,该量表总分为29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程度越严重。

1.5.5 炎性因子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采集患者3 mL 空腹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和白介素-6(IL-6)水平。

1.5.6 安全性评价 观察两组患者在进行治疗中是否出现不良事件,包括针刺感染、晕针、血肿等情况。

1.6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进行SPSS19.0软件处理。计量数据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当P<0.05时表示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经过治疗后,两组总有效率进行比较,治疗组较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例(%)]

2.2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对比

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肢体发凉、腰脊疼痛、神疲少气和腰膝酸软积分显著下降(P<0.05);并且治疗组降低较多(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对比分)

2.3 两组患者VAS、Oswestry和JOA评分对比

经过治疗后,两组VAS、Oswestry和JOA评分显著下降(P<0.05);并且治疗组VAS、Oswestry和JOA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2.4 两组患者血清IL-6、CRP和TNF-α水平比较

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IL-6、CRP和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并且治疗组IL-6、CRP、和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4 两组患者VAS、Oswestry和JOA评分对比分)

表5 两组患者TNF-α、CRP、和IL-6水平比较

2.5 安全性评价

在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和治疗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0.00%和12.00%;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安全性评价 [例(%)]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中医根据症状应属于“痹证”“腰腿痛”“腰痛”范畴[11-12]。在中医上多种因素能够引起疼痛,其基本病机主要是“不荣则痛”和“不通则痛”,但其最根本的病因主要是气血运行障碍,在中医上治疗机制“通则不痛”,具体包括养血止痛、通经止痛、活血止痛、理气止痛和散寒止痛等[13]。相关研究表明针刺具有显著的镇痛效应,其机理主要是针刺能够激活机体痛觉调制系统,从而在中枢各级水平上控制痛觉信息的传递和感受。腹针疗法主要是通过刺激腹部穴位来调节脏腑失衡治疗全身疾病[14]。腹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以水分促进局部水肿吸收,关元、气海补肾活血;外陵、气旁、下风湿下点、下风湿点疏通下肢经气;气穴、四满增补肾气;标本兼顾,所以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在针刺镇痛机制上,在脊髓水平,针刺有抑制痛觉信息的作用,具有明显的节段性,痛源部位与针刺部位在同一节段时,针刺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15]。腰部神经与腹部穴位属于同一神经节段,所以腹针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腰夹脊穴外邻膀胱经,内夹督脉,针刺夹脊穴能够通过膀胱经和督脉之别发挥作用,起到经气通畅的作用[16]。从解剖位置上,夹脊穴在背部后正中线旁开1.5 cm左右处,深部为副韧带、后关节囊所在,下有骶棘肌,采用毫针刺入后向单方向捻转的滞针手法,并上提牵拉缠绕在针身上的肌纤维,能够松解痉挛和紧张的韧带,舒缓处于紧张状态的椎间关节,从而缓解椎间盘内压力[17]。位于后正中线旁开3 cm处的夹脊穴,其深部为脊神经,辨证取穴针刺能够调整经络气血[18],用毫针深刺并用强刺激的提插捻转能够改善脊神经周围的微循环,有助于改善局部无菌性炎性反应,从而使脊神经刺激减轻。

本研究采用毫针联合腹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联用毫针治疗能够提高治疗效果;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中医症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VAS、Oswestry和JOA评分显著下降(P<0.05),并且治疗组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IL-6、CRP和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并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以上结果提示联用毫针治疗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疼痛。

综上所述,采用毫针联合腹针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降低VAS评分,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