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承 兰,王和生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9)
突发性耳聋是耳鼻喉科临床常见急症,属于不明原因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听力下降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发生,常伴有耳闷等症状[1]。目前由于发病机制不明确,临床治疗主要采用综合疗法,但对于同时产生的耳闷无特殊治疗方法。苇管灸是中国古代名灸,一直以来用于治疗耳部疾病。本研究采用苇管灸配合针刺治疗突发性耳聋伴耳闷患者33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选取江苏省中医院耳鼻喉科2018年2月—2018年8月住院的单侧突发性耳聋伴耳闷患者67例(67耳),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54.76±17.69)岁;平均病程(5.91±6.91)天;伴耳鸣26例,伴眩晕3例;听力损失程度;轻度(26~40 dBHL)6例,中度(41~60 dBHL)7例,重度(61~80 dBHL)12例,极重度(≥81 dBHL)9例;患耳:左侧11例,右侧23例。治疗组33例,其中男21例,女12例;平均年龄(45.33±13.77)岁;平均病程(5.18±5.68)天;伴有耳鸣28例,伴眩晕4例;听力损失程度;轻度5例,中度10例,重度12例,极重度6例;患耳:左侧14例,右1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伴随症状、听力损失分级、患耳、治疗前受损频率平均听阈值、治疗前耳闷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①符合《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1]的诊断标准;②伴有耳闷症状,表现为耳堵塞、胀满、压迫感;③患者发病后至入院前均未接受任何治疗;④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加入试验。
①不符合诊断标准;②排除耵聍栓塞、鼓膜穿孔、中耳炎、中毒、占位等有明确病因导致的突发性耳聋患者;③有严重心脑、肺、肾等疾病,身体不耐受试验、不适合针灸或药物治疗者。
2.1.1 对照组 给予常规西药治疗:甲泼尼龙注射液(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生产厂家:pfizer Manufacturing Belygium Nv,批准文号:H20170197)80 mg配0.9%NS 100 mL静滴,5天后剂量调为40 mg,静滴3天;金钠多(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生产厂家:台湾济生医药生技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证号:HC20181022)87.5 mg配5%GS 250 mL,静滴14天;苏肽生[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生产厂家:舒泰神(北京)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20060023]30 μg配灭菌注射用水2 mL,肌注14天。
2.1.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苇管灸配合针刺治疗。针刺选穴:耳门、听宫、听会、率谷、风池、中渚;操作:采用0.30 mm×40 mm长度毫针对上述穴位进行针刺,具体操作:患侧耳门、听宫、听会穴,张口进针,直刺约25 mm,得气后小幅度捻转手法持续运针3 min,使针感向耳内或耳周传导,率谷穴平刺15 mm,风池穴向鼻尖方向刺入20 mm,中渚穴直刺15 mm,采用平补平泻手法,间隔10 min行针1次,留针30 min。针刺结束后,行苇管灸治疗。苇管灸(自制)操作:选择长5 cm×0.4 cm的苇管器,一端固定于外耳道;另一端放置1 g重量艾柱,点燃,使燃烧产生的热量及艾烟通过苇管传入内耳,以有温热感为宜。见图1~2。一壮燃烧完及时更换以保证耳内温度,每次操作时间约20 min(6~7壮)。每日治疗1次,共14天。
图1 苇管灸样式
图2 苇管灸操作示意图
2.2.1 听力损失测定及疗效判定 于治疗前后使用丹麦科丽纳TMAstera/ConeraTM-临床诊断及科研两用听力计(丹麦耳听美GN Dtometrics公司)评价听力损失程度,选取0.25、0.5、1.0、2.0、4.0、8.0 kHz,将受损频率总得分均分得到受损频率的平均听阈值,得分值越高听力损失越严重。
听力疗效判定[1]:痊愈:受损频率听阈恢复至正常水平或达到健耳患病前水平;显效: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改善大于30 dBHL;有效:受损频率平均听阈改善在15~30 dBHL之间;无效:受损频率平均听阈改善程度小于15 dBHL。听力疗效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2.2 耳闷程度分级及疗效判定 治疗前后采用耳闷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评分[2]评价严重程度。0代表完全无耳闷,10代表存在极重度耳闷,中间代表不同程度的耳闷,分别为:轻度(2分)、中度(4分)、中重度(6分)、重度(8分)、极重度(10分)。见图3。
图3 耳闷视觉量表
耳闷的疗效判定:耳闷胀感的主观感觉VAS评分改善低于2分为无效,2分以上(含2分)为改善,评分0分为治愈。
耳闷疗效总有效率(%)=(治愈+改善)例数/总例数×100%。
数据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组内比较,采用自身前后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性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听力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4.85%,对照组为7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对听力的改善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听力疗效对比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治疗组耳闷治疗总有效率为87.89%,对照组为7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耳闷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两组治疗前平均听阈值比较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平均听阈值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平均听阈值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平均听阈值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两组治疗前耳闷VAS评分比较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耳闷VAS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且治疗组耳闷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耳闷评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耳闷是突发性耳聋常见伴随症状,首诊发生率约40.2%,在低频下降型突聋甚至达60%以上[3]。目前关于伴耳闷的突发性耳聋临床研究较少,耳闷的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膜迷路积水、离子通道功能障碍、球囊积水等相关。虽然突聋的严重程度、预后与耳闷的相关性不确定,但有研究发现耳闷与听力损失的治疗周期不同,认为耳闷的治疗时间与听力损失的治疗时间不同[4],即使错过听力的最佳治疗时间(2周内),对耳闷进行积极治疗仍有意义。
突发性耳聋在中医学属“暴聋”范畴,病因病机包括外感风邪、脏腑内伤等,血瘀耳窍是其发生的中心环节,正如干祖望教授所言[5]:瘀滞听宫为急性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耳聋疾病的主要病因病机之一。故治疗上当以活血祛瘀为主。本研究选取耳门、听宫、听会、率谷皆为耳周局部取穴,以加强局部针感,起宣通耳络、活血祛瘀的作用[6];且穴周布有颞浅动、静脉及耳颞神经的分支[7],针刺可以改善局部血供,加速血液循环[8];风池针刺可以改善基底动脉供血,改善循环;配合中渚穴以疏导少阳经气。现代研究证明针刺耳周经络不仅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减少毛细胞的变性坏死[9-10],并且能够兴奋大脑皮层听觉中枢,促使正常毛细胞发挥作用,充分利用残余听力[11]。苇管灸治疗耳聋的渊源可追溯至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卷二十六》载:“卒中风歪斜,以苇管筒长五寸,以一头刺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塞,勿令泄气,一头内大豆一顺,并艾烧之,令燃灸七壮”“截箭杆二寸,内耳中,以面拥四畔,勿令泄气灸筒上七壮”。苇管灸通过苇管将艾叶的温热效应传入耳内,起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的作用[12]。研究证明艾灸局部能够促进内耳血液循环,调节内耳水液代谢,从而减轻膜迷路积水[13]、促进神经功能的修复[14],帮助提高听力、减轻耳闷症状。
本研究运用以耳周针刺为主,配合局部苇管灸治疗,增强刺激以促进气血运行,结果表明对伴有耳闷的突发性耳聋有显著疗效,为临床提供一定的临床经验。但是本研究样本量少,数据可能有误差,并且针灸对突聋、耳闷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