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针灸足三里、肾俞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作用*

时间:2024-07-28

谭丽君,诸毅晖,符惠果,岳 峰,马文彬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 610075)

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是一种以长期持续疲劳为突出表现,同时伴有低热(或自觉发热)、咽喉痛、肌痛、关节痛、头痛、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睡眠障碍和抑郁等非特异性表现为主的一组症候群。

CFS在中医文献中没有相应的记载,但疲劳作为临床常见的症状,在中医古籍中常被描述为“懈怠”、“懈惰”、“困薄”、“体重 ”、“四肢劳倦”、“四肢不举”及“四肢不欲动”等。现代中医临床多用“周身乏力”、“四肢倦怠”、“神疲乏力”等描述。如《素问◦示从容论》指出:“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所论的百合病、脏躁病,《景岳全书》中所述的眩晕,以及历代医家有所发挥的郁证等,其病因、病机、症状乃至治疗都与 CFS有相似之处。根据CFS的基本病机,针灸足三里、肾俞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1],现就其取穴依据探讨如下。

1 CFS的病因病机

现代中医学者根据 CFS的发病特征认为其病位以肝、脾、肾为主。王氏等[2]提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肝脾功能失调是慢性疲劳综合征发生的重要病理机制。刘氏[3]认为,饮食生活不规律、过度劳累、长期的精神心理压力及房事不节等造成的肝、心、脾、肾、脑功能失调是本病的关键,肝郁气滞、心主失养、脾肾不足是本病的基本病机。马氏等[4]认为肺脾肾功能不足、气血阴阳失调是 CFS的基本病理改变。卢氏[5]认为心主神明、心主血脉及心气功能失常可导致 CFS发病。高氏等[6]认为 CFS病因主要为烦劳过度、饮食不节,病位在五脏,重点在脾,辨证应以脾气虚为总纲,治疗当以健脾为主。

中医学认为先天禀赋不足、长期过度疲劳、精神紧张、饮食生冷或失调等都可导致阴阳失衡,出现阳偏衰或阴偏衰,任何一方出现虚证都可导致气血不足、脏腑和经脉失养。CFS以虚证多见,但亦有实证,刘氏[3]认为本病是本实标虚,虚实夹杂,以肝气不舒、心绪不畅为本、为实,以心脾诸脏气血不足为标、为虚。故肝、脾、肾功能异常在 CF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与脾、肾两脏关系密切。《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主肌肉、四肢,若脾胃长期虚损,致气血生化不足,内不能和调于五脏六腑,外不能洒陈于营卫经脉,而渐致筋疲乏力、四肢倦怠,则表现为长期持续疲劳。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若因久病耗损或后天失养致肾中精气不足可出现壮年早衰、脑髓空虚、智力减退、动作迟钝、两足痿弱等病理表现,临床可见头痛、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睡眠障碍等 CFS常见症状。脾肾亏虚日久、精神压力或过度劳累可致肝之疏泄失常、气血阻滞、形气精血消耗,导致 CFS发生。

2 足三里、肾俞在 CFS治疗中的作用

目前临床上有很多治疗 CFS的方法和报导,如心理治疗、药物治疗、针灸、针药及按摩结合等治疗方法。而针灸擅长于调节整体功能,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具有疗效好、无副作用、经济安全等优点[7],在临床治疗上有独特的优势及良好的运用前景。CFS发病主要与脾、肾两脏有关,在治疗时则以健脾补肾为主,故选取足阳明胃经之要穴“足三里”和足太阳膀胱经之背俞穴“肾俞”。足三里出自《灵枢◦本输》,为胃经合穴、胃腑下合穴,具有调理脾胃、补益气血的重要作用;肾俞出自《灵枢◦背腧》,为肾之背俞穴,是肾脏精气汇聚之处,是补肾益气、滋肾养阴、填精益髓的常用穴。针刺足三里可对血液成分及机体免疫反应产生影响,还可促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量迅速增加,肾上腺皮质和髓质的分泌活动增强,表明此穴能增强垂体肾上腺皮质和交感神经 -肾上腺系统的机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并且能加速血中乳酸含量的下降,有助于疲劳状态的恢复[8]。研究表明,通过针刺足三里、肾俞可以达到减轻 CFS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1]。现将其主要作用概括为以下 3点。

2.1 健脾益肾、补气养血 《扁鹊心书》强调:“脾为五藏之母,肾为一身之根。”肾为先天之本,肾藏“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灵枢◦海论》认为肾虚则“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故在治疗时取肾俞以补先天之精,精气充盈则髓海得养、神自健旺。脾胃为“后天之本”,正如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所言:“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气入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足三里更是历代治疗虚劳羸瘦的强壮要穴,与肾俞相配补先天之精气、后天之气血,使气血得以生化而濡养脏腑、四肢,从而消除疲劳。

2.2 调肝强筋、壮肌消疲 《素问◦五藏生成》中载“诸筋者皆属于节”,而《说文解字》中对“筋”的解释为“筋,肉之力也”,若筋力不健,运动不利,则易出现疲劳、肌痛、关节痛等症状。《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肝者,罢极之本”,明确指出肝脏功能失调是产生疲劳的重要原因。而肝与脾、肾都有密切的联系,肝与脾在血的生成、贮藏及运行方面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脾运健旺,生血有源,且血不逸出脉外,则肝有所藏。肢体运动的能量来源,全赖于肝的藏血充足和调节血量的作用。肝肾关系更加密切,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又可以相互转化,故有“肝肾同源”之说。在病理上,精与血的病变常相互影响,如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不足;反之肝血不足也可使肾无精可藏,肝之阴血充盈,才能养筋;筋得其所养,才能运动有力而灵活。肾主骨,腰为肾之府,若肾虚,骨失所养,则易出现腰膝酸软、行走无力。通过针刺足三里、肾俞使精血充沛,相互化生、滋养,则肝有所藏,肾有所充,筋肉及四肢百骸得以濡养。

2.3 补心养血、调神健体 CFS的主症是疲劳,涉及精神、体力两方面的虚弱。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若脾气不足或肾精不充可导致心的生理功能失常。《类经◦脏象类》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为一身之君主,禀虚灵而含造化,具一理而应万机,脏腑百骸,唯所是命,聪明智慧,莫不由之,故曰神出焉。”故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主要归属于心藏神的生理功能。心之气血、阴阳平衡,使人体与周围环境保持平衡,则精力充沛、思维敏捷,记忆力、计算力等高级智能活动正常;若心藏神的生理功能失常,则会出现各种精神疲劳症状,如精神恍惚、思想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夜寐不安等[9]。CFS除了与精神神经系统关系密切的“神疲”以外,“体倦”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素问◦痿论》说:“脾主身之肌肉”,全身的肌肉,都需要依靠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来营养,才能使肌肉发达丰满、健壮。早在《素问◦痿论》中就有明确的论述,即“治痿独取阳明”。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又为后天之本,足三里能起到补益脾胃元气之功,可提高足阳明胃经的气血运行能力,增强免疫功能,与肾俞相配补脾益肾、恢复脏腑功能,使气血生化有源、肾精充沛以濡养心血、心神,达到从根本上治疗“神疲”与“体倦”的目的。

3 结语

综上所述,CFS发病与脾肾亏虚有密切联系,治疗当遵循健脾、补肾的原则,故针灸取穴以“足三里”和“肾俞”为主。两穴配合有健脾益肾、补气养血、壮肌消疲、强筋壮骨、补心养血、调神健体的作用。而现代研究表明电针肾俞、足三里对 CFS病理节律具有良性调整作用[10]。在临床治疗中,可以肾俞、足三里为主穴并结合辨证配穴,调整机体脏腑功能、疏导气机,使气血充足、阴平阳秘,从而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1] 诸毅晖,梁繁荣,成词松,等.电针肾俞、足三里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随机对照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10):48-50

[2] 王天芳,张翠珍,季绍良,等.慢性疲劳综合征病人的疲劳特征及中药的治疗作用[J].中国医药学报,2000,15(4):58-60

[3] 刘继芳.慢性疲劳综合征病因病机分析[J].中医杂志,2000,41(2):124

[4] 马荣连,金宏柱.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辨证施治与有氧运动处方[J].江苏中医药,2007,39(6):58-59

[5] 卢秋霞.慢性疲劳综合征从心论治[J].河北中医,2005,27(1):58-59

[6] 高权国,冯玉华,韩海荣.从脾论治慢性疲劳综合征[J].中医药信息,2005,22(6):35

[7] 张力.慢性疲劳综合征针灸治疗的研究近况[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10):53-54

[8] 李鼎.针灸释难[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杜,1986:68-70

[9] 马高峰.从心脾论治慢性疲劳综合征[J].中医研究,2007,20(7):13

[10] 诸毅晖,梁繁荣,成词松,等.电针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病理节律的调整作用[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2(1):2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