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头针和运动疗法同步治疗痉挛性脑瘫 35例

时间:2024-07-28

任秀云,陈会新

(河北省滦县人民医院,河北滦县 063700)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cerebral palsy,CP),是指出生前到生后一个月内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为非进行性脑损伤,可合并癫痫、智力低下、感知觉障碍等,临床分为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低下型、混合型。其中痉挛型瘫痪临床最为常见。笔者自 2005年以来,以头针和运动疗法同步治疗痉挛性脑瘫 35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经确诊的小儿脑瘫患者 35例,年龄最大的 8岁,最小的 6个月。疗程最长的 9个月,最短的 3个月。其中单瘫患者 5例,偏瘫患者 24例,三肢瘫患者 3例,四肢瘫患者 3例。

2 治疗方法

2.1 针灸

2.1.1 头针部分

运动区、感觉区、足运感区、运用区、平衡区、语言Ⅰ、Ⅱ、Ⅲ、Ⅳ区。可根据瘫痪部位选择取穴,亦可全部取穴。针体与头皮呈 15°至帽状腱膜下,留针期间每隔 10 min捻转 1次,每针捻转 1 min,每 min捻转 200下。

2.1.2 体针部分

上肢部:主穴取肩髃、天宗、曲池透少海、外关、合谷透劳宫。肩内旋加肩贞、肩髎;肘曲不伸加手三里、支正;拇指内收握拳不放加八邪、五虎(灸)或合谷透后溪;指屈加中渚、腕骨。针法主要以平补平泻手法为主。

下肢部:主穴取髀关、风市、阳陵泉透阴陵泉、太冲、环跳、承山。足下垂加解溪、昆仑、太溪;足内翻加悬钟、昆仑、纠内翻(外踝上 3寸,腓骨后缘);足外翻加三阴交、太溪透昆仑、纠外翻(内踝上 2寸,胫骨后缘);足趾拘挛加八风;剪刀步加风市、阳陵泉、绝骨。

背俞穴:肝俞、膈俞、三焦俞。

以上穴位根据辨证多采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每日1次,10~15次 1个疗程,疗程间隔 5~7日。

2.2 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是脑瘫患儿运动康复的核心,我院根据年龄及病情程度,按年龄大小分婴幼儿组(0.6~1.5岁 ),方法用伏易德(Vojta)法;学龄组(2~6岁)、成人组(8岁以上),方法是鲍巴氏(Bobath)法。

伏易德(Vojta)法的治疗手法有 2种:即反射性腹爬和反射性翻身。进行训练时先摆好一定的始发肢位,通过刺激主诱发带的刺激点使移动运动反复规律的出现,促进正常反射通路和运动,抑制病理反射,阻断肢体运动不规则的恶性循环,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鲍巴氏(Bobath)法的治疗手法有 4种:抑制、控制关键点、促进和叩拍,即抑制异常运动样式,特别注意控制或减弱高紧张型的异常姿势反射,以及促进正常运动样式,尤其是促进高度精确的垂直反应和平衡反应,训练按照正常幼儿运动发育的正常规律进行,从头的控制开始,继而肩部、躯干部的控制,然后髋部及下肢的控制,在粗动作发育基础上进行细动作的训练。

2.3 同步治疗

体针治疗 30 min后拔针仍然保留头针,在头针刺激相关区域的同时进行肢体的运动治疗,每隔 10 min运针 1次 ,直到运动治疗结束再拔针。每日 1次,10次为 1疗程,中间间隔 3天。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治愈:行走自如,对指灵活,手指精细能力良好;显效:跪位行走可以,能独站,肩、肘、腕主动运动良好,手指拇指与他指能对捏,拇、食指对捏不灵活;有效:能静止跪位,肩、肘主动运动良好,腕关节主动运动差,手指四指能主动打开,但拇指仍内收,不能对指。

3.2 治疗结果

35例患者经过 3~6个疗程的治疗,治愈 26例,占 74.29%,显效 6例 ,占 17.14%,有效 3例,占 8.57%,总有效率 100%。

4 典型病例

赵某某,男,2周岁,母亲代诉:孩子出生第 3天时无明显原因出现抽搐、高烧 39℃,到当地医院急查,CT示脑出血。2007年 4月 28日到我科就诊,当时孩子14个月,不会爬,不能独坐,颈腰迟缓无力,双手从腋下扶起站立时双膝关节反折(站立时上身前伸,臀部翘起,两腿绷直),双足下垂(两脚尖着地,向跳芭蕾舞一样),右手不会抓东西,咀嚼能力差,饮水喝大口时呛咳,刚会叫妈。检查:脑 CT:两侧脑室稍大,变形;前后角周围少部分白质密度低;两枕顶叶白质量减少。诊断:中枢性运动协调障碍(脑瘫)。

治疗方案:(1)头针与运动疗法同步:头针取平衡区、言语Ⅰ区、言语Ⅱ区、晕听区,上、下肢运动区。在头针治疗同时给予 Bobath神经肌肉促通的运动疗法治疗。目的是促进大脑神经细胞发育,诱发上、下肢主动运动能力,改善膝关节反折,增加平衡能力。(2)腰背部夹脊穴推拿、点穴和捏脊治疗:目的是加强腰背肌和躯干的力量,促进独坐和高爬能力。

2007年 5月底,经过 1个月的正规治疗,孩子会主动翻身及主动爬行 1米。咀嚼和饮水基本正常,能独坐。

在以上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了体针治疗和蹲位训练、下肢支撑训练、跪位行走、手指技能训练等。两个月后 2007年 7月底,能扶助行器行走且膝关节反折不明显,并且自己能用右手拿东西往嘴里送,可说单字如吃、渴、尿等。

继续以上方案治疗两个月后在家休息,2007年 12月孩子自己能独立行走,语言流畅。

2008年 7月随访,患者能自己上、下沙发,独立在饭桌前吃饭,搬板凳自由行走,能表达自己的意愿。

患者通过“头针和运动疗法同步治疗”及根据运动发育规律制定的训练方案,经过半年的系统治疗,患儿的运动、智力、语言能力基本接近同龄儿水平,效果良好。

5 讨论

有研究者报道脑瘫组织虽苍白、水肿、血管微小血栓形成或管腔变细,血流灌注不足导致脑神经细胞丧失功能,但尚未发生坏死,即临界神经细胞[1]。

笔者采用头针和运动疗法同步治疗,一方面,主要通过头针刺激大脑皮层相应运动投影区,目的是恢复脑瘫脑组织坏死区周围的临界神经细胞功能,用头针快速捻转强刺激以及长时间留针和反复刺激后,可激活大脑皮层生物电,从而激活休眠状态下的神经突触,或重组一个神经细胞功能集团的网络系统,以替代受损的脑功能区。另一方面,头针治疗的同时进行患儿肢体的康复训练,这样做运动能够进一步强化头针对各个投影区的针刺效果,同时在运动肢体过程中针刺头部的相应的运动反射区能缓解肢体痉挛状态,诱发主动运动的作用,治疗效果相互促进,从而共同达到治疗脑瘫的目的。

[1] 韩群英.小儿脑瘫的防治与康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0-3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