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肖晓华,徐明芳,李瑞春
(九江市中医院,江西 九江 332000)
产后尿潴留是一种妇女产后常见疾病,为产科四大急重症之一,其临床表现以排尿困难、小腹胀急等为主。该病的治疗手段较多,如肌注新斯的明、开塞露纳肛、留置导尿、局部热敷、宫底按摩、诱导排尿等,一般皆可奏效,但少数患者病情顽固,经上述各种治疗仍不能自行排便。笔者于 2006年 1月至 2009年 4月期间采用电针为主治疗顽固性产后尿潴留 28例,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28例患者中,18例为九江市妇幼保健院住院部产科会诊病人,10例为九江市中医院病人(门诊病人 8例,住院病人 2例);年龄 23~35岁;病程最短 5日,最长 40日,平均 7日;顺产 9例,难产 19例;剖宫产 5例,阴道分娩 23例;初产妇 26例,经产妇 2例。以上患者产前均无泌尿系疾患病史,且经热敷、按摩、肌注新斯的明、开塞露纳肛法等治疗无效,并行 2次以上留置导尿后小便仍不能自行排出。
2.1.1 剖宫产患者 取穴以腰骶部、双下肢腧穴为主。针刺处方:主穴:次髎;配穴:关元俞、阴陵泉、血海、三阴交,均取双侧穴位。操作方法:患者取侧卧位,穴位皮肤用 0.5%碘伏消毒,各穴使用直径 0.30 mm,长40~50 cm针灸针直刺 30~40 cm,行提插捻转约 1 min,得气后对主穴加用电针仪治疗,选用疏密波型,电压 6 V,频率 10次/min,逐渐增大电流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每次治疗 30 min,每日治疗 1次。留置导尿的患者连续治疗 3次后拔除导尿管观察疗效;针刺时未行导尿的患者则于第 1次治疗后嘱其排尿,能自行排尿则停止治疗,排尿障碍未解除的则行留置导尿并继续治疗 2日。
2.1.2 阴道分娩患者 取穴以腹部、双下肢腧穴为主。针刺处方:主穴:气海、中极;配穴:双侧水道、阴陵泉、足三里、太冲。操作方法:取仰卧位,留置导尿患者针刺前放尿 1次,中极、水道取 30°斜刺,针尖朝向耻骨联合,针刺深度 20~30 cm,以患者出现胀感为度,忌大幅度提插手法,针刺后主穴加用电针刺激,皮肤消毒方法、针具选择、电针参数选择、疗程等同剖宫产组。
2.2.1 中药外熏法 取艾叶 30 g、葱白 15 g置于桶内或盆内,注入沸水约 2~3 l,加盖约 5 min后外熏会阴部,每次约 15 min,每日 2次。
2.2.2 热敷、按摩 阴道分娩患者行小腹热敷、按摩;剖宫产患者则行腰骶部热敷、按摩,每日 2次,每次 20 min。
2.2.3 心理疏导 多与患者交谈,消除其害怕排尿时疼痛及担心排尿不出的紧张、焦虑等心理;鼓励患者多下床活动、多饮水;治疗后首次排尿时嘱外人回避,尽量采用下床蹲式或产妇自己平时习惯的排尿体位。
痊愈:能自动排尿,膀胱功能和排尿次数正常,残余尿在正常范围内;显效:能自动排尿,排尿功能稳定,但膀胱内残余尿超出正常范围;有效:排尿功能不稳定,次数增多,膀胱内残余尿超出正常范围,靠间歇性导尿排空膀胱残余尿;无效:仍不能自动排尿,靠导尿管等其他方法排尿。
经 1~3次治疗,痊愈 16例,占 57.14%;显效 12例,占 42.86%;愈显率 100%;总有效率 100%。其中治疗 1次即痊愈的为 6例。
现代医学认为,产后尿潴留的发生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①第 2产程过长、膀胱三角区受压,致膀胱粘膜充血水肿、平滑肌收缩功能故障;②产后会阴部充血、水肿,排尿时尿道括约肌反射性痉挛,致使膀胱颈部以下严重梗阻、膀胱尿液过度充盈、逼尿肌发生弹性疲劳;③剖宫产麻醉药阻滞作用;④平卧解小便不习惯等。有资料报道,该病发生率约占分娩总数的 4~14%[1]。膀胱内长时间尿液潴留,不仅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还易引起肾积水、泌尿系统感染、产后大出血等疾患。中国医学将本病归属于“癃闭”范畴,认为该病系因产后气血亏虚、瘀血内阻致膀胱气化不利、不能通调水道所致。笔者认为,因生产方式等的不同,剖宫产与阴道分娩的产妇发生尿潴留的中医机理亦有所不同:剖宫产患者常见血虚与血瘀并重,难产患者则偏于气虚与气滞共存,产妇体质的偏“虚”与局部的“实”常同时存在,病症属虚中夹实。
笔者对剖宫产与自然分娩患者针刺取穴有所不同,腧穴的选择除与患者针刺适宜的部位有关,亦与各自发病中西医机制有关。剖宫产尿潴留患者避免选用腹部穴位,而以腰骶部及下肢穴位为主。方中主穴次髎属膀胱经,具有活血行气、调节膀胱气化之功,其穴位解剖位置为第 2骶神经后支,针刺该穴并配合电针刺激,有助于解除麻醉药对盆骶神经、阴部神经、低级排尿中枢的抑制作用[2],反射性兴奋脊髓及高级排尿中枢,使排尿中枢发放冲动下行至膀胱,支配逼尿肌及膀胱内括约肌,促进二者协调运动而完成排尿反射[3]。而自然分娩患者针刺以腹部、下肢穴位为主。中极乃膀胱募穴,是膀胱经气结聚之处,亦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功偏泻实,长于理气利水[4];气海为肓之原,功偏补虚,有较强的补气之功。两穴均居下腹近膀胱,取穴直中病所,配合电针刺激,更能有效地刺激膀胱肌的收缩,疏通经气,通调膀胱以利小便。配穴阴陵泉乃脾经合穴,为健脾祛湿利水之要穴,《杂病穴法歌》云:“小便不通阴陵泉。”《针灸大成》亦载:“小便不通,阴陵泉、气海、三阴交……”配穴中血海、三阴交合用有补血活血之功;足三里、太冲合用则能健脾益气、疏肝理气 ;水道、关元俞为局部取穴,既能输导膀胱经气,又有较强的全身调理作用。诸穴合用,远近配穴,具有补虚益气、通利三焦、疏通水道之功,使膀胱开阖有度[5]。针灸穴位局部解剖研究表明,本针刺处方所选的穴位其穴下神经的传入支均与膀胱尿道的神经支配有一定程度的重叠,针刺这些穴位可调节神经兴奋性,进而调节膀胱尿道功能。
中药熏蒸所用艾叶具有温经止血、活血止痛、散寒逐湿、行气开郁、消肿散结之功;葱白则能通利水道,熏蒸时热力与药力的双重作用可使会阴部充血、水肿改善,尿道括约肌痉挛缓解,对解除排尿障碍大有裨益。而腰骶部热敷、按摩与电针等疗法合用,则能加速改善膀胱肌血液循环、减轻膀胱内口粘膜水肿、恢复膀胱平滑肌收缩功能。尿潴留患者多伴顾虑多、易紧张、害怕疼痛等心理特点,适当的心理开导对疾病的恢复有积极的作用。本疗法针对引起顽固性尿潴留的生理、心理等各种因素而设计,数法合用,对恢复膀胱逼尿肌收缩功能的恢复,缓解尿道括约肌痉挛效果显著。
本疗法能够缩短尿管留置时间,对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该法无药物毒副作用,对产妇哺乳无不良影响(数例产后无乳、乳少患者于针刺后出现乳汁明显增多现象),且简单易行、痛苦小、适于临床推广应用。如果病情允许,针灸医生应及早介入产后尿潴留的治疗,如此可有效减少顽固性尿潴留的出现。
[1] 王淑清,王敏.产后尿潴留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外健康文摘,2008,5(4):62
[2] 徐慧卿,张风敏.针灸次髎穴治疗尿潴留[J].中国针灸,2001,21(11):670
[3] 周凌云,李杰,李春梅.电针八髎、会阳治疗脊髓损伤性尿潴留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6,26(4):237
[4] 尹鸿博,王盛春.针刺疗法治疗手术后非梗阻性尿潴留 60例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07,47(26):106
[5] 胡芳.针灸合熏疗治疗产后尿潴留 19例[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3):677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