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文/程华岩
按照重力勘探资料,松辽石油勘探局的钻井队,1958年7月9日至11月1日,在松辽盆地东北斜坡地区,即黑龙江省安达县任民镇东南14公里处钻了第一口基准井—松基1井,井深1879米,钻穿了白垩系地层,到达盆地基底的古老岩层上,一无所获。
1958年8月,该局的钻井队又在松辽盆地东南部的隆起区即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登娄库构造打了松基2井,遇到了一套致密的下白垩系地层,仅见到少量的油气显示。
前两口基准井出师不利,第三口基准井的井位选择,就成了一个十分突出的重要问题。
对松基3井的井位,有多种意见和争论。有人主张把松基3井定在盆地西部泰康(今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附近的隆起上;也有人主张把井位定在盆地西南部的开通地区,理由是急需了解深部地层。
●1959年9月26日,32118钻井队在黑龙江省松辽盆地松基3井获工业油流,日产油14.9立方米,发现世界级的大油田—大庆油田。
松辽石油勘探局将这些意见呈报石油部后,石油部勘探司经过反复研究认为,南部已有深井控制,探明南部深部地层不是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况且井位没有定在构造或是隆起上,不完全符合基准井探油的原则。
1958年9月,石油部和地质部的有关技术人员张文昭、杨继良、钟其权、韩景行、朱大绶等一起联合召开会议,研究了地质部的资料,经过协商,取得了一致意见,同意将松基3井井位定在大同镇高台子隆起上。
会后,松辽石油勘探局向石油部正式呈报松基3井井位意见和确定井位的五点依据。
其一,在松辽盆地西部没有一口深井资料的情况下,迫切需要钻一口基准井,以了解西部含油气情况及地层岩性。
其二,该井与松基1井、松基2井相距90公里以上,略呈等边三角形,符合基准井井位分布原则。
其三,井位定于高台子隆起,沉积岩厚约2650米,可钻达基岩同时又可起探油作用。
其四,在同一电法剖面上有3个隆起,高台子仅是其中一个,通过松基3井的钻探对另外两个隆起的含油情况可做进一步的估价。
其五,交通方便,靠近哈尔滨至齐齐哈尔铁路。
石油部领导和勘探司的同志反复审查了这个方案,觉得大的方向是对的,但是定下井位证据还不够充分,资料也不够齐全,建议松辽石油勘探局进一步收集资料。
9月中旬,张文昭和钟其权到地质部长春物探大队和朱大绶一起,收集通过太平屯高台子地区的地震反射剖面,新的地震成果表明高台子有明显的背斜与大同镇电法相吻合,进一步肯定了松基3井的井位。于是,9月下旬他们再次向石油部呈报了松基3井井位的充分依据。
石油部领导又做了进一步的审查,提出为了慎重稳妥要求用新的勘探成果完善和修正原来的认识。10月初,松辽石油勘探局地质综合研究大队钟其权等人,到黑龙江明水县物探大队驻地,了解大同镇地区新的地震成果。地震队现场提交了大同镇高台子地区的地震构造图,图中清楚地表明高台子构造的确是一个大型隆起带上的局部圈闭。
根据这一新的资料,钟其权等人在研究基准井井位时,把各种不同的意见集中成为正确的意见,对原定松基3井井位做了小的移动,定在高台子与小西屯之间。随后,他们又到现场进行踏勘,立下木桩为据。
1958年11月14日,松辽石油勘探局向石油部呈报了松基3井井位图。11月29日,石油部批准了松基3井井位。
1959年1月,松辽石油勘探局到北京汇报的同志,带去了有关松基3井井位的全部资料。
2月8日,农历己亥年春节,在石油部办公大楼二楼的一间小会议室里,康世恩召集勘探司翟光明和石油科学研究院余伯良以及松辽石油勘探局的李荆和、宋世宽、张文昭等人开会。
“第一口基准井打在凸起的斜坡上,不到2000米就打进变质岩,没有见到油气显示,试油没有见到东西,可能太靠近盆地边缘。盆地边缘白垩系露头不具备生油层的条件,我看得向盆地中部去勘探。” 康世恩一针见血地指出前两口基准井失利的原因。
他特别强调了第三口基准井对松辽盆地的突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指出:“重力、磁力、地震资料都是第二性的,要找出油来还要靠打井,真正看看地下是什么东西。”最后,康世恩拍板定案:“现在松基3井的井位与松基1井、松基2井形成等边三角形,处在不同构造上,又是‘坳中之隆’,地理位置十分理想,要尽快准备好开钻。”
松基3井的钻井任务由松辽石油勘探局32118钻井队承担。队长是包世忠、副队长乔汝平,地质员朱自成。这是黑龙江和大庆油田最早的石油钻井队。
该队1959年3月由安达人民镇松基1井长途搬迁120公里外到松基3井,4月11日开钻。该井设计井深3200米,根据苏联的经验,基准井从井口开始全井取芯,完钻后自下而上分层试油,取得全套地质资料。但为了加快松基3井的钻探速度,石油部决定在1000米以上用浅钻代替取芯,1051米以下全部取芯。
当钻至1460米时,已经多次发现油气显示,取出的岩芯也见到了油气显示,油砂呈棕黄色,含油饱满,气味浓烈,并两次从泥浆中返出原油和气泡,有次竟延续了一个多小时。现场技术人员密切观察,将这些气泡收集起来,可以点燃,火苗呈蓝色,证明是石油气,说明井下有较好的油层。同时因为井斜过大,继续钻进有困难,经康世恩批准,立即停钻投入试油。
松基3井提前完钻的决策,与苏联专家分歧较大。7月下旬,康世恩陪同在中国访问的苏联石油部总地质师米尔钦科及中国石油部顾问、专家组组长安德列依柯等人来到长春。
在听取了松辽石油勘探局的汇报后,他们立即赶赴哈尔滨。现场技术人员向他们详细汇报了松基3井的钻井工程和地质录井情况,并察看了从现场带来的油层砂样、岩屑及各种地质录井资料。
“这些资料还不够齐全,还不能准确地反映井下油层的情况,应该进行电测和井壁取芯。”看完这些东西后康世恩说。
按照他的指示,井队立即投入紧张工作。两天后,井队地质人员把电测资料、井壁取出的岩芯及砂样专程送到哈尔滨。
米尔钦科是个很有经验、在苏联享有权威的专家。他聚精会神地看完岩芯,放在鼻子前用力嗅了嗅,走到康世恩面前高兴地说:“康,祝贺你,这口井的油气显示良好,要是在苏联,得到这样可喜的情况就要举杯庆祝了。”
晚上,在苏联专家下榻的哈尔滨国际旅行社召开会议。米尔钦科认为应该加快钻井速度,以便了解深部的含油气情况,然后完钻,按程序设计自下而上逐层试油。
“我认为这口井下一步要马上完钻,固井试油。”康世恩说。他进一步解释道:“这样做有三条理由。第一,我们打井的目的就是为了找油,见到了油气显示,就要马上把它弄明白,从这口井的资料看,希望很大,但能不能试出工业油流要看实践。第二,这口井打了1460米,井斜就有5.7度,井身不直,再打下去钻井速度会受影响。第三,如果打到预计井深得一年多的时间,油层被泥浆浸泡久了,有油也试不出来了,泥浆会把油层枪毙掉……”
没等康世恩说完,米尔钦科就大声喊起来:“康,你这样做是不对的,松基3井是基准井。基准井的任务是取准地下资料,这是勘探程序规定的,不能随便更改。”
“松基3井提前完钻试油,取深部地质资料的问题,我们将重新安排一口井承担。”康世恩不为所动地说。米尔钦科认为康世恩固执己见,非常生气。
“劳累一天了,您先回去休息吧。”为了缓和气氛,康世恩主动走上前说。临出门,米尔钦科回过头来,一脚在门里一脚在门外大声说:“松基3井要坚决打到3200米!”
康世恩深深知道,松基3井试出油来,松辽盆地就可能找到油田,石油工业向东部转移的战略目标才能变为现实。他下定决心,松基3井这个机遇必须牢牢抓住。他马上给北京打电话,向余秋里部长汇报了与米尔钦科的争论及自己的想法。
余秋里坚决支持康世恩的果断决策,并让康世恩在现场按这个方案组织力量实施。后来的实践充分证明,这个决策对至少提前一年多发现大庆油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决定松基3井停钻试油,紧接着遇到的便是固井问题。松基3井井身有斜度,固井难度大,再加上松辽石油勘探局成立不久,没有固井的人才和经验。
考虑到这些,康世恩立即给玉门石油管理局局长焦力人发电报,要局钻井总工程师彭佐猷带领有固井经验的全套人马,日夜兼程,赶到松基3井帮助完成固井任务。
在制定固井方案时,康世恩仔细地看了各种资料,感到这口井试油任务很重,处理不好有油可能试不出来,造成前功尽弃。
●2001年,松基3井被国务院文物局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6月,松基3井被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政府评为第四批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为此,康世恩决定从石油部机关和石油科学研究院抽调有经验的地质家和工程师赵声振、邱中建、蒋学明及北京石油学院的陈樊营等人组成试油工作组,由赵声振任组长,和松辽石油勘探局的技术干部一起住在松基3井现场指挥试油工作,并要求他们在试油过程中,每天向部里发个电报,每星期还要汇报。
康世恩和专家们一起分析,这口井试油有两个难题。第一,怎样卡准油层?从资料看,这口井有两套油层,因此必须考虑到现实的测井技术还不可能确切地解释夹杂干散、薄油层之间泥岩层“屏蔽”影响,切不可对一个已见油气显示的油层掉以轻心,必须采取更为彻底的试油措施。
第二,怎样把油捞出来?在射孔时要用清水压井防止污染油层,在射孔后经抽汲如还不喷油,就要用提捞筒把水捞干净,要加深捞水深度使捞筒在油层部位不断活动,以便使提捞筒在井筒内的抽汲作用有助于疏通射孔部位的通道,使油层的油溢到井筒来。
“你们可不要看轻提捞水的方法,以为这是原始落后的技术,在一定的油层条件下,尤其是在松辽盆地还没有气举设备这类先进试油手段的情况下,深部提捞就是最有效、最彻底的试油方式了。”看到有些同志疑惑不解,康世恩进一步解释道。
在草原深处的简陋井场,大家千方百计利用废旧材料,自制出一个能下到1400米深度不会发生卡、断、脱、掉问题的长提捞筒。
1959年8月29日,现场工人们冒雨完成了松基3井的固井作业。经过电测检查,固井质量合格。为了保证井下射孔的准确性,技术人员和工人们在地面立起2米高的套管,反复试验,一丝不苟,直到每次都准确为止。9月7日,开始下提捞筒抽汲,8日在捞出的水中发现有油气味和油花。以后几天,随着捞出液量的增多,开始见到较多的原油,这一情况使井队和试油组的专家们大为欣喜,于是想先了解一下这口井的出油能力,决定暂停捞水,转而准备采取“深层捞油”求产能的措施。
“这口井油层被泥浆浸泡时间过长,一定要捞净井内的压井液和泥浆液,使压进油层内的泥水全部捞出来,让油层畅通。一定要加深提捞,把捞筒下到油水界面以下。只准捞水,不准捞油,一定要捞个水落石出。” 康世恩当日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发出电报提出严厉要求。
这个及时的指示,使大家的头脑清醒过来。又经过7天7夜的提捞,一筒一筒一直捞到井底,把掉下去的小螺丝之类的东西都捞了上来,康世恩才认为是把水捞净了。
停捞后,1959年9月26日上午,液面恢复到井口,井开始外溢原油。康世恩立即指示,抢下油管,准备放喷。下好油管已是下午4点,用8毫米油嘴开井后,原油大量喷出,经测试日产原油14.9立方米。
在新中国十周年大喜日子的前夕,终于在松辽盆地发现了具有工业价值的油流,怎能不叫石油工人们欣喜若狂啊!
在场的专家、工人,还有当地蜂拥而来的老乡们,看着从井口喷出的棕褐色油柱,情不自禁地欢呼跳跃,忍不住热泪盈眶。从盆地打第一口基准井,到发现大油田只有一年零两个月,这一特大喜讯迅速传遍松辽盆地,传向哈尔滨、长春,又以最快的速度传向北京。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