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生儿气管插管内不同吸痰方法的效果研究

时间:2024-07-28

黄金华,邹前健,王忠英

(赣州市妇幼保健院,江西 赣州 341000)

及时、有效、安全地清除气道分泌物是机械通气患儿呼吸道管理中的首要及关键措施。其目的是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维持患者的通气功能,预防肺部并发症。传统吸痰法不能吸出呼吸道深部的痰液,吸痰不彻底,在临床中经常有气管导管堵管情况,通常为不完全堵塞,需要重新插管,拔出气管插管可以看到气管导管顶端0.5~1 cm 处被粘稠的痰液堵塞,为此我院NICU 改进新生儿气管插管内吸痰方法,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从2019 年1 月至12 月入住我院NICU 住院,并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新生儿,共160 例,分组方法:对符合标准的患儿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配到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80 例。其中男95 例,女65 例,胎龄32~37 周,体重1 500~2 500 g,机械通气时间3~21天。两组患儿在性别、胎龄、体重、机械通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吸痰指征听诊双肺有痰鸣音,从气管导管内可以看到分泌物,心电监护示血氧饱和度突然降低,呼吸机高压报警。

1.2.2 吸痰负压吸痰负压应尽可能小,以能吸出痰液的最小压力为宜,以减少肺不张、缺氧和对气道黏膜的损伤,新生儿吸痰负压≤13.3 kPa。

1.2.3 仪器及材料新生儿专用低压羊水吸引器,吸痰管材质为硅胶,F6或F8吸痰管。

1.2.4 操作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法吸痰[1],吸痰次数遵医嘱,吸痰前注射器抽灭菌注射用水2 mL,准备吸痰用物,在吸痰前2~3 分钟提高氧浓度,将气管插管与呼吸机分离,不带负压将吸痰管插入气管插管深处,遇到阻力时往外提出0.5 cm,后打开负压边旋转边向上提吸,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操作完毕接复苏囊加压给氧,直到患儿面色红润,血氧上升至90%以上,如此反复吸痰,如果痰液粘稠往气管插管内滴灭菌注射用水0.5~1 mL 稀释,吸完气管再吸口鼻。

研究组:采用改进法吸痰,按需吸痰,达到吸痰指征就给予吸痰,吸痰前注射器抽灭菌注射用水2 mL放在在暖箱或辐射台上加温,以握持在手心不感觉冷为宜,准备吸痰用物,在吸痰前2~3 分钟提高氧浓度,将气管插管与呼吸机分离,患儿取鼻吸位,助手把气管插管扶直,操作者带负压将吸痰管插入气管插管,从接口处旋转边吸痰边插入吸痰管,到达深部遇到阻力时立即边旋转边向上提吸,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 秒,操作完毕接复苏囊加压给氧,直到患儿面色红润,血氧上升至90%以上,如此反复吸痰,如果痰液粘稠往气管插管内滴已加温灭菌注射用水0.5~1 mL,吸完气管再吸口鼻。

1.2.5 观察指标观察并统计两组患儿日吸痰次数、气道黏膜损伤例数(吸痰时肉眼见痰中带血丝或血性痰)、气管导管堵管例次数、肺部感染例数。

1.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3.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气管导管堵管、气道黏膜损伤、肺部感染例数等计数资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检验。日吸痰次数用-x ± s 表示,采用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改进法吸痰(研究组)患儿肺部感染例数较传统法吸痰(对照组)减少(P<0.05),日吸痰次数及气管导管堵管例数亦明显减少(P<0.01),气道黏膜损伤例数两组无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气管导管堵塞、日吸痰次数、气道黏膜损伤及肺部感染情况比较/例

3 讨 论

改进吸痰法根据吸痰指征,按需吸痰,痰多者多吸,无痰或痰少者尽量少吸,减少了对患儿不必要的刺激,如有些患者痰量比较少,定时吸痰会带来很大的痛苦,痰量多的患者可能每隔数分钟就需要吸痰,若一味拘泥于定时吸痰,则不能及时彻底清除气道分泌物而贻误病情,导致痰液堵塞,甚至导致并发症发生,如吸痰过于频繁则可导致不必要的气道黏膜损伤,加重低氧血症[2]。对于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应相对延长吸痰间隔时间,减少长时间刺激,从而减少感染及气道黏膜的损伤。

在吸痰过程中根据痰液黏稠度作为衡量是否需要湿化的可靠指标,气管内滴入法是气道痰液湿化直接而有效的方法之一,如痰液过于稀薄,则不必湿化,只要吸痰即可,如果痰液黏稠则需要从气管内滴入灭菌注射用水。有报道,设定呼吸机湿化器温度在36 ℃~37 ℃,在患儿正常体温安全温度范围内,且湿化效果优于常规使用的32 ℃~35 ℃[3]。灭菌注射用水加温后接近体温,能避免吸入气温过低所引起的支气管纤毛运动减弱的缺点,减少了对气道黏膜冷刺激,使气管、支气管扩张,痰液得到稀释,吸痰更彻底。

常规吸痰法强调吸痰管不带负压进入气管插管,避免损伤气道黏膜,但事实上是吸引管的接触而不是抽吸造成了气管黏膜的损伤,庞爱华[4]进行的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吸痰对气道黏膜的损伤是吸引管始端与气道黏膜的接触造成的,而不是吸引造成的;另外改进法吸痰,带负压边吸痰边进管,负压随着吸引而略有下降,避免了常规吸痰法到达深部后因打开负压导致能量突然释放,负压瞬间增大而使吸痰管吸附到气道黏膜上,从而损伤气道[5]。新生儿吸痰管细小,柔软,吸痰压力小,很少发生气道黏膜损伤情况。本研究显示改进吸痰法较常规吸痰法相比并不会增加气道黏膜损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气管内吸痰作为一种侵入性操作,使气道与外界相通,吸痰时容易将气管插管口的细菌带入气管内造成医源性感染[5]。改进法从气管插管口开始自上而下旋转式吸痰,边吸引边插入吸痰管,避免了常规吸痰时将气道管口处的痰液带至气道深部,从而减少了人为造成肺部感染的几率[6]。

传统吸痰方法采用先插入再吸引的方法,由于吸痰管的插入,气管内的压力也随之增大,将一部分痰液推向了深部,遇到阻力时往外提出0.5 cm,吸痰管往往到达不了气管插管顶端,痰液容易长时间停留在气管插管前段,容易发生气管插管堵塞。而改进吸痰法采用边吸引边向内插入的方法,痰液随着吸痰管插入同时被吸出,而且患儿取鼻吸位,气管插管伸直,吸痰管能顺利到达气管插管顶端,这样一次将痰液吸净的几率随之增加,特别是当气管内出现大量痰液时,带负压边吸痰边插入吸痰管,由外向内,由内向外,相当于常规吸痰法的两次,吸痰时由于吸痰管尾端螺旋式摆动吸痰,使吸痰管前端和侧孔充分与黏附在气管黏膜上的痰液接触,从而能更有效地吸净痰液[5]。

吸痰目的在于清理呼吸道,改善通气功能,纠正低氧血症,用传统吸痰法不能吸出呼吸道深处的痰液,吸痰不彻底,容易造成气道阻塞[2],致使通气得不到改善,应用改进吸痰法保证了呼吸道分泌物得到彻底有效的清除,防止痰液堵塞人工气道,延长了吸痰的间隔时间,减少了日吸痰次数,减少了肺部感染的发生率,而且并不会因带负压吸痰而增加气道黏膜的损伤,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护士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患儿痛苦,确保患儿安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