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代丽丽,汤维,尤悦,吴宏林,彭光华,陈朝辉,周雪华,耿爽,林笑含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 耳鼻咽喉科,浙江 杭州 310015)
咽喉反流病(laryngopharyngeal reflux disease,LPRD)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因咽喉部受胃内容物反流侵袭,临床常表现为:咽干、咽痛、咽喉部异物感、咽喉部痰多、频繁清嗓、声音嘶哑、发声疲劳、喉痉挛、慢性咳嗽、窒息感及吞咽困难等[1-2]。近10%的耳鼻喉科门诊患者存在LPRD[3]。其中,近55%的声嘶患者存在LPRD[4]。体外实验是研究LPRD发生机制和探讨疗效的关键。因此,建立LPRD动物模型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LPRD的动物模型以新西兰兔为主,多以食管内支架为基础建立模型,但各有优缺点。本研究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经过改进,建立方便易行的LPRD动物模型,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
选取2021年1月-2021年5月采用球囊扩张食管下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及食管上括约肌(upper esophageal sphincter,UES)来制造的,生理状态相似的健康普通级新西兰兔LPRD模型32 只,以随机数表法对其进行编号,并将实验兔分为实验A 组(n=11)、实验B 组(n=11)和对照组(n=10)。实验兔均为雄性,年龄5个月,体重2.5~3.0 kg。实验A组采用球囊扩张UES和LES;实验B组以食管内支架为基础扩张UES,联合球囊扩张LES[5-6];对照组在UES及LES处置入食管球囊,但不行食管球囊扩张。所有实验兔在标准实验室环境下适应性饲养3 d,再行建模操作。比较3 组实验兔喉咽部喉镜下反流体征评分量表(reflux finding score,RFS)的评分,监测3组实验兔的喉咽部pH,并记录组织病理学变化[5-6]。本研究经杭州师范大学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严格遵循实验动物使用指南及福利原则。
球囊扩张导管(南京微创,型号:BDC-10/55-7/18,直径10.0 mm,长度55.0 mm),压力泵(南京微创,长度1 800.0 mm),金属支架(南京微创,型号:MTNDA-S-8/50-2.7/1800,直径8.0 mm,长度5.0 cm),推送器[南京微创,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置入器,直径2.7 mm,长度1 800.0 mm,导丝:直径0.89 mm(0.035 in)],咽喉反流监测使用Digitrapper™反流测试系统(Medtronic,美国),内镜系统及鼻窦内镜(欧亚,直径4.0 mm,长度175.0 mm)。实验兔购于余姚市泗门镇建飞实验兔养殖场[动物许可证号:SCXK(浙)2021-0004]。
术前分别禁饮禁食8 h。实验兔麻醉给予30 mg/kg 3%浓度的戊巴比妥钠耳缘静脉注射,麻醉后实验兔仰卧于手术台上,固定头部及四肢,以直角开口器撑开兔嘴。
1.3.1 食管球囊扩张LES经鼻胃管置入球囊至胃内,鼻胃管及球囊插入食管内的长度(以门齿为基准)约35 cm。其中,新西兰兔门齿距贲门的距离为22 cm,未扩张的球囊长度约6 cm,球囊前导丝约4 cm,鼻胃管内可见胃液反流。固定球囊,退出胃管约10 cm,然后将一定量的蒸馏水(约6 mL)注入球囊内以扩张球囊,向外拉球囊和鼻胃管,直至球囊的近端卡在胃贲门处无法向外拉。将球囊内蒸馏水抽干,固定鼻胃管,向外拉出球囊使其中点位于胃食管交界处。缓慢注入蒸馏水,使囊内压力加至10 psi(1 psi=6.895 kPa),维持5 min,充分扩张LES,中间休息3 min再重复扩张球囊一次,共扩张2次。见图1。
图1 球囊扩张LESFig.1 Balloon dilation of LES
1.3.2 食管球囊扩张UES经鼻胃管将球囊置入食管内,鼻胃管及球囊插入食管内的长度(以门齿为基准)约20 cm(门齿到环咽肌的长度约10 cm),固定球囊,向外拉鼻胃管约10 cm,在内镜直视下确定球囊位于环状软骨以下位置,向球囊内缓慢注入蒸馏水,使球囊内压力增加至10 psi,维持5 min,使UES 充分扩张,中间间隔3 min,共重复2 次。见图2。
图2 球囊扩张UESFig.2 Balloon dilation of UES
1.3.3 食管上段置入金属支架经鼻胃管将置入系统的导丝置入距离门齿约20 cm处的食管内。在内镜直视下,通过置入系统,将金属支架释放在食管内,弹开后,呈空心圆柱状的支架可提供支撑力支撑UES。在两侧臼齿中间的软腭处,固定支架顶端的丝线,防止支架位置变动以及丝线被实验兔咬断。24 h后剪断丝线并撤除。见图3。
图3 支架扩张UESFig.3 Stent dilation of UES
手术中密切监测实验兔呼吸及心跳状况,如遇呼吸困难等情况,立即中止实验。为预防术后感染,术后30 min内,对实验兔肌肉注射40万u青霉素钠注射液。术后实验兔给予含5%糖盐水饲养,禁食24 h后,给予标准饲料饲养。
1.5.1 一般状态术后定期观察3组实验兔的一般状态,包括:体重、食欲和死亡情况等,比较3组实验兔之间的差异。
1.5.2 新西兰兔上消化道2 h pH 监测采用pH监测系统监测所有实验兔术后第2 和4 周的24 h 上消化道pH值。①电极放置:采用盐酸羟甲唑啉(5 mL∶1.25 mg)收缩实验兔鼻黏膜血管,并用2%利多卡因胶浆行鼻黏膜表面麻醉,在pH 为4.0 和7.0 的缓冲液中校准电极,将电极从鼻腔经鼻咽部插入口咽部;在内镜直视下,将电极插入至食道入口下方,此时,探头与前鼻孔距离为11.0~12.0 cm;为防止电极移动,使用丝线缝合,电极固定于前鼻孔和鼻背部,在实验兔背部安装无线数据发射器,将电极线越过实验兔头顶与发射器连接,给实验兔穿上特制的衣服,防止实验设备脱落;记录2 h 内的实验兔喉咽部pH 值(图4);②pH监测结果的获取[7]:实验结束后,使用仪器配套的分析软件(AccuView pH-Z)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当pH值达到直立位<5.5和卧位<5.0时,视为1次反流事件[5];记录2 h内咽喉反流的次数、反流时间占比和最长反流时间。建模成功的标准为:直立位2 h内,反流事件>1次[8](图5)。
图4 pH监测示意图Fig.4 Schematic diagram of pH monitoring
图5 pH监测系统Fig.5 pH monitoring system
1.5.3 喉镜检查和RFS分别于建模前3天和建模后4周,对实验兔采用喉镜检查并拍照,参照RFS对图像进行评分。评分系统包括:声门下、声带及喉弥漫性水肿、红斑或充血、肉芽肿、后联合增生、喉内黏稠黏液附着和喉室消失等[9]。
1.5.4 病理检查手术4 周后采用戊巴比妥钠(100 mg/kg)过量麻醉并处死所有实验兔,取UES 和声带等组织,采用10%甲醛溶液固定,石蜡切片后行HE染色,在光镜下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
选用SPSS 22.0 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内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数)[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及组内前后比较均采用Kruskal-WallisH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A 组11 只实验兔建模成功9 只,建模失败1只,建模死亡1只,死于喉梗阻。实验B组11只实验兔建模成功8 只,建模失败2 只,建模死亡1 只,死于肺部感染。对照组10只实验兔建模成功0只,建模失败10只,建模无死亡。实验A组和实验B组的建模成功率及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A 组建模前3 天RFS 为(2.90±1.37)分,建模后4周为(8.60±2.32)分;实验B组建模前3天RFS为(3.10±1.20)分,建模后4周为(8.40±1.84)分;对照组建模前3天RFS评分为(2.40±1.35)分,建模后4周为(2.60±1.17)分。实验A组与实验B组组内建模前后RFS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建模前后无明显差异。见图6。
图6 3组新西兰兔术前及术后喉镜图像Fig.6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laryngoscopy images of three groups of New Zealand rabbits
2.3.1 实验A 组和实验B 组建模前后建模成功的实验A 组,建模前3 天、建模后2 和4 周的酸反流事件数(次)分别为0.00(0.00,0.00)、4.00(4.00,6.00)和4.00(2.75,5.00)次;建模成功的实验A组,建模前3 天、建模后2 和4 周的酸反流时间百分率(%)分别为0.00(0.00,0.00)%、17.50(15.40,19.00)%和16.45(13.30,19.90)%;建模成功的实验A 组,建模前3 天、建模后2 和4 周的最长反流时间(s) 分别为0.00 (0.00,0.00)、27.00 (18.00,33.00)和20.00(17.75,24.75)s。建模成功的实验B 组,建模前3 天、建模后2 和4 周的酸反流事件数(次)分别为0.00(0.00,0.00)、4.00(2.75,5.00)和4.00(2.00,5.00)次;建模成功的实验B 组,建模前3天、建模后2和4周的酸反流时间百分率(%)分别为 0.00 (0.00, 0.00)% 、 17.50 (12.93,19.15)%和26.50(20.40,28.25)%;建模成功的实验B 组,建模前3 天、建模后2 和4 周的最长反流时间(s) 分别为0.00 (0.00,0.00)、25.50 (20.75,32.75)和23.00(15.50,27.00)s。实验A 组和实验B 组酸反流事件数(次)、酸反流时间百分率(%)及最长反流时间在建模前3 天、建模后2 和4 周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2 对照组建模前后对照组建模前3天、建模后2和4周的酸反流事件数(次)分别为0.00(0.00,0.00)、1.00(1.00,1.75)和1.00(0.25,1.75)次;建模前3 天、建模后2 和4 周的酸反流时间百分率(%) 分别为0.00 (0.00,0.00)%、0.20 (0.10,2.75)%和0.80(0.28,1.50)%;建模前3 天、建模后2 和4 周的最长反流时间(s)分别为0.00(0.00,0.00)、2.50 (2.00,4.75) 和4.50 (3.00,7.00) s。对照组酸反流事件数(次)、酸反流时间百分率(%)及最长反流时间在建模前3 天、建模后2 和4 周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3 3 组实验兔比较建模后2 和4 周,实验A组和实验B组酸反流事件数、最长反流时间和酸反流时间百分率较对照组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A 组和实验B 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附表 3组实验兔建模后2和4周观察指标比较 M(P25,P75)Attached table Comparison of observation indexes 2 and 4 weeks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odel among the three groups of experimental rabbits M(P25,P75)
对照组喉咽部及食管上端黏膜未见明显炎症。实验组食管及喉咽部黏膜均可见慢性炎症,喉咽部黏膜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伴腺体增生和间质水肿;食管黏膜表现为淋巴细胞浸润,局部鳞状上皮可见角化不全。见图7。
图7 3组病理特点Fig.7 Pathological features in three groups
对于LPRD发生机制的研究及治疗方法疗效的探讨,体外实验必不可少。因此,建立LPRD 动物模型,尤其是如何简便、安全地建立动物模型,是体外实验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10]。在实验动物的选择上,猪[11]和狗[12]因其咽喉黏膜上皮组织与人类最为相似,被认为是最佳的建模动物[13]。但存在建模周期长、购买价格贵、养育成本高和基因库相对不完善等问题。这使得新西兰兔[14-15]及大鼠[16-17]成为了应用最为广泛的实验动物。但是,鼠的咽喉黏膜与人非角化复层鳞状上皮不同,其角化上皮能抵抗一定的反流物,而兔的咽喉黏膜与人体组织相近,且对反流抗性弱,更易建模,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因此,兔成为建立LPRD动物模型的首选。目前,常见的建模方法基本都参照胃食管反流病动物模型的建模方式[18-19],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外源性方法是指:在实验动物咽喉部涂抹一种或多种外源性物质,包括:胃酸、胃蛋白酶和胆盐等,模仿人咽喉反流物,刺激咽喉部上皮组织,使其产生炎症及溃疡,最终引起LPRD[20]。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易行,对于实验动物的刺激性小,成活率高,劣势在于人咽喉反流物较为复杂,单一或者多种(胃酸、胃蛋白酶和胆盐等)外源物质不能完全模拟人咽喉反流物及LPRD的发生过程。而内源性方法则是通过咽喉手术,人为改变实验兔的胃肠道解剖结构,使反流屏障被破坏,从而达到加强动物自身胃肠内容物的反流效果,包括:贲门肌松弛术、贲门置管术、幽门缩窄术[21]、鼻饲管置管术[15]、LES 球囊扩张和UES 支架植入[5]等。内源性方法的优点在于:更加拟合LPRD的病理生理过程,可从发生机制上说明问题;缺点在于:手术及麻醉风险较大,对于术者要求高,动物成活率较外源性方法低。有研究[22-24]通过大鼠模型发现,减少大鼠睡眠时间和给予高脂饮食可诱发LPRD,该研究从病因学的角度对LPRD 动物模型进行探索,研究意义大,但建模时间过长,实验中混杂因素过多。
LPRD 相关机制的研究极少。胡颖[25]在新西兰兔模型的研究中发现,LPRD 的食道和喉上皮细胞间隙扩大,且在大鼠模型上发现claudin-3 表达水平明显降低。FENG 等[11]用巴马小型猪建立LPRD 模型,也证实了喉上皮细胞间隙扩大,并认为桥粒明显减少。这两项研究均可证明喉咽黏膜屏障被破坏。针对产生损伤的机制,有研究[26]基于新西兰兔模型发现:白细胞介素-8 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能与咽喉反流和喉癌的发病机制有关,但LPRD的相关机制仍需进一步开展。
本实验借鉴了LES 球囊扩张和UES 支架置入法,并予以改进。但原方法中UES金属支架固定困难,易脱落到胃中,难以保证UES扩张效果,且支架难以取出,金属支架多次使用后还会出现金属丝变形,可能损伤血管导致大出血,也可能破坏食管组织导致穿孔。因此,本研究通过球囊扩张UES,对UES解剖结构造成破坏。但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利用球囊对UES进行扩张易导致实验兔窒息,需在喉镜直视下操作,避免球囊导管扩张后堵塞声门。另外,本研究还发现,在进行LES球囊扩张后,直接上拉球囊进行UES球囊扩张,易引起喉痉挛及误吸,导致实验兔在手术过程中死亡;而在LES 球囊扩张后先从食管退出球囊,再重新插入食管,进行UES球囊扩张,可有效避免误吸及喉痉挛,降低死亡发生率。
本研究显示,有效扩张新西兰兔LES及UES可使实验兔形成LPRD;建模后pH值监测结果显示:实验兔各项反流指标均明显提高;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实验组新西兰兔喉咽部及食道黏膜淋巴细胞广泛浸润,提示黏膜发生不同程度慢性炎症。这表明:通过有效扩张实验兔LES 及UES,可以建立LPRD 实验兔模型。本研究有效地扩张了新西兰兔LES及UES,且建模成功率高,符合LPRD病理生理过程,适用于体外研究,相较于LES球囊扩张联合UES支架固定,操作相对简便,术后死亡率更低。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扩张LES和UES,成功建立了LPRD 兔模型,经pH 监测、RFS 评分及病理检查,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与LES球囊扩张和UES支架固定法相比较,成功率和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本研究的建模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实验过程中,实验动物并发了较严重的胃食管反流。而临床中的LPRD患者常不伴有胃食管反流,本模型也无法对此做出解释[27]。目前,本研究团队致力于一种新型LPRD 检测试剂的开发,已在本模型上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检测效果,为进一步开展临床试验及深入的分子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具有实用性。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