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黄凤雅,赵塘颉,刘永国,王 竣,陈 宏
(1.富宁县林业局,云南富宁 663400;2.文山州林业科学研究所,云南文山 663300)
油茶(Camellia oleifera)又叫茶子树,是我国南方特有的优质食用木本油料树种,主要分布在闽、湘、赣、桂、浙等15个省400多个县[1-2]。油茶适应范围广、经济价值较高、生态功能强,是我国特有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俱佳的优良树种。茶油及其副作用产品在工业、农业、医药等等方面具有广发的用途[3]。
富宁是个山区县,水热条件充足,非常适宜油茶种植,发展油茶产业也成为促进山区经济发展、解决农民增收及破解“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虽然富宁县发展油茶种植历史悠久,具有上百年的油茶老树,油茶老林面积达1万hm2,但大多采用实生苗栽植,且林农疏于管理,多数处于“人种天养”的状态,产量及效益低下是其普遍存的问题。因此,油茶良种的选择及应用也成为富宁县油茶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技术关键。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内众多学者开展了油茶育苗、栽培及良种选育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已经选育出近百个油茶优良品种、无性系和优良家系等[4],对提高油茶的产量及质量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为此,针对富宁县油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引进湖南省林业科学院选育出的油茶优良品种,通过引种栽培试验的研究,筛选出适应性强、生长快及产量高的优良品种,以期为本县乃至文山州油茶产业发展中良种的引进、选择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试验地位于云南省富宁县城郊区安广畜牧场(105°38′57″E,23°37′31″N),地处滇东南岩溶高原的东南边缘,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拔680~956 m,坡度多在25°以下。年均气温20.8℃,≥10℃活动积温6 857℃,极端高气温39.5℃,极端低气温-3.7℃,年均无霜期338 d,年均降水量1 103.5 mm,年日照时数为1 641 h。山地丘陵,土壤为红壤,土层厚度80 cm,pH值4.5~5.2,是油茶生长的适宜区。
参试的油茶良种为湘林1、湘林3、湘林4、湘林7、湘林27、湘林31、湘林35、湘林36、湘林40、湘林97、湘林210、湘林78和湘林32等13个良种,以及滇油3号(对照),初定植苗木为2年生芽苗砧嫁接苗,苗高20 cm左右。
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试验小区,3次重复,共42个小区,每小区面积300 m2。2010年9月完成定植,定植前进行造林地清理,定植株行距3 m×3 m,植塘规格40 cm×40 cm×40 cm,造林后每年进行2次除草、松土、施肥。
定植后每小区定株观测10株[5-7],每年12月测定其树高和地径。定植后的当年、次年,在每小区中定株调查30株,调查其成活率及保存率。成活率(保存率)=成活株数/调查株数×100%。
用Excel 2010进行数据的计算统计,DPS 7.05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性比较及聚类分析。
湘林31、湘林35与其余11个良种及对照间的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表1)。其中,成活率和保存率最差是湘林35,成活率仅6.7%,至次年已全部死亡;其次是湘林31,成活率为50.0%,保存率仅20.0%;湘林7和湘林1虽具有极高的成活率,但保存率仅为60%和80%,较对照低30.0%和10.0%,且低于国家相关的造林验收标准;而其余10个良种则保持了极高的成活率和保存率,与对照相当或略高于对照,分别达100.0%、90.0%~100.0%。这说明不同的油茶良种有着不同的适应性,原产地与引种地气候、小生境的的差异是其适应性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表1 不同油茶良种造林成活率及保存率的差异Tab.1 Differences of survival rate and preserving rate among different Camellia oleifera afforestations
油茶良种湘林32、湘林78、湘林97、湘林210与湘林7、湘林31、湘林36、湘林40间树高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湘林32、湘林78、湘林97、湘林210与湘林7、湘林31、湘林40间地径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表2)。
不同油茶良种2年生幼林的树高及地径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其生长状况是个体差异与环境、气候、立地条件等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相较而言,树高及地径表现最好的均是湘林32、湘林78、湘林97和湘林210等4个良种,2年生平均树高、地径分别为80.00~86.00 cm、78.67~86.67 mm,较对照高14.3%~22.9%、9.3%~20.4%;最差的则是湘林7、湘林31、湘林36和湘林40等4个良种,2年生平均树高、地径分别为33.40~44.67 cm和31.33~41.67 mm,较对照低36.2%~52.3%和42.1%~51.9%。其树高生长的优劣顺序为湘林78>湘林97>湘林210>湘林32>对照>湘林3>湘林4>湘林1>湘林27>湘林36>湘林31>湘林40>湘林7,地径则为湘林78>湘林210>湘林97>湘林32>对照>湘林4>湘林1>湘林3>湘林27>湘林36>湘林7>湘林31>湘林40。
表2 不同油茶良种树高和地径的差异Tab.2 The varieties of heights and ground diameters between different Camellia oleifera forestations
以保存下来的13个油茶良种(含对照)幼林的平均树高和地径为指标,采用最短距离(欧式距离)法,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图1)。供试的13个油茶良种可划分为3类。Ⅰ类包括湘林32、湘林78、湘林97、湘林210和对照5个良种,其长势最好;Ⅱ类包括湘林7、湘林31、湘林36、湘林40,长势最差且远低于对照;Ⅲ类包括湘林1、湘林3、湘林4、湘林27,其长势中等,虽低于对照,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
图1 不同油茶良种聚类分析Fig.1 Cluster analysis of different Camellia oleifera improved varieties
利用现有油茶良种资源来发展油茶生产,是尽快实现油茶生产良种化的主要途径[8]。不同油茶品种在不同地点常表现出显著差异[9],在引种初期,油茶地径、树高的生长量常作为早期引种表现的依据,也是油茶优良品种筛选主要参考指标[10]。本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油茶良种的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及幼林的树高、地径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与严邦祥等[1]的研究结果类似,说明不同的油茶良种有着不同的适应性,原产地与引种地气候、小生境的差异是其适应性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而幼林的生长状况则是个体差异与环境、气候、立地条件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基于造林的保存率及聚类分析的结果,可优先选择湘林32、湘林78、湘林97和湘林210等4个良种作为富宁县油茶产业发展引进推广的良种,不仅具有较高的造林保存率,且长势良好,与本地良种滇油3号(对照)相较,2年生幼林树高、地径生长量分别可提高14.3%~22.9%、9.3%~20.4%,分别达80.00~86.00 cm、78.67~86.67 mm。次是湘林1、湘林3、湘林4和湘林27,长势略低于本地良种,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滇东南地区属云南省木本油料基地建设的重点地区,油茶则是优先选择的主要造林树种,而产量是衡量其效益高低的重要指标,但试验结果依据早期观测数据所得,还有待验证。今后应重点开展其生长状况、结实量、含油率等方面观测分析,以期筛选出可靠的且生长快、产量高,适宜在富宁引进推广的油茶良种,并为滇东南地区油茶良种的引进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