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盆腔腹膜后肿瘤临床病例分析*

时间:2024-07-28

肖会廷 徐长骁 刘若妍 刘文欣 齐丽莎 张莉 王珂

盆腔腹膜后肿瘤(primary pelvic retroperitoneal tumor,PPRT)解剖位置特殊,病理类型复杂[1],并且常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2],因此常不被重视未行详细检查,加之发病少见,临床医生较少会考虑到PPRT 而被误诊为卵巢肿瘤,因此诊治难度较大。本研究旨在通过对PPRT 患者的临床病例特点进行总结分析,以期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0 年10 月至2021 年5 月31 例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治疗,经病理证实为PPR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年龄为23~74 岁,平均年龄46 岁,其中良性肿瘤15 例、恶性肿瘤16 例。所有病理切片均经病理科医生复查核实。

1.2 方法

随访采用查阅病历及电话的形式对全部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21 年5 月。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 26.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基线资料采用中位数及平均数进行描述。

2 结果

2.1 临床特征及术前检查

15 例良性PPRT 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2.1 岁,16例恶性PPRT 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9.7 岁。胚胎残余组织肿瘤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5 岁,神经鞘瘤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4 岁,肉瘤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0 岁。31例患者中7 例于查体时发现,24 例有首发症状。

妇科检查和盆腔彩色超声检查均提示肿物位于盆腔,大小为3~30 cm×4~20 cm×5~16.5 cm,其中胚胎残留组织来源的肿瘤均位于盆腔正中部位,间叶组织来源及神经组织来源肿瘤多位于侧位。31 例患者行MRI 或CT 检查,7 例提示肿物位于腹膜后,余均于手术中发现肿物位于腹膜后(图1)。1 例患者因肿物体积大,且血管丰富,术前行超声引导下肿物穿刺,病理确诊为肉瘤。31 例患者术前检查、手术及预后情况见表1 和表2。

表1 15 例良性PPRT 患者的临床特征

表2 16 例恶性PPRT 患者的临床特征

图1 PPRT 患者的影像学表现

2.2 手术情况

31 例PPRT 患者均行手术治疗,良性肿瘤的手术时间为1.3~2.7 h,中位数为1.8 h;恶性肿瘤的为2.1~6.5 h,中位数为3.4 h。31 例患者中2 例因术前检查有排尿困难和肾盂积水,故于术前行预防性膀胱镜检查术+输尿管支架置入术;1 例因恶性肿瘤较大、血供丰富于术前48 h 行选择性髂内血管栓塞术。5例PPRT 恶性肿瘤患者因手术难度大,术中请包括胃肠肿瘤外科、泌尿肿瘤外科、骨肿瘤科医师协助手术;5 例患者中1 例发生髂血管损伤、出血约3 500 mL行血管修补,1 例因肿物与输尿管及膀胱黏连紧密,术中膀胱破裂遂行输尿管移植+输尿管支架置入+膀胱修补术。

2.3 病理特征

31 例患者中良性成熟畸胎瘤共5 例占16.1%(5/31)、占良性肿瘤的33.3%(5/15),良性神经鞘瘤共3例占9.7%(3/31)、占良性肿瘤的20.0%(3/15);恶性肿瘤中肉瘤共9 例(最多见)占29.0%(9/31)、占恶性肿瘤的56.3%(9/16)。PPRT 患者的病理镜下检查见图2。

图2 PPRT 患者的病理镜下检查(H&E×10)

2.4 随访

术后良性肿瘤随访时间为16~145 个月,14 例未复发,1 例复发后完整切除;恶性肿瘤为6~89 个月,4 例失访,4 例死于该病,2 例发生2 次复发(2 例均行手术),6 例未复发。

3 讨论

由于盆腔腹膜后深部的空间狭小,当肿瘤较小时常无症状,随着肿瘤增大,才会出现症状,以占位性和压迫性症状最常见和最先出现[3]。GÂTIŢĂ等[4]研究发现,56 例患者的腹膜后肿瘤均是因出现症状后就诊发现,83.9%患者表现为腹痛,71.4%为可触及的包块,51.7%为泌尿系统症状,42.9% 为胃肠道症状,5.4%为腹胀。本研究发现,24 例患者的首发症状包括下腹部、骶臀部或下肢疼痛13 例(54.2%)、下腹部及骶臀部可触及包块6 例(25.0%)、压迫症状(排便或排尿困难)5 例(20.8%)等,其中1 例淋巴瘤患者除下肢疼痛外还伴有下肢水肿。

本研究显示,良性肿瘤患者占48.4%(15/31),明显高于van Roggen 等[5]在所有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中的研究发现,该研究中的恶性肿瘤发生率是良性肿瘤的5 倍,考虑与本研究主要针对PPRT 进行分析相关。本研究显示,来源于间叶组织的肿瘤占比最高为41.9%(13/31),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2-3]。畸胎瘤、神经鞘瘤在良性PPRT 中较为常见,而肉瘤、恶性神经来源性肿瘤在恶性PPRT 中较为常见[3]。肉瘤中以脂肪肉瘤和平滑肌肉瘤多见[2]。另外,本研究显示,1 例为黏液性囊腺瘤和1 例低分化腺癌患者的组织来源不明。研究发现,体腔上皮腹膜组织充当着人体的第二大苗勒氏系统的功能[6],可化生为卵巢上皮,也有可能为异位的卵巢组织[7]。

研究显示,PPRT 诊断首先需明确肿物位于腹膜后,而并非来源于腹膜后器官,结合查体和影像学检查有利于发现,妇科检查或直肠指检可大致判断肿瘤的部位、质地、活动度,尤其是其与子宫、直肠、骶尾骨、盆壁的关系[2],若肿物不活动,靠近盆壁,直肠指检时直肠被推向前方,此时可考虑肿物有可能来源于腹膜后。超声检查对鉴别肿瘤的性质及肿瘤的定位诊断较为重要,但不足之处是易受气体影响且定位还不够精确,易误诊为卵巢肿瘤。CT 检查可清楚地显示肿瘤部位、大小、密度、形态、肿瘤侵犯边界及与周围脏器、大血管的关系,是PPRT 定位的首选方法。MRI 检查可清楚地显示腹膜后腔的解剖关系,有助于PPRT 检出,对肿瘤囊变、坏死、脂肪结构及出血显示较好,可对肿物的性质进行判断。也有研究发现,MRI 检查对于PPRT 检出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8]。本研究发现,术前7 例患者影像学检查提示肿物位于腹膜后,主要是对该病认识不足,未考虑到与PPRT 的可能性相关。

特异的影像学检查特征结合临床特点有助于该病的鉴别诊断。Sangster 等[9]研究发现,大范围的脂肪、钙化、坏死、血管化和神经孔扩张等特征有助于鉴别诊断,如影像学检查发现肿瘤全部为脂肪组织,则多考虑为高分化的脂肪肉瘤[;如腹膜后肿物包含有大量坏死,且存在连续性的血管受累,则高度提示平滑肌肉瘤;如发现脂液分层征,可诊断为畸胎瘤[10]。研究显示,腹膜后畸胎瘤多位于中线附近[11],神经系统来源的肿瘤多位于脊柱两旁的侧位[1,10],与本研究结果相一致。在年龄上,胚胎残余组织肿瘤多发生于年轻患者,肉瘤多发生于50~60 岁的患者[2],神经系统来源肿瘤多发生于中年患者,以上内容为PPRT 鉴别诊断提供参考。

术前明确诊断有利于制定治疗方案。根据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和跨大西洋腹膜后肉瘤工作组(TARPSWG)指出,术前的穿刺活检有助于明确诊断[12-14]。上述指南推荐,若影像学检查评估肿物难以切除,或肿瘤标志物为阴性需进行鉴别诊断时,建议行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可经腹膜后路径,并发症发生率低[3];但不推荐经腹或腹腔镜探查活检,以免肿瘤在腹腔或腹壁播散[1]。本研究中1 例患者术前经超声引导下行肿物穿刺后确诊为肉瘤。

在治疗上,手术切除是治疗该病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手段,目标是肉眼完整切除;恶性肿瘤切除应包括肿瘤及邻近受累脏器,可提高PPRT 长期生存率[13]。术前要充分评估肿瘤与邻近器官、血管、神经及骨骼的关系,术中注意大出血的预防。若肿瘤较大、血供丰富,可于术前24~72 h 行选择性髂内血管栓塞或腹主动脉血管造影栓塞,减少术中出血[15]。对侵犯脏器患者应采用联合脏器切除,切除后再复发患者宜再次行手术切除[3]。本研究中2 例患者术前行膀胱镜下置入输尿管支架,避免了术中输尿管的损伤,1 例术前48 h行髂内血管栓塞后再手术出血明显减少。

综上所述,在临床工作中对于无典型临床症状的盆腔肿物要考虑PPRT 的可能。妇科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是术前评估的重要手段,超声引导下肿物穿刺有利于该病术前诊断。完整切除并保证安全切缘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本文无影响其科学性与可信度的经济利益冲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