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唐海军 刘云 肖增明 赖银娟 刘建宏 韦昌武
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ysmal bone cyst,ABC)是临床上较罕见的骨病损,具有侵袭性和易复发性,约占原发性骨肿瘤的2%~3%[1-2]。病灶内刮除术因其可以保留自身关节功能,是治疗ABC的首选;但刮除术术后复发率高,文献报道可高达59%[3-6]。因此临床上需要再行手术的复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recurrent aneurysmal bone cyst,RABC)仍占一定比例。如何早期诊断复发病灶及如何选择最佳的再行手术方式,是临床工作难点。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29例肢体RABC的就诊资料,拟为RABC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提供经验。
分析2008年1月至2016年1月就诊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ABC患者29例。纳入标准:1)结合病史及术后病理,确诊为RABC的患者;2)病变位于四肢;3)随访时间>2年。排除标准:1)继发于其他病变的RABC患者;2)就诊资料不全的患者。共29例患者入选,其中22例于本院行第一次手术,7例因外院术后复发就诊。其中男性15例,女性14例;复发年龄为4~42岁,平均年龄17.4岁;复发平均时间14.3(2~36)个月。2年以内复发者22例(75.9%),>2年复发者7例(24.1%)。病变部位:胫骨近端12例,股骨远端11例,肱骨近端3例,股骨近端3例。29例患者中合并病理性骨折5例。所有复发患者的首次手术方式皆为病灶内刮除术。
再次病灶刮除术24例,其中运用高速磨钻打磨辅助刮除18例;术中运用骨水泥充填6例,自体骨移植6例,自体骨混合异体骨移植12例;采用瘤段切除+肿瘤假体重建4例;另1例位于桡骨远端RABC,采用瘤段切除+游离腓骨重建术。
所有RABC再次手术的患者术后均进行定期随访;术后1年内1、3、6、12个月返院复查1次,术后第2年每半年返院复查1次,3年后每年复查1次。随访的内容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常规拍摄X线,怀疑再次复发时,行CT/MRI协助复发诊断。
复发时表现为患肢疼痛15例,疼痛伴肿物形成10例,仅表现为局部肿物1例,病变部位无不适常规复诊时发现复发3例。
复发时的X线影像学特点:29例复发患者中,27例位于长骨的干骺端,2例位于长骨的骨端。所有病灶术前皆表现为溶骨性骨破坏,复发时表现为病灶周边广泛溶骨性变化20例,其中可见骨皮质连续性中断10例(图1),合并病理性骨折的3例;表现为病灶内边缘溶骨性改变9例,其中6例可见植骨区点状或片状新发溶骨性改变(图2)。
本研究中病例随访时间为24~90个月,平均时间64个月。29例患者中仅1例复发,复发率为3.4%。该例患者首诊为股骨远端ABC并病理性骨折,首次刮除自体骨植骨术后17个月复发,再次刮除术术后16个月复发;此时影像学资料提示患者的关节面未受到严重侵袭,尚无软组织肿块形成,考虑仍有再次刮除的指征。在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予再次刮除术,术后随访33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征象。除上述1例患者外,其他患者均无肿瘤复发、恶变等。
根据MTSS评分,再次病灶内刮除术组为26~30分(平均29.1分),瘤段切除术组为21~27分(平均23.0分);术后患肢功能刮除术组明显优于瘤段切除重建术组。术后发生并发症4例,包括术后病理性骨折2例;1例青少年患者出现骨骺轻度畸形,随访观察中患者生长发育、日常生活未受影响;1例出现膝关节内翻畸形,行走跛行,但因患者高龄,且家属不同意手术,建议随诊观察。
根据Mankin评定标准,将再次手术术后效果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本组病例中,再次病灶内刮除的24例患者手术效果为优21例,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5.8%;肿瘤切除术的5例患者中,优1例,良2例,中2例,优良率为60%。
目前,关于ABC复发率的报道尚未一致,但多数学者皆认为复发多发生在术后2年内。如Mankin等[7]报道了150例ABC患者,其术后复发率为20%,复发平均时间为(14.4±8.4)个月。孙扬等[2]对77例具有完整资料的ABC患者进行了回顾和随访,术后复发者7例,复发率为9.1%;其中5例术后在2年内复发,复发率为71.4%。本组29例RABC患者中,于2年内复发22例(75.9%),与文献报道相似。因此,ABC虽为良性肿瘤,但术后易复发;复发时间多在术后2年内。因此应关注术后定期随访,尤其是术后2年内更应密切观察。
早期诊断RABC,对于患肢功能和手术疗效的提高均至关重要。本研究中2例患者在其早期随访中即怀疑复发,当时强烈建议患者行CT、MRI及穿刺病理确诊,但患者拒绝进一步检查。之后2例患者病灶进行性扩大且合并病理性骨折,其中1例行再次刮除+骨折内固定术,1例行瘤段切除肿瘤假体置换术。虽然后期长期随访患者无复发,但忽略早期诊断不但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且患肢关节功能也未得到最好的恢复。
RABC的早期诊断可通过临床表现和X线表现初步确立。患者复发时主要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不缓解甚至加重,或消失后再次出现疼痛。本研究29例患者中,25例患者表现为疼痛,故认为疼痛可作为RABC早期诊断的指标。局部肿物形成虽也是RABC的临床表现之一,但该症状多在首次就诊时即已存在,术后多难以在短期内缓解,故不推荐作为RABC早期诊断的征象。在早期X线表现方面,20例表现为病灶周边广泛溶骨性变化,其中可见骨皮质连续性中断10例,合并病理性骨折3例;9例表现为病灶内边缘溶骨性改变,其中6例可见植骨区点状或片状新发溶骨性改变。故X线提示病灶较术前扩大、骨皮质连续性中断、新发溶骨性骨质破坏区时,应高度怀疑RABC的可能,此时应积极完善CT、MRI检查以明确诊断。
控制肿瘤复发的同时尽量保留患肢关节的功能、减少并发症,是治疗RABC的总原则[8-10]。Basarir等[11]报道的9例RABC中,所有复发患者皆再次行病灶刮除术,其中采用骨移植充填6例,骨水泥充填3例;9例中再次复发仅2例,再复发率为6.9%。本组29例RABC中,采用再次刮除术24例,术后1例复发;瘤段切除术组5例,无复发;术后患肢功能评分再次刮除术组为26~30分(平均29.1分),明显高于瘤段切除术组21~27分(平均23.0分);临床疗效综合评分再次刮除术组优良率为95.8%,亦明显高于切除术组(60%)。由此可见,再次刮除术治疗RABC仍有复发的可能,但复发率较低,在可接受范围内;同时,再次病灶内刮除术组患者术后患肢功能好,患者对治疗质量较为满意;故病灶内刮除术是RABC治疗的首选。在并发症方面,本研究病例出现病理性骨折2例、膝关节内翻畸形1例及骨骺轻度畸形1例,考虑与多次刮除导致骨皮质变薄、骨骺损伤有关,故建议再次刮除术时仍不应该采取扩大刮除的方式,以防止术后并发症发生。尽管瘤段切除术术后肢体功能较刮除术差,但对于关节面遭到严重破坏、伴有软组织侵犯或反复复发的患者,仍须考虑采取瘤段切除术。本研究中,3例患者因复发后关节面破坏严重、1例伴有软组织侵犯,予以瘤段切除术。
综上所述,ABC患者术后应定期随访,当患者疼痛症状未缓解甚至加重,或再次出现疼痛时,应初步怀疑复发可能;此时必须行X线检查,如发现病灶范围扩大、骨皮质连续性中断、新发骨溶解形成时,应高度怀疑复发;RABC首选再次刮除术,当病灶累及关节面、伴有软组织侵犯或反复复发时,可考虑行瘤段切除+人工关节重建术。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