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贵州振华群英电器有限公司,贵州贵阳,550018)
在设计塑压模时,因分型面的选取,必须把零件(材料为热固性塑料-酚醛玻璃纤维模塑料)中沉孔的大孔面朝上模的。如图1所示,零件Ⅱ面为外观面,不能设置顶杆,所以零件分型面只能设计在Ⅰ面,那么零件上沉孔的大面只能朝上模。这一类沉孔型芯的设计,一般设计固定于上模,型芯脱模斜度设计得比较大,易于脱模,如图2所示,但是由于塑料的收缩不稳定、塑压时参数的不稳定,零件依然有可能粘在上模无法脱模,零件生产过程存在隐患,要解决这一隐患,需要把沉孔型芯优化设计成嵌件式。
图1 塑件简图
Ⅲ型芯Ⅳ型芯图2 传统模具结构简图
优化设计的模具结构如图3、图4、图5所示。每模成型两件;侧浇口进胶;顶针顶出;“Z”字形拉料杆拉断主浇口;上下模板由导柱导正;顶针垫板与底座之间设置垃圾钉;顶针固定板及顶针垫板的动作由导柱导套导向;与塑料接触的成型部分采用镶件式结构,镶件材料为S136淬火料,具有良好的硬度及抗腐蚀性。嵌件型芯20及顶针23为模具结构的关键,可实现零件100%粘下模。
1底座 2顶针垫板 3顶针固定板 4下垫板 5下模板 6上模板 7上垫板 8塑件型腔 9下模镶件 10下模镶件 11下模镶件 12顶针 13 导柱 14导套图3 优化设计模具结构图
15回程杆 16顶针 17顶针 18顶针 19拉料杆图4 优化设计模具结构图
20嵌件型芯 21导柱 22导柱 23顶针 24支架25垃圾钉 26上模镶件图5 优化设计模具结构图
3.1 塑压机将融塑料经过上垫板7、上模板6中的锥形浇道压入到塑件型腔8,经过固化成型塑件。
3.2 上模移动,上模板6和下模板5分离。因为金属的热胀冷缩和塑料被高压压入塑件型腔8,导致嵌件型芯20紧紧固定在其配合孔中,又因为嵌件型芯20上端直径大于下端直径,所以塑件被嵌件型芯20强制拉紧在下模塑件型腔8中。
3.3 模具完全打开,塑压机顶出机构推动顶针垫板2,顶针垫板2将顶针固定板3、顶针12、回程杆15、顶针16、顶针17、顶针18、拉料杆19、顶针23,同塑件、嵌件型芯20一起顶出,塑件脱离模具,但是塑件合嵌件型芯20并没有分离,如图6所示。
图6 型芯未分离的塑件示意图
3.4 塑压操作者手握塑件,用夹钳轻轻旋转嵌件型芯20,即可将塑件与塑件型芯20分离
3.5 机床顶出机构退回,机床执行合模,上模板6压住回程杆15,推动顶针垫板2的时候拉动顶针固定板3,同时拉动所有顶针,在导柱13、导套14的作用下一齐精准复位。
3.6 模具精准复位后,机床执行开模到指定位置,塑压操作者将嵌件型芯20放入其配合孔内,进行下一工作循环。
4.1 为了消除塑件粘在上模的风险,使塑件100%粘在下模,则需要在开模时消除上模的附着力;或是把原上模的附着力转移到下模。
4.2 解决这个问题的首选办法是在开模时消除上模的附着力。型芯依然固定在上模,上模增加一块板,模具结构改为抽芯式,开模时上模型芯先脱离塑件型腔,再打开分型面,这样上模附着力就被消除,塑件可以100%的粘在下模,但是这样更改模具结构改动复杂,制造成本高,周期长,用户有所顾虑。
4.3 为满足用户要求,决定将原上模的附着力转移到下模,但是型芯结构是上端大下端小,若按传统的方式固定型芯,塑件成型后则被型芯的大端卡在塑件型腔内,无法脱模。那么就要打破传统的思路,把型芯改为嵌件式,让型芯和塑件融为一体,与塑件一同顶出。
4.4 型芯改为嵌件式,模具上模原型芯配合孔用原型芯堵平,原下模型芯配合孔不做改动用来固定嵌件型芯及设置顶针。整套改动方案只要重新增加嵌件型芯、顶针;在顶针固定板相应增加固定孔;在下垫板相应增加让位孔即可,其增加工序只有车、镗、线切割,既节约成本,又缩短周期。
该优化设计方案是按用户要求制造完模具,在生产时候遇到困难后,与用户沟通协商得出的。该方案虽然实现了塑件100%粘下模的动作,但是因型芯改为嵌件式,在塑件生产时,塑压操作者必然多了放嵌件、取嵌件的工步,单件塑件生产的效率降低了,由于塑件批量不大,且模具中嵌件型芯数量不多,模具更改后,生产效率总体是提升的,用户使用后表示满意。用户还有类似结构的塑件,希望改成类似嵌件式结构。
所以,该优化设计方案适用于模具制造成本低、塑件批量小、嵌件型芯少的一类模具。可供同行参考借鉴。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