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李敬文
(甘肃省靖远县农业农村局,甘肃靖远 730600)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是一种由Ⅰ型牛疱疹病毒(BHV-Ⅰ)引发的牛呼吸道接触性传染病的一种[1]。现阶段针对该病症的治疗尚无特效疗法,所以及时予以诊断并采取对症治疗是降低牛的死亡率、减少养殖户经济损失的重要途径。
BHV-Ⅰ是引发传染性IBR以及传染性脓疱的一类典型病毒,对病牛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及死亡率,特别在有合并症的情况下,病死率更高。从病牛的临床表现来看,会出现发热、精神沉郁、大量流鼻液以及食欲不振等症状,开始出现的鼻涕多为浆液性,病情发展到后期,则会变为黏液脓性。病牛鼻孔中的鼻黏膜充离血及损伤不易被发现,从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影响病情[2]。从IBR的发展进程来看,一般会从脓性炎症出现局部坏死,直到出现大面积浅表出血,溃疡部位的黏膜还会被一层膏状的白喉膜覆盖。病牛呼出的气体伴有恶臭味,表现为呼吸困难、流涎以及支气管性咳嗽等症状。在急性型且无并发症合并的情况下,上述症状一般可持续5~10d。在合并单侧或双侧结膜炎的情况下,病牛会大量流泪,这也是IBR感染后常见的一种临床症状。发病后,成年牛还可能合并肠胃炎,而当新生牛犊合并肠胃炎时,具有极高的致死率。除此之外,根据实践研究,感染BHV-Ⅰ的母畜最易出现的病症为传染性脓疱的外阴阴道炎。在患有外阴阴道炎后,病牛一般会出现食欲减退、发热、沉郁以及离群等表现,同时还会伴有外阴排尿频繁、疼痛、外阴唇肿胀、前庭黏膜变红以及一些小的脓疱出现。而公牛则易出现传染性龟头包皮炎,病情发展情况及损伤程度均类似奶牛外阴阴道炎。另外,康复牛的精液有较大可能会含有病毒,而且处于持续排毒状态,若其与母牛自然交配或进行人工授精,则会导致母牛感染传染性脓疱的外阴阴道炎。
IBR感染后一般有1~3d的病毒感染潜伏期,在自然感染情况下的潜伏期则一般为4~7d,部分情况下可长达20d以上。从临床表现来看,一般有以下五种临床类型:
第一,呼吸型。最初病症表现较轻,不易被察觉。一般发生在转舍后,急性病例会表现为呼吸困难,消化不良。患病初期,病牛的体温会突然升高,达到40~42℃,病牛出现萎靡不振、流大量脓性鼻液以及食欲不振等症状。同时,病牛会由于鼻黏膜高度充血而表现为火红色(因而常将这一病症称为“红鼻病”),并有浅溃疡出现,病牛的鼻翼及鼻镜部均有不同程度的坏死发生[3]。
第二,生殖器型。病牛在病发后一般会有轻度发热表现,感染严重的情况下,病牛会将尾巴竖起,并不断挥动,且有排尿频率增加、外阴水肿性肿胀、阴毛染有血样渗出物等表现。在病症发生的最初阶段,一般表现为阴道黏膜发红及形成脓疱,出现脓疱往往会导致病牛的前庭及阴道壁有颗粒状外观出现;进而在其阴道底壁积聚黏液,最终表现为黏液脓性渗出物。部分病例的小脓包还会越来越多,融合成一片,进而在前庭及阴道壁形成广泛灰色坏死膜,在擦掉后则会剩下发红的擦破表现,但该类型病症一般不会导致病牛流产。上述症状的病症病程多为14d左右,若合并并发症会延长至3~8周。与母畜相似,公畜病发后一般会表现为传染性脓疱龟头包皮炎,病牛的龟头包皮会出现与外阴阴道类似的病变,并会导致累及组织有脓疱出现,并形成而呈颗粒肉芽状外观。
第三,结膜型。由于IBR病毒有对病牛黏膜的亲嗜性,因而也可能引发角膜结膜炎,但一般不会导致角膜溃疡发生。IBR的传染通常无显著的全身反应,但有时会与呼吸型病症合并发生。在病发后,病牛结膜下通常会出现水肿,并在形成灰色坏死膜,出现颗粒状外观,病牛的角膜还可变为轻度云雾状,其眼鼻有脓性分泌物出现。
第四,流产型。在某种条件下,人工致弱病毒(疫苗)会引发流产现象,这一现象一般可在头胎青年母牛妊娠的任何阶段发生。目前针对这一病毒引发的流产病例发病率尚未明确。结合近年来的相关病例,其引发的流产病例有一定的减少,可能与诊断方法的改善以及对病症认识有所提升相关。
第五,脑炎型。病牛发病后往往会有脑膜脑炎的病症表现。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出现过相关报道,但发病率较低。在这一类型IBR发生后,病牛一般会出现内分泌失调、抑郁等表现,而后会出现兴奋、惊厥、吐沫等症状,最终表现为倒卧、甩动四肢、角弓反张以及磨齿等症状。该型的病症具有病程短、死亡率高的特点。
IBR发生后,其病程多会因病牛发病的严重程度而出现较大差异,轻型病例一般难以及时察觉,部分合并呼吸型或脑炎型病牛可在病症发生后的几小时内死亡,而大部分病例病程多为几天。此外,其发病率与死亡率的差异也较大,决定性因素一般与病毒毒力、临床类型、病牛年龄、饲养管理条件等有关。
通过对死亡病牛进行剖检能够发现,其鼻腔及气管部分通常会出现纤维蛋白性渗出物,一般可将这一特征作为IBR的指示病变。通常情况下,结膜型IBR的诊断较为简单,这主要是由于病牛出现的颗粒状外观、结膜下水肿、纤维蛋白性坏死膜以及眼、外鼻孔的脓性分泌物流出都是IBR的显著病变表现。同样,针对表现为生殖器型的IBR病牛来说,临床诊断难度也相对较小,可结合病牛的临床表现加以判断。而由于IBR病毒导致的流产则可以借助病毒分离进行诊断(病毒可通过分离胎儿胸腔液或胎膜获取)。针对脑炎型IBR的诊断也可以通过病毒分离及组织病理学检查进行判断。病毒的分离一般可在病牛的病变部位采集样本,且最好在发热期间分离,以牛肾细胞或猪肾细胞等组织进行病毒的培养分离。此外,初步鉴定时还可结合病毒在组织培养中产生的特征性细胞病变加以判断,也可以通过血清中和试验和荧光抗体检查进行鉴别诊断[4]。
目前针对传染性IBR尚无特效疗法,一般可通过使用广谱抗菌素阻止细菌继发感染,并通过综合性的对症治疗提升病牛生存率,降低死亡率。另外,结合疾病的特性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干预也十分重要。对于养牛场来说,加强BHV-Ⅰ感染管理十分重要,管理与免疫更是直接控制病症发生的重要举措。目前BHV-Ⅰ疫苗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且多为单独或多种病毒形式结合存在。尽管疫苗的使用无法阻止感染,但是应用疫苗后能够有效降低疾病发生率,并起到减轻病牛病情的效果[5]。
在积极采取免疫干预措施外,可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使用抗干扰素破坏和干扰病毒对病牛机体造成的病理损伤,以达到抵御病毒的作用。通常情况下可为成年牛每天皮下或穴位注射药物1次,每次20~30 ml。另外,为了避免病牛继发感染支气管肺炎,还可予以青霉素肌肉注射预防,单次剂量为150万~200万IU,每日可注射2次,持续用药3~5d。若病牛病症严重,还可在其饮水中增加适当的抗菌药物,如添加10%氯化铵10~25g;或增加止咳糖浆50~100ml,以增强祛痰效果。在发现病牛有血便时,则可予以维生素K或止血环酸进行灌服治疗。中药组方:相同质量份数的15~30份桂枝;1~3份莎草、葫芦;1~2份桃仁;3~6份乌蔹莓、飞扬草以及马钱子;2~4份萝卜;3~8份牡丹皮以及2~10份蒲公英。该中药组方能够有助于提升牛的抵抗力,并起到预防IBR的效果。
IBR是一种具有多种临床表现形式的病症,在以呼吸道型为主的情况下还存在生殖器型、流产型、结膜型以及脑炎型等多种类型,极大增加了疾病诊断难度。对此就需要充分明确病症特征,进而正确诊断疾病,予以对症治疗,以降低牛的病死率,保障养牛业的健康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