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猪传染性胸膜炎与猪瘟混合感染的诊断与防控

时间:2024-07-28

李 斌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畜牧兽医局,730900)

猪传染性胸膜炎与猪瘟混合感染是由猪瘟病毒、胸膜炎放线杆菌共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主要以传播迅速、胸膜发炎、死亡率高、高热稽留为主要特征。一旦发病,不仅会导致生猪抵抗力持续下降,而且会对生猪养殖效益造成较大打击。基于此,对猪传染性胸膜炎与猪瘟混合感染诊断、预防及治疗方法进行恰当分析非常必要。

1 发病情况及诊断

2019 年05 月,某县规模养殖户存栏生猪发病,病猪体温升高至42.0℃以上,呼吸困难,常不愿卧地,挤做一堆,口鼻流出泡沫状分泌物,饮欲增强,眼结膜潮红,极度消瘦,最后衰竭而亡。根据上述发病情况,可采用剖检+实验室检验两种方法,剖检结果显示病亡猪肾脏、脾脏色泽较淡,存在大小不一、密集分布出血点,肺叶与胸膜、胸膜壁粘连,初步判定为猪传染性胸膜炎。而通过将病亡猪扁桃体、脾脏等组织涂片、荧光抗体处理后镜检得出细胞呈现黄绿色荧光,确诊为猪瘟。最终可确定该猪群为猪传染性胸膜炎与猪瘟混合感染。

2 防控措施

2.1 构建科学的饲养管理系统

当前我国对猪传染性胸膜炎与猪瘟混合感染还没有特异性预防与治疗方法,此时,构建科学的生猪饲养管理系统就非常必要。

首先,养殖户应全面贯彻自繁自养原则,全方位将生猪养殖基地密封,保证生产区、外界处于优良的隔离状态。若必须从外界引进种猪或仔猪,则应严格执行引进猪与本土猪30 天隔离规则,在确定引进猪无传染性疾病后,将其与本土猪合群。

其次,养殖户应为生猪群提供均衡、富含营养的饲料,避免为猪群提供变质、或者发霉、腐烂的饲料。同时根据生猪生长期差异,在饲料中适当添加维生素C、恩诺沙星等可提高其免疫力的药物,以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猪群对猪瘟病毒、胸膜炎放线杆菌的抵抗能力。

最后,考虑到猪传染性胸膜炎与猪瘟混合感染与天气变化等应激因素具有一定联系,因此,在冬秋和早春时节,养殖户应及时增添垫料、或者引入专门的保温设施,做好防寒保温工作。并尽可能扩大猪群饲养基地空旷面积,增加通风频率,降低病毒密度。

2.2 严格执行清洁消毒管理规程

严格执行清洁消毒管理规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杀灭猪瘟病毒、胸膜炎放线杆菌,降低两者混合感染概率。因此,一方面,养殖户应在日常定期打扫、及时将猪圈舍粪便清理除净的同时,以人员进入及出口、生猪装载台、生猪圈舍为重点监管部分,每天进行一次清扫,并利用绿威霸消毒液或者其他消毒液,每天进行一次消毒,连续消毒三个星期。

另一方面,在严格执行人员进出清洁消毒规程的基础上,每间隔一定时期对饲养现场进行一次彻底全面的消毒。特别是猪瘟病毒、胸膜炎放线杆菌蔓延流行期间,应每间隔72~96h 对全部饲养用具进行一次消毒。随后将清除的废弃物进行堆积发酵,并在其表面充足、均匀的喷施消毒液,避免携带猪瘟病毒、胸膜炎放线杆菌的灰尘随气流进入生猪圈舍。

2.3 注射猪瘟疫苗

由于胸膜炎放线杆菌是杆菌,只能净化淘汰,不能用药治疗,因此,在药物注射时应以猪瘟疫苗为主,采用疫苗免疫与药物预防、常规免疫与紧急免疫相结合的方式,对发病猪及整个猪群内生猪注射猪瘟病毒血清,帮助发病猪恢复健康。

一方面,在每年春季、秋季两个季节,可以利用肌肉注射的方式,为全体猪群注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一般在96h 后猪群可以产生免疫力。而在猪瘟常发疫区,可以在仔猪出生后30 内,进行一次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注射,两个月后追加一次注射,免疫保护率较高。

另一方面,在猪传染性胸膜炎与猪瘟混合感染初期,而可以在为发病猪肌肉内注射抗猪瘟血清(体重的2~3mL/kg)的基础上,每年早上、傍晚分别为发病猪肌肉内注射地塞米松 (5~10mL)、氨苄青霉素(800 万 U)、环丙沙星(5~10mL)等抗菌药物,连续注射至发病猪体温恢复到正常数值为止。若发病猪病情持续加重,可以在上述药物应用的基础上,连续两个星期为发病猪注射链霉素500 万U、氨基比林10 mL,以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发病猪治愈率。

3 总结

猪传染性胸膜炎与猪瘟混合感染是一种对生猪群具有较大威胁的热性、传染性疾病。由于多种因素存在,猪传染性胸膜炎与猪瘟混合感染发病情况复杂程度较高,单一药物治疗并不能产生良好效果。因此,养殖户应注重猪传染性胸膜炎与猪瘟混合感染前预防、猪传染性胸膜炎与猪瘟混合感染后管理工作,建立健康猪群。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