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脚鸡保种群组建的关键技术研究

时间:2024-07-28

周 贵 陈光燕 周家兵 肖旭东

(1.贵州省黔西南州义龙试验区农业局,贵州 黔西南州 562409;2.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3.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中心,贵州 沿河 565300)

普定高脚鸡因肉质好味道鲜美而倍受青睐,但由于其生长发育缓慢产蛋量和繁殖率低饲料报酬低未得到养殖户的重视,已面临濒危边缘。为了实现对普定高脚鸡的品种资源保护,并进一步推动该的品种开发利用进行了总结分析。

1 高脚鸡育雏鸡饲养管理

用保温灯置于纸箱中央加温,看鸡的动态施温,及时调整保温灯的高度。温度适合时,小鸡均匀地散布在纸箱内,温度过低时,小鸡向保温灯下集中,层层堆积,互相挤压;温度过高时,鸡群远离热源,往纸箱边缘靠拢,张嘴喘气呼吸,饮水增加。[1]雏鸡的饲喂以“少喂勤添”为原则,前3天每天饲喂8次,每次饲喂量已鸡群十分钟采食完为准,供应充足温开水,水中添加适量的板蓝根,具有清热解毒作用。育雏箱内的垫料为木屑,为了防止雏鸡异食木屑,在木屑上铺一层报纸,如此不仅利于保温,而且方便在报纸上撒饲料饲喂。每次饲喂前换报纸,保持清洁卫生,每3天用消毒液消毒1次。

2 高脚鸡育成饲养管理

2.1 场地选择

本试验中,高脚鸡育成鸡是以林下放养为主,放养场地为林地,位于山腰,地势较陡,场地土壤为沙质土壤,场地有乔木,灌木,嫩草等植被,空气清新,通风良好,光照充足。场地内有17个鸡舍,鸡舍规格2.5×4.0m,有7个食台均匀分布,每个约4平方米,食台由厚度约0.1m混泥土建成,食台上有规格为0.5×0.8×0.2m的饮水池且接通自来水管。

2.2 放养前的准备

放养前可在鸡饲料中加入嫩草,蔬菜叶等青绿饲料,让其肠胃得到适应性锻炼。扩大鸡群的活动范围,增加运动量。在天气适宜的时候,可把鸡群放到育雏室外较宽阔的场地扩大鸡群的活动范围,增加运动量。并逐渐减少饲喂次数,尽快接近放养状态。

2.3 调教

育成鸡从育雏室放到山上的场地时,需要把其关在鸡舍3~5天,并给足水料,让其熟悉环境,建立“优胜序列”后便可放牧,1~2天调教鸡在食台饮水吃料,晚上把不会归舍的鸡放回鸡舍,关好舍门,防止兽害。一周后,鸡群便会早出晚归,按时吃料。

2.4 补料

每天早晨8:00和下午17:00对鸡群补料,充分满足其生长发育需要。早晨投料量约占每天投料量的30%,下午投料量约占每天投料量的70%,早晨鸡群食欲好,不让其吃饱,鸡群即可远出觅食,可节约一部分饲料,下午鸡群归来,让其吃饱过夜,鸡群晚上几乎没有太多运动量,鸡只所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可大部分用于生长。

3 高脚鸡生长性能测定

高脚鸡生长性能主要测定内容为高脚鸡的初生重、15日龄体重、30日龄体重、60日龄体重、90日龄体重、150日龄体重,测量时间为上午8:00,空腹称量。测量仪器是电子秤,量程30kg,精确度±0.001kg。

4 结果与分析

4.1 高脚鸡的选择及种蛋收集处理的结果与分析

硝洞高脚鸡保种场现有鸡群约300只,按所制定的标准选出63只,其中公鸡13只,母鸡50只,母鸡羽色有:黑羽,黄羽,麻羽,红麻,黄麻;公鸡羽色有:红羽,黑羽。在硝洞高脚鸡保种场收集种蛋352枚,总共集满4个蛋盘,每盘88枚。通过21天孵化后,出壳266只,死胎57只,受精蛋出壳率84.7%,健雏197,只健雏数占出雏数的74%,弱雏12只,占出雏数4.5%,受精蛋弱雏率4.5%,蛋死胚率17.6%[2]。

4.2 生长性能测定结果与分析

由于保种场条件有限,雏鸡没有进行分群饲养,因此1~30日龄的高脚鸡测量并没有分开;30日龄之后,基本上可以识别公鸡与母鸡,由于营养、气温、疾病、死亡等因素的影响,试验并不是一次性完成,试验数据由多次试验收集所得,可以看出,高脚鸡的生长速度缓慢,饲养周期长。

4.3 高脚鸡饲养管理结果与分析

出壳健雏数为197只,0~8周龄这个阶段死亡39只,剩余158只,育成率80.2%,相对较低,受气温的影响较大;放养条件下的高脚鸡在育成阶段受兽害影响较大,主要野生动物有野猫和鹰。高脚鸡育成阶段的饲料配方代谢能,粗蛋白,食盐,有效磷以及赖氨酸,蛋氨酸,均能满足8~23周龄高脚鸡的营养需要,但钙的含量相对较低饲料,配方比较粗放,接下来会在工作中进一步优化配方,尽可能的接近林下放养高脚鸡的营养需要。

5 结论

通过对高脚鸡保种群体的组建以及相关关键技术的研究,总结出了高脚鸡林下散养的操作技术规范,按照技术规范去指导高脚鸡的林下散养,在育雏、育成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已初步获得具有明显高脚鸡品种特征的保种群体,且规模正逐渐扩大。

[1]叶方,杨蕾,金睿.普定高脚鸡的人工孵化技术[J].当代畜牧,2013,26:045.

[2]蔡长霞,陈婧超.鸡胚孵化后期死亡及弱雏原因分析[J].养殖技术顾问 2004,22-2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