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郑桂欣 建平县财政事务服务中心
按照现行的国库集中支付要求,事业单位应将财政资金统一存放在财政部门指定的国库账户内,并取消事业单位自行开设的商业银行账号。当事业单位申请财政资金时,由财政部门从国库账户将资金拨付到签约的结算银行,这样可以实现对财政资金的统一监控,并使闲置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提到提升。我国在进行财政体制改革过程中,制定了国库集中支付的改革措施,消除了以往预算单位盲目向财政部门申请预算资金,随意列支预算资金的弊端,更加重要的是它还有效地制约了预算单位利用财政资金开设银行账户中贪污腐败行为的发生,降低了预算单位的法律与廉政风险。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可以有效地对经济业务活动进行监控,通过监控来增强风险防范的能力。例如,事业单位在进行重大经营活动前,必须要严格遵守相关的规定和原则,针对不相容的岗位,必须要遵守相分离的原则,也必须要严格按照授权审批程序开展事前的调研、论证,并为工作开展分别指派两名以上人员开展,并按照“三重一大”程序进行集体决策,这样将使经营活动得到内部有力的监督。同时,通过将国库集中支付流程与内部控制相结合,使财政资金的使用受到财政部门、人民银行的共同监控,避免了财政资金被挪用、虚列,提高了财政资金的安全性。
在事业单位开展内部控制工作后,对传统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变得频繁,使内部管理的效率得到了提升,降低了事业单位运营的成本支出,变相地提高了事业单位经济利益。同时,事业单位由于将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相联系,使财务部门可以对业务部门经济业务规范性进行监督,并有效地识别出经营中存在的风险点,避免事业单位出现财务风险,使事业单位社会形象、社会效益得以提升。
在以往的财务管理工作中,事业单位未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使财务核算出现混乱,容易使一些工作人员利用漏洞侵占事业单位资金。而在国库集中支付大背景下,事业单位不仅需要做好内部控制工作,更需要将其和国库集中支付支付相互融合,进一步完善当前的支付制度,使事业单位管理层、业务工作人员明确岗位职责与分工义务,在平时工作中能够时刻保持职业谨慎,并按照事业单位相关制度开展工作。此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通过对相关决策进行审批、严格把关,使各项经济业务能够符合规定,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促使着事业单位社会公益目标的实现及可持续发展。
在以往的财务管理模式下,国家虽然也陆续出台相关文件要求事业单位强化内部控制,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但由于一些事业单位管理者、业务部门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与国库集中支付工作不够理解,造成内部控制作用发挥中受到一定的影响。 因此,事业单位通过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与内部控制,使内部控制制度更加符合国家财政体制改革要求,内部控制流程更加清晰,不但使财务人员、业务部门对内部控制工作、国库集中支付工作有了正确的认识,还能通过采取各项监督机制来确保事业单位各项经济业务规范化运行。
在国库集中支付的大背景下,事业单位在经营的多元化方面有较大的提升,但同时,也出现了一定的风险,需要事业单位进一步强化内部控制工作,加强内部控制工作和支付工作之间的结合,提高整体的控制水平。此外,也要求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具备内部控制、国库集中支付相关理论知识,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来促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有效落实。
事业单位在经营运转过程中,各个业务部门按照国家相关制度规定开展工作,或多或少面临着一定的风险,这就需要业务部门工作人员认清自身存在的风险,并在工作中树立起风险意识,以此作为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基础。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事业单位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往往会根据自身主观想法与客户指示,没有深入到基层业务部门去了解实际情况,同时,一些事业单位内部工作人员还认为内部控制只是财务一个部门的职责,自身根本不存在风险,不需要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常常造成制度出台后就缺少了牵头负责部门,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成了一纸空文,并没有真正发挥国库支付制度下的内部控制作用。综上,内部控制意识的淡薄始终是影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作用发挥的关键因素,事业单位应促使内部工作人员转变观念,调动起参与内部控制与国库集中支付工作的积极性。
因为事业单位的经费都是由财政部门下拨的,这样的体制使得事业单位管理者、内部工作人员认为事业单位根本不存在风险,造成个别的事业单位在实施内部控制时,由于缺少了风险防范的意识,使得许多事业单位并未能够认识到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的重要性,未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开展内部控制工作,既无法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也使事业单位内部出现财务造假、内部串通等问题。
事业单位在收集与处理业务、财务信息时,将受到信息范围、信息准确度等方面的影响,直接造成财务管理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当前许多事业单位的沟通机制有待完善,缺乏通畅的沟通平台,导致许多基层员工未能及时反馈问题和解决问题,由于信息沟通不够顺畅,导致单位内部的信息共享水平不高,会对单位的稳定发展造成较大的影响。
虽然许多事业单位都制定有内部控制机制,但是未能将内部控制的监督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由于受到专业、主观态度、内部环境影响等方面的限制,使监督工作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例如,部分单位的领导对于内部控制工作的认识不够全面,会存在过度干预的情况,又或者会存在重视程度不高的现象,大大地阻碍了内控工作的实施,影响了内控监督作用的发挥。此外,由于在实施内控监督工作时,需要投入一定的费用,因此部分事业单位会由于经费的问题而忽略了监督工作的实施,未能对单位的财务工作采取有效的监督措施,影响了监督水平的提升。
首先,在内部控制的方法与内容方面,一些事业单位没有对内部控制相关岗位进行明确的分配,加之,由于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受到严格的限制,未能为内部控制与国库集中支付运行配备合格且足够数量的财务人才。其次,在内部控制的流程方面,一些地区财政部门为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明确了相应的流程与编制标准,但个别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指标时,并没有遵守财政部门规定,也没有按照内部控制相应的审批流程编制指标,完全依靠财务人员主观判断与经验进行编制,既无法发挥内部控制监控的作用,也使预算指标缺少可操作性。最后,虽然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水平正在不断提升,预算人员虽然都能够按照预算法的规定来做好预算的精细化管理工作,但是由于单位在经营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项目变动或者突发情况,需要增加或者调整项目资金,导致单位的预算管理出现较大的偏差,进而影响预算控制作用的发挥。
一是事业单位要结合国库支付制度的实施要求来树立正确的内控意识,进一步完善当前的内控体系,加强内控制度的落实,加强内控知识宣传,提高全体职工的内控意义,能够积极地配合内控人员开展内控工作。同时,在业务宣传、人才培养、制度建设等方面,为内部控制运行提供必要的支持,使事业单位内部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与氛围。二是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在人员编制、机构设置、经营流程等方面的特点,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和要求来开展内部控制工作,并且加强对其他单位的经验借鉴,借此来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三是事业单位要做好绩效考核工作,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开展公开公平的考核工作,结合考核结果来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例如,针对在内控工作中表现优秀的职工,可以给予精神、物质方面的奖励,调动其参与内部控制与国库集中支付工作的积极性。
首先,事业单位应对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将风险对事业单位产生的影响,划分为不同的级别,建立起符合事业单位实际情况的财务预警指标体系,不断地提升事业单位风险防范的能力。同时,针对不同的风险要针对相应的风险预警防控方法,使事业单位在面临风险时可以及时对风险进行处理。其次,为了使事业单位能够及时发现风险,事业单位应该进一步地完善、监控业务部门风险点、风险防控办法等,切实做好风险防控工作。例如,使用单位应当做好风险评估工作,借助大数据技术等先进技术来做好风险分析和评估工作,及时发现单位在经营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点,并制定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提高单位的风险应对能力。此外,为了保证风险管控效果,事业单位要明确风险防控的责任人,确保风险防控工作的有序实施,减少风险造成的影响,也可以提高单位的风险规避能力。
事业单位为了将国库集中支付体系与信息化流程、内部控制手段发挥作用,应强化以上工具的融合,通过信息的共享、传递来提升内部控制工作的效率。其次,事业单位应强化业务部门之间、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的沟通,应通过信息化手段来促使其内部有效的沟通,使业务数据可以及时向财务部门提供。事业单位应当做好信息化建设工作,提高内控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系统,借助系统来提高沟通效率以及信息的传输效率。
要保证事业单位资金的安全,促进单位的稳定发展,事业单位必须要做好内部监督工作,进而确保国库支付制度的有效实施。为了确保监督质量,事业单位需要采取相关的措施来做好内外监督工作。首先,在内部方面,事业单位应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强化对内控执行与效果的审计。同时,聘请注册会计师对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内部控制、国库集中支付等内容进行审计,利用外部审计在独立性、专业性方面的优势。其次,事业单位主管行政管理部门、财政部门、审计机关,应强化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运行日常审计,通过穿行测试来发现内部控制运行中存在的漏洞,并为下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供依据。
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财政资金的有效监管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因此,事业单位应重视财政资金管理,通过将内部控制流程与资金管理相结合,不断促使事业单位资金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运行。首先,强化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工作,采用“零基预算”编制方法,不断细化项目预算编制工作。同时,使用ERP 信息化平台为财务人员收集预算编制基础、监控预算执行结果提供便利条件。其次,在国库集中支付的大背景下,事业单位应使用公务卡结算住宿费用,并使用如“公务之家”手机APP 来申请出差、预订酒店、购买火车票,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能够得到有效的监控。同时,为了保证资金管理的规范性,事业单位需要制定完善的资金管理流程,切实做好资金的审批工作,保证资金使用的规范性。
事业单位在实施内部控制工作中,一是定期对财务人员、业务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就预算管理、内部控制、管理会计、国库集中支付、大数据应用等知识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二是事业单位需要进一步明确相关人员的工作职责。为了保证内控工作的有效实施,确保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有效落实,事业单位需要明确各个岗位人员的职责,避免出现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例如,在进行资金审批时,必须要明确相关的审批权限,明确相关的监督责任等,进而更好地保证单位资金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在国库集中支付的背景下,事业单位更要重视内控工作的实施,树立起正确的内部控制意识,结合问题来完善当前的内控机制,将信息化手段与内部控制工作相结合,强化事业单位内部业务的监督,进一步提高单位经营管理的规范性,不断降低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确保事业单位公益事业目标得以实现。■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