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宋天明 秦佳文 孙振帮
摘要:文章结合基于原型理论的风景园林设计方法的分析,从可识别性与可参与性、情感化的空间表达、传承性与延续性3个方面探讨城市公园特色营造的景观设计策略;在此基础上,以自然原型和地域原型分析为切入点,围绕盘锦市四季公园的规划设计,从原型选择与意向构建、原型提炼与演绎、原型功能空间布局,以及场所精神的表达4个方面分析原型理论与设计实践的结合与应用,以丰富原型理论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深度。
关键词:原型理论,设计策略,四季公园,盘锦
DOI:10.12169/zgcsly.2019.05.05.0002
1景观原型设计解析
1.1原型概念释义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arl G.Jung,1875-1961)在继承弗洛伊德个体无意识理论基础上提出了集体无意识与原型理论,即由遗传保留的无数同类经验在心理最深层积淀的人类普遍性精神。他认为集体无意识与个体无意识一样,虽然所处.时代和地理位置不同,但人类的行为呈现出集体无意识的倾向,表现为整体上的相似性和结构上的递进性。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形式是一种原型和本能,原型反映了人们的原始意象,有什么样的本能,就有什么样的原型[1]。原型理论一经提出,便在文学、设计、艺术和心理学等领域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2]。从个体认知感受与集体无意识感知的特征角度出发,任何学科都无法穷极个体潜意识期待的表达,原型最典型的特征即是象征性与概念性,意向性的表达需求与感受将是合理的方式。
1.2原型理论与设计结合的研究现状
原型的理论内涵为学者从心理学领域研究建筑、景观空间的集体无意识感知、意象空间的营造和情境深化方面提供了可结合的载体和可深化的方向。结合原型理论,国内外设计学者做了大量的实践和有益探索。从景观设计大师杰里科到劳伦斯·哈普林,从建筑大师阿尔多·罗西到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中,以某种具有共性和相似性的设计方法,有意或无意识地在设计中挖掘原型和原始意象,表达亲切,而独特的气质,创作令人感动的经典作品。同济大学金云峰教授及其团队从原型理论的外部物质特征视角出发,分别从自然、地域、历史、艺术4个方面提出了基于原型理论的设计方法,是国内风景园林学界较早进行原型系统性研究与应用的学者[3-6]。哈尔滨工业大学陈晨、张蕾等学者,從原型意象衍化和意象创构方面探讨了原型意象的构成特点和创构方法[7-8],这些研究成果丰富了原型理论与风景园林学结合的理论深度。
1.3基于原型理论的景观设计策略
景观设计实现的过程可以理解为引导人对于原型进行感知的过程,外化的表象和内在的本质共同构成人对于环境的认识和体验[9]。城市历史环境和生活状态是自然要素和不同时段历史印记叠加的结果[10],大部分来自于自然和文化习俗的积淀[11]。为求得景观品质的内在永恒性和延续性,设计所依据的是一种由符号化特征反映的原始意向[12],提炼要素间简洁的逻辑关系,演绎新的设计语言和符号,使之成为可以被理解和感知的空间环境。本文结合已有的基于原型理论的研究成果,以自然原型和地域原型设计为出发点,从可识别性与可参与性、情感化的空间表达、传承性与延续性3个方面探讨城市公园特色营造的基本策略,并以盘锦市四季公园设计进行印证和应用。
1)可识别性与可参与性。可识别性是场地特色与否的标准,公园应通过其鲜明的特色体现较强的可识别性,给人强烈的视觉印象与感染力。特色的营造来源于对乡土文化的解读与演绎,来源于对城市自然、生产生活经验的深刻认知,并不存在放之四海皆准的设计形式,这也是导致千城一面,特色失语的逻辑谬误之源。具有诗意的栖居是人类生存的理想状态以及能够定位自身价值和栖居的精神之地,创造有意义的栖居环境需要来自人的自我认同和情感共鸣[13]。场地设计应具有包容性,大众的参与水平是判断城市公园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创造可识别、可感知、可参与的开放空间,并通过空间形态和意境营造引导人们构建意向空间,进而与所处的环境产生情感共鸣。
2)情感化的空间表达。情感空间的营造是设计的一个重点,我们利用物质空间环境营造的是象征性、情感化的环境,传递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空间意味。环境情感的传递需要突出自明性与亲切性,使人的体验和情感超越此时此地物质空间环境的界限,使人们在面对所处环境时具有一种油然而生的亲切感,即泛人类的情感共鸣。设计师需要寻找人们对土地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并对提取的原型进行提炼和符号化处理[4],结合时代特色,呈现既有区域特色又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形式[12],创造引发回忆的复合性场所,但这并不意味着简单意义上的模仿,相同的材料和符号.进行有意义、有目的的组合便可创造出意义无穷且适应性极强的外部空间环境。这种由初步的模仿表现转而向深层次的抽象概括、反思和重构的设计思维具有类型学上的贡献。从某种程度上讲,懂得运用原型的设计思维要比方法本身更为重要[13]。
3)传承性与延续性。“人的一生有两样东西是永不能忘却的,这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貌”[14]。传承是人类文明进步、精神延续的关键词。场所的形态和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见证城市的兴衰荣辱,承载人们对于城市的记忆和情感,人类文明的延续正是依托于这种情感传承。当我们面对似曾相识的环境时,集体潜意识河流汇聚成奔腾的大江,积淀和传承下来的记忆会促使我们产生与场地的共鸣和时空转换。人类会不断面临那种似曾相识的经验和情境,这是人类长久历程中形成的“遗传基因”和稳定的本质特征,它那源于地域与自然的山水观和山水记忆使城市空间因具有场所精神而历久弥新。
2盘锦四季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四季公园前身为原盘锦市人民医院地块,分为东西一大一小两块场地,面积为43126.7m2。作为城市综合公园,它不仅为周边居民提供必要的休闲活动场地,同时也是展示城市文化和形象、进行科普教育的场所。基于原型理论的设计主要体现在原型:选择与意向构建、原型提炼与演绎、原型功能空间布局和场所精神表达4个方面。
2.1原型选择与意象构建
在构想原型意象设计的前期,对原型“元素”的选择是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盘锦市有鹤乡、油城、湿地之都的美誉,壮美的辽东湾景象和山水城相依的城市总体格局体现了古代建城者在城市选址与空间营建过程中的大智慧,其特色鲜明的自然地域特质为公园的设计提供了可供挖掘的丰富原型和想象源泉。作为自然与地域原型的红海滩文化和鹤乡文化,经历多年的发展衍化积淀,形成了独特的区域特色。以这两个原型为设计的切入点,延续中国人固有的自然山水观念,生成和表达情感与意象的多样性原型载体进行演绎与重构,传承区域特色和文脉。
壮美的红海滩所呈现的大地景观赋予了这座城市独特的气质。丹顶鹤的春来秋往、迁徙驻足成为这座城市的独特风景。红海滩与“鹤”文化成为盘锦特色鲜明的文化符号,人们以鹤乡自居。鹤自古有“一品鸟”之称,古人多用翩翩然有君子之风的白鹤比喻具有高尚品德的贤能之士[15]。通过红海滩文化展现城市独有的自然特色,通过“鹤”文化表现城市的文化追求,这种历代相传的自然原型与地域文化原型为场地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灵感来源和合理契合点,通过形态肌理构建意象空间,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以类推的手法对典型的区域特色进行整合,提炼简洁、凝练的设计原型。这种类推体现在对山水的流动性、鹤的高洁性和崇高的文化追求,以及对自然山水的爱慕之情和寄情于山水间的自由情怀,再现盘锦的自然山水风光,营造和烘托颇具地域风情的质朴、壮丽的滨海原乡景观。“流动性”作为场地环境的原型,亦成为引导设计思维的主题概念,围绕“流动性”,打造丰富、动态、多样化的场所,创造自然、原生、质朴与情感化的空间。
2.2原型提炼与演绎
红海滩的壮美与辽阔、流动性和其极富特色.的“红”是设计提取的自然原型。水、湿地、红色的碱蓬草等要素表达了流动的视觉感受与场景震撼。通过曲线形式的描摹,提炼红海滩流动的线条,充分表达“流动性”的特质。通过对鹤形态特征的理解和把握,结合景观设计的形式语言表达其形态和动势,提炼和演绎新的景观符号,使其成为景观空间构建的基本形态。流动性的空间、曲线线型和红色基调具有较强的可识别性,并与场地的功能合理结合,生成公园的总体设计结构(图1)。
作为四季公园设计的色彩原型和主色调,红色的動态景墙和座椅描述了对红海滩景象的原始意象,继发地引导人们产生对空间的联想。辽东湾与大辽河水的‘“蓝”’、饱含生命色彩的“绿”市花之“橙”、高贵的鹤之“白”是场地设计的辅助色彩原型。这一组来源于城市自然特质的色.彩完整表达了对盘锦市的色彩印象,加深了人们对于城市的理解和感知,强化了四季公园的设计主题和特色。
盘锦市地处辽东湾半岛,市内地下水的盐碱度较高,特殊的地域环境特点构成了盘锦市独特的植物特色和在材料选择方面的限制。种植设计方面主要体现材料设计的乡土化特征,体现选材设计的“白话性”和可识别性。利用特色挡土墙和堆叠土方的方式丰富视线层次,消减因地下水盐分含量高、不适宜植物生长的不利影响。鉴此,可种植以往因盐碱地影响而不能栽植的观赏性植物品种,如紫叶李、紫叶桃、裂叶榆、亚斯特海棠、合欢、白玉兰等,在创造公园物种多样性的同时提供具有新意的植物观赏与认知体验。
2.3原型功能空间布局
以景观原形所呈现的外部形态作为空间结构形成一轴一点三片区的空间格局。结合设计立意与城市周边环境关系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规划入口形象空间、中心集散空间、生态湿地空间和林间休憩空间4大主题空间,形成完备的公园功能系统和均好性布局。
人的参与和游览动线可以间接反映出空间的流动性特征,基于这个理念进行物质功能空间的建构。曲线的道路、水系,自由的花池、流畅的景墙等表现场地线形的流动感,提供动态的体验方式。自然的景观轴线引人和渗透使空间极富特色和整体性。3条辅轴如同飞鸟展翅,有效串联和组织空间,形成从开阔到闭合、从幽静到热烈的空间感受。曲线的景墙是对自然水岸象征性的表达,在其设计上也与传统景墙造型不同,采用了红色的耐候钢板,局部以镂空的形式呈现。亮丽的红色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掩映在绿植丛林之中,构成了整体协调的公园环境,既突出了公园的生机与质朴,又避免了喧宾夺主。强烈的形式构图特点和色彩吸引人们进入公园活动、游赏体验。这种城市集体无意识挖掘是景观原型设计的价值体现,也是城市自然山水的记忆与延续(图2,图3)。
主入口广场作为形象性空间,以“鹤舞”精神堡垒作为起景,以象征性的手法展现“鹤舞”姿态,,提示主题;将景墙,精神堡垒和种植联系起来构成序景空间,引导景观和人流汇聚至中心集散广场。羽毛状的跌水景观构成公园生态湿地空间作为中心景观和形象焦点,利用竖向的变化表达水的流动性,内部种植水生植物,如芦苇、白茅与碱蓬草,这种山水空间的摹写和营造是对盘锦山水关系最直接的表达,真实地反映和呼应了基于地域自然原型设计的城市特色空间。中心水景结合盘锦地区地下水位高的特点,设计成一个天然的下沉式雨水花园,也就是利于收集雨水的生态花园,利用公园的储水功能实现场地的雨水系统自循环,满足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在3大主题功能空间完备的前提下,以曲折变化的小路作为游憩和健身步道,串联整个公园的节点布局和节奏。
2.4场所精神的表达
场所情感空间的线索由曲线的红色景墙引导,时而引导带状水体流动,时而形成开阔湖面,并在高潮处回归自然生态湿地,人们在游园活动之余,感受到家乡的自然山水特征,从而唤起人们对家园文化的热爱。羽毛状的水景观中种植碱蓬草、芦苇、白茅等水生植物,摹写盘锦市独特的地域特征与地域文化。由具体的原型形态激发创造理性联想的空间基础,联想到家乡山水文化和景色,产生对家园自然风貌美感的认同和荣誉感。超越物质空间所营造的空间环境限制,将思想和感情带入到画框之外,产生了壮美、绮丽、延绵不断的情感化体验。总体鸟瞰见图4。
现代社会正以我们无法预料的速度不断发展,物质化的社会进程导致人们压力的增加和自我信仰、价值观的迷失。设计者更应正视这种现象,反思设计的作用和价值取向,不在时代的弄潮中迷失成为后物质化社会的附庸。景观设计所创造的环境应具有宏大的人文关怀,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转向对精神呼唤和心灵慰藉的表现,使创造的环境成为现代人释放心灵的自然庇护所和精神栖息地。基于原型理论的景观设计方法便具有这样的潜质,笔者相信,这种关照心灵的设计逻辑和设计思考方式所创造的唤醒式的景观是社会所期望和稀缺的,也是未来景观设计可以倚重的主流方向和表达方式。
3结语
文章以城市公园设计为例,分析城市公园特色营造策略;以景观原型的选择与建构为出发点,利用象征性的手法描述空间和传递情感;通过转译的方式对原型进行表达,落实到景观空间,由物质化空间体验转向情感化空间感知,进而升华到精神空间。这一过程可以描述为物质空间构造-情感空间营造-精神空间体验,形成了景观创作的逻辑动因。本文目的在于深化原型理论在自然、地域基础之上的创作方法的理论与实践,更好地服务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创造更多更好的、独特的和可感知的情感化城市公园环境。
参考文献
[1]荣格.卡尔·古斯塔夫.原型与集体无意识[M].徐德林,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
[2]夏秀.荣格原型理论初探[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0.
[3]金云峰,項淑萍类推设计:基于历史原型的风景园林设计方
法[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金云峰,陈希萌.基于景观原型设计方法的现代园林空间设计分析:以方塔园为例[J].中国城市林业,2016,14(2):33-37.
[5]金云峰,项淑萍.有机设计:基于自然原型的风景园林设计方法[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6]金云峰,杜伊.景观原型设计方法探讨:基于风景园林学途径的城市设计[J].中国园林,2017,33(6):48-52.
[7]陈晨,刘大平.传统山水建筑景观原型意象的空间构形衍化解析[J].建筑学报,2015(增1):162-165.
[8]张蕾,邹广天.基于原型理论的景观意象创构研究[J].中国园林,2014,30(5):40-43.
[9]金云峰,李宣谕,沈洁.基于地域原型的空间塑造设计方法:以同济大学“问源”广场为例[J].中国城市林业,2018,16(5):54-57.
[10]周晓霞,金云峰,夏雯,等.基于景观原型的设计方法:集体潜意识影响下的海宁市新塘河景观设计[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下册).武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11]沈克宁.意大利建筑师阿尔多·罗西[J].世界建筑,1988.(6):50-57.
[12]金云峰,方凌波.基于景观原型的设计方法:探究上海松江方
塔园地域原型与历史文化原型设计[J].广东园林,2015,37(5):29-31.
[13]俞孔坚,李伟.续唱新文化运动之歌:白话的城市与白话的景观[J].建筑学报,2004(8):5-8.
[14]王骏,张松.我们的遗产,我们的未来:关于城市遗产保护的探索与思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15]陈志贵.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鹤与鹤文化[J].理论观察.2004(6):23-2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