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苏源 周向频
摘要:中国近代受外来影响,沿海开埠城市相继出现城市公园、游园、植物园等新型公共开放空间;内陆城市建设发展相对缓慢,但随着社会、环境条件的变化,亦逐步产生各类城市公共园林,南昌在近代有着重要的政治、军事地位,其城市公共园林亦有独特的发展背景和地域特征。文章通过对城市公园、纪念性园林、学校园林、风景名胜园林等类型的分析,梳理近代南昌公共园林的发展历史,阐释其类型风格及演变,挖掘产生影响及转变的因素,并结合相关案例,揭示其园林空间的组成要素和特征。
关键词:公共园林,特征,近代,南昌
DOI:10.12169/zgcsly.2019.06.10.0003
中国近代公共园林在外来影响下产生,除了模仿西方近代城市的公共园林形式与功能之外,也针对不同的需求开展了中西结合或继承中国传统的探索[1-2]。南昌作为民国政府“第二首都”和“八一起义”的发源地,其近代园林的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以及政治地位密切相关,具有自身独特的空间表征与文化内涵,是近代内陆城市园林的突出代表[3-5]。本文所指近代公共园林是指在1840-1949年,近代中国版图上建设的公共性质的园林。类型上主要包括城市公园、纪念性园林、儿童公园等具有公共性的园林绿地及开放空间,也包括有一定开放性的学校园林、经营性私园和由名胜古迹改成对公众开放的空间。
1近代南昌经济、社会与城市空间要素
1.1经济与社会
1882年,罗兴昌机器厂的创办,标志着南昌开始向近代城市的转变。随后医院、商会、银行、近代学堂、警察局等现代城市机构相继出现[6]。1930-1935年,蒋介石(下文简称“蒋”)将刚落成的省图书馆收为南昌行营,作为临时军政中.心,期间曾提出将南昌建设为“中国唯一之大都市”的目标[7]。由于蒋的大力支持,南昌城市中的小街、小巷等传统娱乐空间逐渐被宽阔的马路、广场、公园等近代公共空间代替,同时还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法规进行监管和控制。
受时风的不断影响,南昌民众的观念也逐步从传统思想向现代化观念转型,新式校园代替了传统私塾,新的知识阶层逐渐代替了旧的士绅阶级,至1912年,江西已有新式学校3141所[8]。知识和观念的变迁为南昌近代公园、广场、体育场等新型休闲娱乐空间创造了繁荣的基础。
1.2城市空间
南昌城市空间历经变迁,至明代形成了“七门九洲十八坡,三湖九津通路郡”的城市格局,自此奠定了南昌城市的空間格局。
近代,随着外来影响的加深,南昌城市的产业结构、交通和功能也逐步向近代转型。1920,年,南昌市市政筹备处成立,并制定了市政规划大纲,从此南昌城市的规划建设开始突破封闭的老城墙限制向外拓展,城市中的建筑也出现了新的类型和形态。1928年,开始修建对外的公路、铁路、飞机场、桥梁等,并开始修建公共园林(图1),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功能与空间结构。国民政府通过对南昌数十年的改造增修,改变了南.昌老城区的原有格局,使其逐渐向现代城市空间转型。
南昌从1928-1949年修建了7处公园,给民众提供了大量休闲、娱乐空间,也从整体上改变了城市面貌,但由于政局动荡和政治、军事等原因,许多公园只持续了短暂时间。1932年,中山公园内依湖而建江西省图书馆,但落成后仅2个月,蒋将此设为南昌行营,随后5年南昌成为国民党政府的政治中心,中山公园由民众游憩场所变成了国民党军政机关驻地;1935年,大成公园被中央银行买下,在公园原址上建中央银行南昌分行,园内面积大为缩减,仅保留大成殿,原貌不复存在,1945年,豫章公园被划拨为国民党省党部机关用地,成为办公场所,不再对公众开放。至1947年,南昌市公园仅存城北公园、介石公园和道德观苗圃3处;至1949年解放前,市区仅有介石公园一处[9]。
2近代南昌公共园林类型及发展
近代的南昌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西方城市建设理念的影响与近代社会思潮的冲击下,城市中出现了公园、学校园林、纪念园林、儿童公园等新型的园林意象(表1)。
2.1游赏公园
南昌近代游赏公园从1920年开始建设,先后建设了大成公园和豫章公园,这些公园反映了当时的政府及人民对于近代化、西洋化的诉求。从1931年开始,在省政府主席熊式辉的主持下,南昌大力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市政建设发展迅.猛,公园建设也进入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山公园和湖滨公园等成为近代南昌公共园林的代表[10]。1932年,南昌政府将总镇坡、省政府一带改建为行政区域[11],并以百花洲为基址开辟了中山公园。同年,在南昌东湖东岸的明、清贡院旧址上建湖滨公园。1946年,国民政府修缮了湖滨公园,改名“介石公园”,面积扩大到可容数千游人,园内还设有音乐堂,花圃亭榭和多处茶座,夜晚时常演放露天电影。
2.2郊野公园
近代南昌市的郊野公园主要有城北公园和洪乔公园2个。城北公园又称“梳妆台公园”,地处城北山地,园内空间依山布置,道路蜿蜒曲折,路旁种植花草等观赏植被,且配有休息座椅,延续了豫章十景之一的“龙沙夕照”之意境。1934年建洪乔公园,其位置处于石头津,为晋殷洪乔投书处。
2.3学校园林
南昌近代出现了大量新式学校,多仿制西式院校的格局布置,内部有开敞的园林化空间。1921年,江西省立医学专门学校诞生。1940年,在熊式辉的努力下创办了中正大学,校长由植物学家胡先啸担任,校址在南昌郊外泰和县杏林(岭)村[12],校内设有大礼堂、教室、图书馆、膳厅、实验室、绘图室、诊疗室、学生宿舍、教职员住宅等新式建筑。校园植物以高大乔木和平整草地为主,营造出现代校园景观空间。
2.4纪念园林
近代南昌政局动荡,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攻克南昌,为纪念战争中牺牲的将士,在青云谱区岱山修建了国民革命军北伐阵亡将士纪念塔,塔为7层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在纪念塔前设有一座三门的牌楼,之后在墓后童山直至河边,修建墓路并沿路造林,建成烈士墓公园。后城北原有烈士墓搬至城南与青云谱烈士墓合为一处改建为烈士墓公园。此园既有欧式纹样的烈士墓牌坊,又有中式八角亭、纪念塔处于高地之上,四周平整开阔。由于园址位于山林地,原有植物品类繁多,也被用作植物园使用。
2.5风景名胜园林
南昌自古名胜古迹繁多,清末滕王阁依江而建,建筑为重檐歇山顶,两层楼高,阁前立有牌楼。从1909年后,其周边环境拓展整修,成为市民与游客登高远眺江景之处。1934年,南昌民国政府利用已有名迹,新增神经塔、孺子亭和梳妆台3处公园,皆以名胜旧称改为公园名称,既保全古迹,又增加市民游憩场所。孺子亭公园依水.而建,亭子位于西湖中央,通过折桥可以达到,两岸种植大量柳树,倒映湖中,重现了古代豫章十景之一的“徐庭烟柳”。
2.6其他园林
南昌近代公共园林建设内容丰富,除基本的山水植物要素,许多面积较大的公园内都修有儿童公园,以供年轻市民及儿童健身游乐。1934年《市政半月刊》记载:湖滨公园在大三角树荫下造一较小动物园,分养各种动物。另一侧还有温室,用来培养珍奇花卉及冬季花草,这可能是南昌最早的动物园及植物园。中山公园也在沿湖地带划分出两块用地,作为儿童运动场。
在南昌传统公共娱乐空间衰落之时,这些新型公共园林空间及时出现,既引领了时代风潮,也丰富了南昌城市公共空间类型与市民活动方式。3南昌近代典型公共园林分析
南昌近代公共园林的风格多为效仿西方形式为主,中山公园、豫章公园、大成公园和国立中正医学院的布局均采用西方规则式园林布局,园林建造风格多采用欧美园林建筑元素(表2),同时“借鉴日本、英国、美国等国家,均按照近代都市公园设计”[13]。
建于1928年的大成公园,其前身由府学、孔庙改建而成。府学是古代府级官办教育机构,南昌的府学从南宋开始和文庙建设在一起,即大成公园前身,公园改建时除将大成殿留为礼堂、坛台用作讲演台外,其余均拆卸成平地。公园人口设置荷池,里面设有总理纪念坊,建有孙中山遗像,上刻“天下为公”四字;再进是花圃,左右两侧分别是器械运动场及球场,环殿台两侧有曲径通向后门。管理员室、贮藏室及公共厕所分别布置在园北部的东西两侧。园内四周广植树木花草,主要分为时赏、日用、药材3种,周围植乔木、花坛、竹篱、灌木,尤其注重考虑乔木的长期景观效果。
1928年,豫章公园在道尹衙门基础上改建,原有的衙署花园初具规模,经整理扩充后成为公园,园内布局为规则对称式[14]。“园中多乔木,近植花卉多种”,建有中山纪念堂,气势雄伟,是当时南昌体量最大的建筑之一。园中心为喷水池;西侧为中山纪念塔,塔身由水泥砌筑呈方形;园东侧修建有花池、凉亭及咖啡馆作为公共休憩场所;北侧中山纪念堂旁放置假山,可通过花池小径抵达观赏。东湖景色优美,豫章十景之一的“东湖夜月”也纳入园中。
建于1932年的中山公园位于南昌市中心地带,根据南昌旧有名迹百花洲修建而成,是当时政治集会、庆祝活动、音乐会等重要活动的举办地点。公园沿中山路一侧修建大面积广场,百花洲仍作为浮岛为全园中心。旧有冠鳌亭改为中山亭,苏公圃稍加浚治仍存有原貌,著名的“苏圃春蔬”得以保留。中山公园整体布局呈规则放射状,广场中心为纪念塔,四周花基有“大同天下,为公世界”字样,以彰显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园内东侧设有游泳池及动物室,西侧为图书馆、跑冰场和公园事务室,北侧有儿童运动场,通过曲桥和折桥两段桥连接湖岛中心的中山亭。整座公园的核心具有典型的西方规则造园特征,但周边仍保留着相当一部分中国传统园林风貌,折桥、六角亭和开合的水面,高低错落的地形依然让人体验到曲折婉转、虚实相生的造园手法。
1937年,江西省政府征收阳明路东一带为国.立中正医学院院址[15]。学校由上海陆根记营造厂中标,先后建成中正大楼、学生宿舍、院长住宅、教职住宅等。整体布局呈规则式,中正大楼居中心,成为全校主体建筑,校园内建有喷水池、足球场、游泳池、动物园、花园等。学校内植被茂密,轴线清晰,学校占地面积0.62hm2,采用欧式校园园林风格,建筑宏伟,且有连廊连接建筑与园林。绿化以规则式草坪为主,道路两旁配以行道树,俨然成为一座现代花园式学校。
4结语
近代南昌公共园林深受孙中山及其三民主义的影响。在民国初期,出于对孙中山的崇拜和宣传,城市道路、公园、建筑多以“中山”为名,在此期间,大成公园的中山像、中山公园的中山亭、豫章公园的中山纪念堂、中山纪念塔等相继出现。然而,南昌除此影响外还深受蒋的青睐,尤其是蒋在南昌行营的5年,进一步加剧了“中正”符号的空间化,湖滨公园也改名为介石公园,在此期间,南昌行营还拨出专款整修美化公园,使许多公园的设施得以提升。从1934年起,蒋在南昌发动“新生活运动”,一时之间南昌一跃成为全国运动的中心。1936年新建了中正大桥,随后又创办了中正大学等。
南昌于20世纪20年代,掀起了修建及命名中山公园之风,但由于蒋的到来,城市空间符号开始由“中山化”转向“中正化”,南昌公共园林的中正化尤为突出。此外,相较于上海、武汉、宁波等开埠城市的公共园林,南昌近代公共园林中没有出现租界园林这一类型,其公共园林更多地是对西方风格的收纳借鉴,并未出现由外国人单独设计的完整西式园林,多属中西混合式,园中尚存有较明显的中国古典园林的格局与构景。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3版)[M].北京:清華大学出版社,2008.
[2]周向频,刘曦婷.遗产保护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公共园林谱系研究:方法与应用[J].风景园林,2014(4):60-65.
[3]陈弘绪江城名迹记[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
[4]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万历)新修南昌府志[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
[5]曾作舟,杜防.同治南昌府志[M].许应鑠,王之藩,修.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
[6]孔炯.南昌简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
[7]楚狂.南昌市之回顾与展望[J].市政半月刊,1934(1):7.
[8]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9]南昌市城乡建设局.南昌市城市建设志[M].南昌:南昌市城乡建设局,1992.
[10]何友良,钟起煌.江西通史(民国卷)[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11]江西省政府建设厅.南昌市政府工务局:辟筑中山马路说明书[J].江西建设月刊,1927(1):8.
[12]刘治乾.江西年鉴[M].南昌:江西全省印刷所,1936.
[13]朱有骞.赣政十年[M].南昌:江西省民生印刷第一厂,1944.[14]白幡洋三郎.近代都市公园史:欧化的源流[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4.
[15]达婷.明清南昌城历史景观组织研究[J].中国园林,2017,33(4):120-12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