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冬令进补还须关注食材安全

时间:2024-07-28

目前,冬令进补的人越来越多,用于进补的原料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一般来说,消费者对属于食品的常用滋补原料的安全问题有所重视,但对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药材却存在认识误区,认为它们是天然、无毒的。

其实,从上世纪50 年代末开始,随着我国野生中药材不断减少,人工种植、养殖的中药材越来越普遍,随之而来的是农药和化肥残留、土壤污染及种植、采集、加工环节不规范等问题不断出现,导致不少中药材药效降低,质量和安全性得不到保证。

有些中药材本身就含有毒性或副作用大,如川乌、草乌、广防己、洋金花、香加皮、罂粟壳、洋地黄、雄黄等应禁用。另外,研究发现马兜铃酸具有明显的肾毒性,我国已禁止使用马兜铃酸含量高的关木通、广防己和青木香等药材。目前,专业医生开的进补方不会选用这些药材,但民间偏方仍有选用,对此要特别注意。因相信民间偏方导致的中毒事件并不少见,如用草乌和川乌泡制药酒而发生乌头碱中毒等。

因此,冬令进补时,除找专业医生开方外,还应多关注原料的安全,选用药效和安全都有保障的中药材。如果到不规范的药材市场或网店购买,有可能买到假冒伪劣的药材,导致进补不成反进毒。

从我国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中药材的质量抽检及检测研究机构的研究报告来看,近年来,中药材的质量安全主要存在两大问题。

问题一:种植不规范、滥用农药和化肥、环境污染等,导致中药材有害物质残留超标。

报告显示,有些地方的山药、细辛、黄芪、甘草、川芎、菊花、桔梗等药材中,镉、汞、砷超标率高。近年的典型案例是冬虫夏草中砷含量超标,一次国家组织的对冬虫夏草、冬虫夏草粉及纯粉片产品的监测检验结果发现,砷含量为4.4~9.9 毫克/千克,远远超过保健食品国标中的砷限量值1.0毫克/千克。

此外是某些药材的有害污染物含量高,除与药材本身的生物富集特性有关外,还与环境条件和种植过程的化学物品使用有关,如农药残留高,特别是有机磷和有机氯等毒性大的农药残留,明显与种植过程中农药使用不规范有关。

问题二:中药材加工过程中,以次充好、掺杂使假、违法添加等。

中药材加工环节可分为产地初加工和炮制两个步骤。初加工是指通过熏蒸和烘干来延长中药材的贮藏时间,同时保留药用部位,以便于运输。掺假现象主要集中在来源少、资源稀的中药材品种,如用青蛙输卵管冒充蛤蟆油,用薯蓣科其他品种(如参薯、山薯)冒充山药,用湖北贝母冒充浙贝母,用沙苁蓉冒充肉苁蓉,用益智仁冒充砂仁,等等。此外,还有把不同来源的药材混用的现象,如将香加皮与五加皮混用。

目前较为严重的违法添加问题是非法染色。为了掩盖药材的掺假、劣质、霉变或提取后发生的性状变化等,不法生产经营者采用化工染料将药材染色。目前,涉及染色的药材品种主要有红花、丹参、五味子、朱砂、血竭、石斛、黄芩、熟地黄、制何首乌等。

炮制是中药材产业链条中利润率最高的环节,对中药质量安全的影响更为直接。历年监测检查中发现,炮制环节有不少违规违法行为。如紫河车、蛤蚧、海马、冬虫夏草、红参等贵重药材,存在违规添加重晶石粉、滑石粉、阳起石、明矾等情况,以增加药材及饮片重量,导致药材中镁、铝、钡等元素含量异常高;为了延长药材保质期、增白等,有的厂商用硫黄熏蒸过度,导致山药、玉竹、川贝母、百合、党参、当归、白芍、白术、天麻、麦冬等二氧化硫残留量超标;有的把用过的药材、药渣再加工回用;还有就是药材发霉、黄曲霉毒素超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