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
有的癌症患者在患病初期就出现疲乏、无力,即使什么都不做,还是会觉得很累,整天昏昏欲睡。他们常常唉声叹气,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持续低落,甚至有厌世等消极心理,对待治疗也不积极。相反,有些患者虽身患癌症,却积极乐观,工作、学习两不误,甚至参加马拉松等高强度运动。为何都是癌症患者,差别竟然如此之大?难道得了癌症,就理所应当变成一副病怏怏的模样?
殊不知,这个被我们大多数人以为是理所当然的现象,背后却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这一类在以往的临床工作中经常被忽视、看似“理所应当的疲倦”,现在有了个疾病名——癌因性疲乏。
癌因性疲乏的概念,最早在1979年被美国护理学学者Haylock等报道过。1986年。Piper从护理学的角度对概念进行了描述定义。但一直以来,临床医生和患者并不关注这个“不痛也不痒”的症状。
实际上,长期持续的疲惫感,不仅会降低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影响患者的抗癌治疗,甚至持续的主观乏力感可能会把患者推向深渊,加重病情,增加并发症和死亡的风险;同时也会给患者的家属带来不同程度的困扰。
近20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癌症患者生存期延长,患者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癌因性疲乏这个疾病概念,慢慢地逐渐被接受和认可。特别是国外的患者,自主意识较强,患癌后并不十分依赖他人的帮助,更注重自己独自生活的能力,但凡出现影响其生活质量的症状,他们会积极寻求原因和解决办法。
2000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发布了第1版癌因性疲乏的临床实践指南,并定期更新。最新的2018版指南将癌因性疲乏定义为:一种痛苦的、持续的、主观的,有关躯体、情感或认知方面的疲乏感或疲惫感,与近期的活动量不符,与癌症或其治疗有关,并且妨碍日常功能。
我国癌症患者发生癌因性疲乏的概率很高,大概占到70%~80%,是癌症治疗后所有不良反应中占比最大的。但绝大多数中国人患癌后更依赖家人照顾,理所应当的认为患病后是需要家人无时无刻照顾的,对自身是否能独立生活的要求并不迫切。所以在我国,癌因性疲乏尽管高发,却一直以来得不到重视,绝大多数医院没有关于癌因性疲乏的筛查和管理,更别谈规范化治疗和随访。
对于癌症患者来说,疲乏是一类很严重的问题,并且可能持续很长时间。如何识别癌因性疲乏?
首先,癌因性疲乏不同于普通的疲乏,其最重要的特征是:患者主观感受的疲乏跟他的日常活动量并不相符。也就是说,即便患者白天没有活动,晚上睡得很香,但偏偏主观依然有无力感。因这种疲乏是由癌症及其相关治疗引起的,故称为“癌因性疲乏”,此为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
癌因性疲乏与健康人的疲劳相比,发生快,程度重,持续时间长,不能通过休息来缓解。临床上可出现无精力、虚弱、懒散、冷漠、思想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沮丧等多种表现形式;同时还伴随如疼痛、焦虑、抑郁、恶心、胸闷、睡眠差等相关症状。
由于疲乏是一种主观感觉,癌因性疲乏需要用专门的量表评估患者的疲乏程度。
大量研究显示,癌因性疲乏贯穿于癌症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的整个过程;它不光有癌症本身导致的疲乏,各种抗癌治疗所导致的疲乏占比更大。总的来说,是癌症的治疗、贫血、药物刺激、恶液质、代谢障碍、心理不适、睡眠障碍、疼痛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目前,科学家对其机制研究还不完善,还不能给出明确的答案。大部分的研究更注重于将疲乏的严重程度与容易评估的身体因素联系起来,包括患癌后对生活的恐惧感,以及治疗的副反应。如化疗、放疗的毒副反应较大,可有白细胞下降、免疫力低下,会使得患者疲乏无力;部分抗癌药物,比如一些靶向药物、生物免疫治疗药物也会引起明显的乏力感。
以往,癌因性疲乏由于被简单地归因于癌症本身造成的,或是治疗中不可避免的伴随症状,未予重视。近年来,随着治疗观念的转变和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关注,对癌因性疲乏有了新的认识。但由于发病机理尚不明确,西医临床治疗起来往往比较棘手。
在乏力相关症状中,疼痛症状最为常见,发生率为84.92%;其次是焦虑,发生率为82.87%。积极有效地控制疼痛,改善焦虑症状,有助于减轻乏力感。
目前,在排除引起疲乏的其他原因后,可以考虑使用中枢兴奋剂及抗抑郁药物,如哌醋甲酯或莫达非尼;同时治疗疼痛,改善睡眠障碍、营养缺乏和并发症。对于终末期患者,可考虑使用皮质类固醇(强的松或地塞米松)。
但所用的这类药物短期缓解效果好,长期使用不良反应很多,而且现有的治疗方案并没有循证医学研究成果支持,用多少剂量、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干预还没有确定,和患者的基础性疾病怎么样去做好平衡,等等,尚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
在中国,不管是医生还是患者,治疗多因素导致的症状,或者被称之为“疑难杂症”的疾病,都愿意选择中医治疗。在治疗癌因性疲乏中,中医药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显著功效。
目前,中医尚无与之相对应的病名,根据癌因性疲乏的临床表现,可归属“虚劳”范畴。中医认为疲乏多以虚证为主,是由于五脏虚损、气血不足所致,治疗中以补气养血为主。最早对“虚劳”进行描述的是“医圣”张仲景。近代,诸多中医大家在承袭古人认知的基础上,又对其病机进行深入的探讨,认为其基本病机是正虚为本,脏器受损严重,加之放化疗、手术等损伤,进一步耗伤气血阴阳,与脾肾关系尤为密切。治疗必须遵循“治病求本”“虚则补之”的原则,脾肾双调是治疗癌症相关性疲乏的根本。
实践表明,中医药在癌因性疲乏的治疗中有绝对的优势,在改善患者症状方面有确切疗效。通过辨证论治,常可使一些无明确原因的疲乏得到改善。服中药后尽管疲乏改善的起效时间不同,但多数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同时睡眠、食欲、体力、情绪等症状也得到相应缓解,让患者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状态。
近期,《中国癌症心理临床实践指南(2020)》发布,其中针对癌因性疲乏的症状管理也将部分临床使用广泛且有证据支持的中药纳入。相信随着更多临床研究的开展,祖国医学必将在癌症症状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之,对癌因性疲乏的忽视,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此,我们呼吁大家关注癌因性疲乏。一经发现,要重视它,要规范化治疗,辅以正确的心理疏导。同时,重视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加强有意义的医患互动,相信有助于战胜癌因性疲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