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祝海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监测指标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型的血糖监测技术和监测指标被应用于临床。其中有一个指标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成为了新推荐,这个指标就是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简称TIR)。它弥补了血糖自我监测与糖化血红蛋白测定中反映血糖控制情况的不足,将成为血糖控制的一个重要监测指标。
糖友想要知道自己血糖控制得是否稳定、达标,通常是做血糖监测和定期复查糖化血红蛋白。但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自我血糖监测测定的是某个时点的血糖水平,而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某一段时间内血糖的平均水平,这2个测定值都存在一定的不足,那就是都不能够准确反映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血糖控制的平稳程度。
糖化血红蛋白反映了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且与并发症风险密切相关,一直被认为是血糖控制评估的金标准,在糖尿病管理中具有重要价值。但是,它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缺乏急性高/低血糖相关信息,无法反映血糖波动等情况。此外,贫血、血红蛋白病、缺铁或妊娠还会影响糖化血红蛋白的测量。
目前,连续血糖监测已成为可能,通过动态的连续血糖监测,统计3天甚至更长时间内血糖处于正常达标范围内时间的占比,就是我们说的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这个值越高,说明血糖控制的平稳度越高,血糖控制得越好。
所以说,TIR指标是血糖自我监测的一种延伸测定,也是一种更先进更能准确反映血糖控制情况的测量指标。如果能够结合TIR指标与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来综合监测血糖控制情况,对患者血糖控制的达标与否、平稳与否,就一目了然了。
TIR的测定,通常可以通过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来测量统计,原理为:通过皮下植入葡萄糖感应器,监测皮下组织间液的葡萄糖浓度,间接测定血糖水平。它可以每隔5分钟就采样一次,一天采样288个,通常测试3天甚至更多天。
结合采集的血糖数据,准确汇总统计出24小时内血糖在目标范围内(通常为3.9~10.0毫摩/升,孕妇为3.9~7.8毫摩/升)的时间(一般用“分”表示)或其所占的百分比。TIR越长或比例越大,血糖控制的平稳度就越高,在监测时间范围内的血糖控制就越稳定;TIR越短,患者出现血糖波动以及低血糖的风险就越高。
通过动态血糖监测,除了能够得出TIR的数值,还能够发现隐匿性的高血糖和低血糖,掌握自身的血糖波动规律,有助于医生为患者制定更适合的血糖控制方案。
我国首个TIR与糖尿病并发症的研究,纳入了3262例糖尿病患者,结果证实,TIR越长,糖尿病患者出现视网膜病变的严重程度就越低。
来自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TIR越短,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越高。
另一项纳入9028例糖尿病或非糖尿病危重患者的回顾性研究也发现,TIR越短,糖尿病危重症患者的死亡风险就越大。
这些研究表明,不论从慢性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还是危重症死亡风险来看,TIR越短,风险也就越高。控制好TIR指标,就能减少血糖的剧烈波动,使血糖稳定,这对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风险的降低是有很大意义的。
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一样,糖友TIR的控制目标也是分级管理的。在2019年发布的《TIR国际共识推荐》中,对不同人群给出了具体的推荐。
对于一般的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要求控制血糖在3.9~10.0毫摩/升的时间范围应该不低于70%,血糖低于3.9毫摩/升的时间不应超过4%,低于3.0毫摩/升的时间不超过1%,10.0~13.9毫摩/升的时间应不超过25%,高于13.9毫摩/升的时间范围应不超过5%。
对于体弱的和高龄老年的糖尿病患者,可以适度放宽控制要求,控制血糖在3.9~10.0毫摩/升的时间范围不低于50%即可,要求超过13.9毫摩/升的时间范围不超过10%,而低血糖的发生概率要求更严格,尽量不要超过1%。
综上所述,TIR指标监测能让医生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情况有了充分、精确的掌控,血糖管理趋于更高质量、更精细化。通过TIR监测,可预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大血管病变和死亡风险,对于预防合并症的管理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