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中医认为,数九寒天是人体内阳气最弱的时候,寒邪最易乘虚袭人,引发疾病。此时,人们就需更加注意养生,以保持身体健康。
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数九寒天里,要多进行适应性锻炼。洗脸时,可以先用温水,改善面部血液循环;后用凉水,增强耐寒能力。室内外温差较大,出门前要搓手、跺脚、按摩头部,让身体有个预热动作。如果身上有汗,更应擦干后再外出。
《黄帝内经》有“冬三月,早卧晚起,以待日光”之句。这是从避寒的角度,说冬天不仅是要早睡晚起,户外运动的时间也要相应推迟,最好安排在上午10点到下午4点之间。此时能有充足的阳光,以驱散寒气。
冬季身体比较僵硬,准备动作很重要,先要活动足踝、膝关节、腰椎、颈椎,再开始锻炼。锻炼也不宜过于剧烈,应避开雨雪、雾霾等不良天气。
中医还强调,冬季应“去寒就温,无泄皮肤,逆之则伤肾”,这是说冬天注意保暖很重要。
穿过紧的衣服,身体热量更易于向外散发,反而不利于保暖,所以冬季宜穿松软合体的衣服,尤其要注意双足、双手和头颈部的保暖。穿衣既不能过薄,让面色苍白、手脚冰凉;也不能过厚,使面色通红、手心出汗。厚薄合适的标准应是面色红润、手脚温暖。
“头为诸阳之会”,老年人、体弱的人或慢性疾病患者,出门前最好戴一顶帽子。此外,中医也强调“背宜常暖”,怕冷的人可以加一个背心。在寒冷的天气,如果只是身上的衣服穿得很暖和而不戴帽子,体热很快就会从头部散去。这种热量散失所占的比重是相当大的。冬天在室外戴一顶帽子,即便是一顶单薄的帽子,其防寒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
《黄帝内经》记载:“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日万物敛藏,养生就该顺应自然界收藏之势,收藏阴精,使精气内聚,以润五脏。中医认为,人体内的血液,得温则易于流动,得寒就容易停滞。所谓“血遇寒则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冬天保暖工作一定要做好,尤其是老年人。
脚是全身最怕冷的部位,“脚冷则全身冷”。肾和脾胃的经脉都起源于脚,但双脚距离心脏最远,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血液供应往往不足。自身热能不够,就要求助“外援”,最好的办法是每天用热水泡脚,促进周身血液循环,使全身都暖和起来。每次泡脚20分钟,水温40℃左右最佳;同时可按摩脚掌的涌泉穴,调理脏腑、舒通经络。鞋袜最好保暖透气、吸湿性好。
腰部第二怕冷,它是肾之腑,肾喜温恶寒,一旦它觉得冷就会立刻“闹情绪”,男性会腰膝酸软,阳痿早泄,女性则容易月经紊乱、痛经等。因此,无论男女,天冷时一定要穿中长外衣,不要让腰部裸露。平时可用双手搓腰:两手对搓发热后,紧按腰眼处(位于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凹陷处),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做50~100遍,能温煦肾阳、畅达气血。
冬季可根据身体特点适度温补。一般来讲,平时怕冷阳虚的人宜吃温热性的食物,如羊肉、大葱、肉桂、生姜、韭菜等;阳盛爱上火的人也不宜过食生冷,宜吃性平偏温的食物,如牛肉、小米、米酒等,可以增加水果摄入,以清内热;气虚的人平时气短乏力、动则气喘,宜食用板栗、大枣、核桃等益气的食物;平时阴虚内热、五心烦热、盗汗、口干不喜饮、夜梦多的人,可适当多吃些鸭肉、带鱼、紫菜、海带等,但应搭配生姜、紫苏等调料减其寒凉。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