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曹述森 隋立秋 济南农村商业银行
会计是古老的。文艺复兴为现代会计的产生夯实了思想基础。即使以帕乔利复式记账的出现为原始节点,来计算西方会计的发展历程,那么会计也经历数百年了。
进入21世纪后,新兴科技相继涌现,旧的经济形式不断解构,新的经济生态持续组合优化。与这些新兴事物相比,会计的历史感十分厚重。然而,悠久的发展历史并没有赋予会计足够的优势,以应对技术变革带来的巨大冲击,而是在面对日渐深化的市场时,会计显得手足失措、摇摆不定。财务信息在信息经济、数字经济等新经济模式的冲击中显得无所适从。因此,梳理财务信息的价值哲学渊薮,厘清信息价值的判断误区,是非常迫切的。
本文着重从价值哲学的角度入手,分析导致财务信息价值降低的哲学、经济等因素,本文认为会计主体的资产汇总价值与投资者价值判断语境中的资产整体价值之间的鸿沟,是财务信息的价值降低的症结。
1.先验价值
价值最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许多研究者对于价值本质的认知有些模糊,混淆了价值的内涵和外延。价值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人们对于价值的理解,不仅受到自身知识结构和生活阅历的束缚,还受到其他观点的影响。价值的混乱,根源于价值观念不清晰,是哲学流派冲突的结果。
价值是哲学范畴的概念。哲学致力于寻找生命的意义,意义即价值。康德认为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其实,心中的道德与灿烂的星空即是“我”和“非我”。我与非我只是研究的基本对象,而研究的目的是突破“我”的局限。从价值角度来看,“我”与“非我”彼此存在的前提与条件是价值。价值存在是先验的还是后验的,是区分一元论,还是二元论的关键。在康德看来,物质与意识之间的价值联系是先验的,属于纯粹理性,可以通过意识去主动认知,而不能消除。休谟也认为物质与意识是二元化的,价值存在是先验理性的。
2.后验价值
先验价值的不可消除性,表明先验价值是一种客观存在,具备类似于能量的特点。与先验价值不同,后验价值具有世俗性。后验价值务求经世致用,而追求世俗化。从实用角度来看,“我”与“非我”的价值联系即是有用,这种有用是世俗的、生活化的和利益相关的。需求的变化必将导致后验价值的变化,即使这种变化不是价值本身发生了变化,而仅仅是后验价值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变化,或者量度价值的机制或方法发生了变化。
价值的需求与量度是价值交换的基础。可以进行价值交换是世俗化的后验价值的特性,也是后验价值与先验价值的根本区别。进入经济社会后,后验价值获得了更多的关注。这些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供需的相互竞争与价值量度的彼此认同。在供需双方的多次博弈过程中,后验价值以市场价格的形式来彰显。交易价格成为了价值的表象,后验价值与先验价值隐藏于市场价格之后。随着交易价格的大行其道,市场交易主体忘记了交易价格只是价值的表象这一事实,混同了价值载体、价值认知与价值量度。由此而来,先验价值、后验价值与价格界限进一步模糊,哲学的价值理念开始让位于世俗化的经济价值。
1.经济价值源自稀缺
资源稀缺是产生经济价值的充分条件。在应对资源稀缺时,天道与人道存在根本性差异。老子认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道秉持权柄,取法自然。天道贵在不胡乱干预自然规律,所以在天道盛行之时,万物霜天竞自由。天道对任何成员都没有偏颇的爱恋与讨厌,泯没了彼此分别,也就消除了“我”与“非我”的鸿沟。当天道遵循先天之道运行的时候,就从根本上消除了“我”与“非我”的后验价值联系,也就不存在由稀缺而导致的经济价值了。经济价值是后验的。如何应对资源稀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产生了“非我”对于“我”的经济价值。“经济”一词也从豪情满怀的经世济民,转变为熙熙攘攘的追利逐益。越是稀缺的,经济价值越高,物品如此,信息也如此。
2.占有与控制
当交易行为有契约或法律为依据,交易双方就可以平等地讨论交易价格,当资源以市场价格在供需双方流转时,资源经济价值开始成为交易各方考虑的重点因素。
经济价值脱离了价值的哲学层次,进入了可以公开交易的园囿。这些可以公开交易的园囿的法律条文渐渐完善,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资本市场,这些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为交易提供了便利条件。资源的权属价值隐匿在可以讨价还价的表象之下,权属就成为了可交易的资产。经济价值、交易行为和资产价格,彼此交织在投机、投资等两大类资本市场活动中,相互影响,勾勒了资本市场的主要轮廓。具备纯粹理性的“物自身”是不可以分割的,而依靠市场制度,后验价值既可以交易,也可以分配。市场经济不断解构、冲击着价值哲学,价值的哲学属性逐步隐去,价值的经济属性深入人心。人们不再执着于“物自身”的哲学价值,而是通过占有或控制资产,获得世俗化的价值——利益。利益既包括价值本身,也包括价值增值,而后者是关键所在。
从信息学角度看,市场即是信息。财务信息只是信息长河中的一条支流,与其他信息相比较,财务信息不具备多少优势。经济的发展,推动财务报告的逻辑起点从会计假设,转向会计目标。会计目标一般分为两类:核算经管责任和提供决策信息,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财务信息的目标逻辑也发生了转变。
1.受托责任策略
受托责任策略,作为代理人的企业经营者,依据契约,通过财务报告,向企业的所有者如实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受托责任策略下,财务信息的价值在于如实反映受托责任。“如实反映”是衡量财务信息质量的主要标准。在如实反映的质量要求下,历史成本法就成为了资产确认的必然选择。历史成本法虽然有助于评判受托责任,可是在评价经营业绩却有缺陷。此外,信息使用者的价值判断,不仅需要过去的信息,更需要能提供与未来经营相关的信息,即价值判断不仅立足过去,更关乎将来。财务信息的受托责任策略,不能或者不允许对未来的或是潜在的委托代理关系进行反映。
2.决策有用策略
财务信息的策略受信息供求双方的影响,决策有用策略关注的是财务信息的需求端。市场经济越发达,财务信息的需求方就越重要。财务信息需满足资本市场上潜在投资者的价值判断需求,财务人员选择决策有用为目标,依据公允价值确认资产。决策有用策略具有很强的目标导向,其信息受众是资本市场的主体。许多研究者认为,财务信息含量是与价值判断的主体行为密切相关的,简单说,如果投资者做出反应,那么财务信息就是高质量的。目标导向是一把双刃剑——在增强决策相关性的同时,对提高信息质量也有弊病。
3.折中策略
两种策略均不能完全解决价值的二重性,折中策略就成为了财务准则制定者妥协的选择。资产负债表中不同资产运用不同策略,选择不同计价方法,资产负债表成了不同计量基础的大杂烩,企业价值成了各种价值的汇总值。例如固定资产以历史成本来确认,而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来计量,资产负债表成为了两种策略表演的舞台。同时在财务报表之外,再增加诸如管理层分析、董事会报告、重大事项和其他说明等非结构性信息,意在提高决策相关性。折中策略力图打通过去与未来两种不同经济价值间的关节,这既是可贵的探索,更是无奈的选择。这也导致财务概念框架不断修改,杂糅两种策略,在左右兼顾的同时,并没有提高价值相关性。许多研究表明,财务信息与企业价值仅存在微弱的相关性。
信息不对称时,信息相关性取决于信息供求双方的博弈。在竞争充分的信息市场上,财务信息无论是采取何种策略,均不能有效提高其决策相关性。问题的症结,源自信息供求双方的行为特点。财务信息具有固定的秩序,信息使用者倾向于及时、便捷和高效地获取信息,信息使用者具有利得偏好,投资者的价值判断偏好改变了财务报告的信息价值。会计主体的资产汇总价值与投资者价值判断语境中的资产价值之间的鸿沟,随着价值判断偏好的惯性和其他信息的随机冲击而扩大。这就是财务信息相关性降低的症结。
会计人员遵循会计准则,通过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的财务信息,参与信息市场的竞争。财务报告只是一个信息载体,其价值在于引起投资者的阅读兴趣,解构重组信息,进行价值判断,合理估计企业价值。能够引起信息使用者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投资者有一种喜新厌旧的倾向:喜欢听新闻,讨厌提旧事。区块链、自媒体、数字通信等技术为“新”信息的及时传播提供了技术保障,算法革新、人工智能赋予了信息生产者按需生产信息的新能力。在这些方面,财务信息没有优势。财务报告因为规则限制,阅读的友好性差,甚至晦涩难懂。决策有用策略下的财务信息,虽然已经迈出了取悦资本市场的步伐,但远远落后于信息洪流一日千里的节奏。
当财务信息可以依据需求而量身定制时,信息的相关性将得到了保障;当财务信息可以随时更新来应对不时之需时,信息的及时性将得到贯彻;当财务信息可以诠释资产分类价值之和与资产整体价值时,信息的可靠性将得到落实。若三者同时满足,财务信息的价值将独树一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