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与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时间:2024-07-28

韩 镇

(商丘学院应用科技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在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要求下,深入分析技术变革和产业革命对艺术学科及环境设计专业建设面临的挑战,围绕“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从跨专业建设和政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宏观及微观的实践出发,对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是人才培养职业化、服务于社会需求的一种创新教育模式,是教学研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看,要求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对学生进行“理论+实践”项目化训练,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1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集实践性、应用性和市场性为一体的综合性设计门类。本专业人才培养建设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设计能力、软件操作技能,同时还要学生熟知装饰材料品类和施工工艺。目前,部分院校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形式偏重以专业理论知识的讲解为主,过于注重方案设计图纸的“美观”、“好看”,忽视设计方案的合理性、落地性等问题,导致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欠缺、工程制图不标准,这种以理论传授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课程设计缺乏应用性、灵活性、实践性,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及设计行业发展需求不相符合。做好应用型、创新人才教学模式改革,使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已成为专业人才培养建设的关键。

2 “应用型”环境设计专业人才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新文科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设,要深入分析应对技术和产业发展对艺术设计带来挑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构建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政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理论+实践”教学模式,以学科理论传授为根基,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脉络,以专业技能培养为核心,利用校企合作平台、产业研究项目为驱动教学,使学生在课堂理论学习过程中参与生产实践,以“理论+实践”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性、应用性和统筹性,将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动手能力相结合,提升学生的设计思维和专业技能,使人才的培养面向职业化、服务于社会需求,培养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3 新文科构建:多学科融合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

优化环境设计课程与教材,开展新文科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的研究,探索基于现有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研究的新方向、新领域,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设,将环境设计专业与计算机技术、物联网、云计算、工业设计等其他学科的跨界整合,构建多学科交叉的设计人才培养组织模式,推动环境设计专业结构和政产学研育人机制的整合。如环境艺术设计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相结合,利用虚拟互动技术,使电脑模拟产生一个动态的三维空间,打造室内外空间互动场景,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人如同身临其境一般。

4 创设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下的环境设计项目化“工作台”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是结合国家战略、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推动育人与创新资源共享互动,建立健全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有关部门协同培养设计行业人才的新机制。环境设计项目化“工作台”以学生为核心,以设计案例为纽带,以设计素养和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1],通过学校与科研院所和企业行业三方共建“学校+科研院所+企业+项目+工作室+工地”的协同育人教学平台模式,夯实环境设计专业学科基础,推进艺术与科技、教育教学和政产学研、环境设计专业与建筑装饰、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打破学科专业培养方案单一的、固化的“传统模式”,探索实践课程制、第二导师制、学分制三者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学生提供产学研结合的项目化实践平台,全方位培养学生创造性设计能力[2]。

4.1 项目化“工作台”教学

高校通过项目化“工作台”对接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调整课程专业内容,建立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设计人才培养机制。同时学校要构建专业导师+企业导师的双师型教学队伍,延长校企、科研院所协同育人教学的深度,建立实践性项目化教学基地,保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化的教学。

5 “政产学研”应用型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探索

5.1 优化环境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技术变革和产业革命的发展在艺术设计行业变革,就是推动艺术学课程与教材体系的整合优化,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课程建设研究。就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改革而言,要分析设计行业市场需求,特别关注文化科技融合、文化创业等产业新需求新变化,预测相关产业人才需求,优化艺术门类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体系。

5.2 优化环境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考核方式

以多学科融合、政产教协同为切入点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实践环节时间、优化实践课程内容、加大实践课程考核比例。

5.3 改革教学内容

“政产学研”的育人模式,从专业建设、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多角度出发——将“教育、研究和育人”相结合,力求融入前沿的科技成果,着眼于实际项目的设计、施工和问题的解决。环境设计专业要开设综合性、实践性、应用型、服务型、多模块的设计课程教学体系,多方位、全面地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建立适合学生学习规律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新课程体系。如增设项目实践课、创意设计课和行业素质能力课,把行业新思维、应用型高校育人机制新模式、专业新内容带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5.4 调整专业课程学时

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部分。理论课程是专业教育的“血肉”,专业核心课程是专业教育的“骨骼”,只有“血肉”深厚,“骨骼”才能良好发育,学生的专业才能学得好,所以要调整专业课程学时分配[3]。理论课程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是开展实践学习的前提;实践教学是重点,对巩固学生专业知识,培养学生设计思维和设计能力具有促进作用。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的设置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同时区别于学术型高校培养方案,结合应用型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加大专业核心课、实践课的占比,核心课程和实践课应占总课时45%~75%。

5.4.1 构建多元化的教学——专业课+选修课

课程的多元化基于教学对象的内在特质和市场人才的客观需求,人才培养是一个逐渐递进的发展过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要构建以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课程体系[4]。学校要为学生增设专业相关选修课,如开设环境设计相关的平面设计、产品设计、设计心理学、家装风水、企业管理等选修课,进一步拓展学生知识面,构建多元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教育体系。

5.5 翻转课堂教学

翻转课堂教学形式,新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设计课堂互动环节,使课堂富于趣味性。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成多个4~5人学习小组,结合课程内容和设计案例,让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学习、讨论问题、交流想法,给学生营造思考、表达意见的空间。

6 结论

跨学科建设和政产学研多方协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突破口,是新文科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探索。政产学研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学校与企业需求、产业研究实践相结合,开启学校专业建设与行业协作、共享的“多赢”模式,拓展专业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形成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高校和地方发展的良性互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