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缘饰的前世今生

时间:2024-07-28

韩佳妍

(北京服装学院,北京 朝阳 100029)

中国作为世界历史上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拥有“衣冠之国”的美誉。我国服饰历史文化不仅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同时也反应着不同历史时期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形态。为避免“本土化”语言在国际时尚行业失语,本文将浅谈缘饰在中国传统服装中的应用,分析缘饰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展望缘饰未来的发展方向。

1 缘饰·前世

1.1 缘饰概念

缘饰,顾名思义是指衣服边缘(领、袖、门襟、衣摆、裙摆、开衩等)部位的装饰,常采用厚实华丽的织锦和其他编织的带子作为材料,搭配镶、滚、嵌、绣、印、染、织等工艺,使单一平面结构的传统服饰增添了艺术气息[1]。

1.2 缘饰起因

1.2.1 实用功能性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是必须能够生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衣、食、住、行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通过对服饰产生的缘由及古代服饰相关文献的分析研究可知在物资相对匮乏的时代,服装的出现首先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生存,即实用功能,是物质生产的产物[2]。古时服装用料轻薄,且无骨架不耐穿,尤其是领口、袖口、襟裾等长期活动部位易磨损,为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缘饰开始出现在服饰这一舞台上,除了增强服装的耐磨性,还能让轻薄的服装变得更加挺括,使其拥有强韧的服装骨架。从传统的一片式宽博廓形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宽衣蔽体的理念,但传统服饰面料幅宽较窄,因此服装剪裁、排料时会受到局限,所以在服装的袖、门襟、衣摆处采用拼接和贴片手法保持服装的整体性,增加了左右门襟的搭合量,确保交领闭合的严密性,以防走光而失礼不敬。缘饰可拆卸用于不同的服装上反复使用,节省成本的同时,处理了衣身的毛边问题,掩盖服装表面明显的线迹,达到真正的“天衣无缝”,可谓是一举多得。

1.2.2 美化装饰性

“装饰”是随着人类从野蛮期的低级阶段到高级属性进化而来的精神生产及意识形态的产物。随着服饰的发展变迁,人们逐渐创造了缘饰的装饰图案,“衣作绣,锦为缘”巧妙地将功能性与审美装饰性合二为一[3]。文人墨客用缘饰来传递内心情感及美学思想,例如宋时期,人们为表达牧歌化的“隐逸”情绪,将世间美好寄托于山水之中,所以兽鸟、小型花卉纹样众多,反映着人们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皇家贵族用纹样来规范等级且传递风操品行,如明代皇帝领边绣黻纹作缘饰,取其执政的明辨,一、二品命妇霞帔绣云霞翟纹,八、九品命妇霞帔绣缠枝花纹,以此来区分等级。平民百姓用其传递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例如象征永恒不变的万字纹和代表健康长寿的龟背纹,及谐音寓意吉祥的蝙蝠意味“福”,瓶子意味“平安”等。人类赋予“装饰品”灵魂,“装饰品”成为人类内心情感表达的媒介,“美”通过缘饰变得有阶层,有内涵。

1.3 缘饰的发展历程

想要创新与传承,就需要了解缘饰背后的故事,而不是把所谓的缘饰当成一种装饰性“符号”生搬硬套地运用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缘饰作为“民族精神”载体之一,承载着复杂的社会属性,缘饰纹样的种类随着历史朝代的变迁而不断更迭,审美趣味及对美的理想也随着社会的主流思想交替变化[4]。本文将从缘饰的萌芽时期、发展时期、鼎盛时期展开论述缘饰的发展历程,了解缘饰前世是如何从天然的功能属性转变成华丽的匠心精神。

1.3.1 缘饰萌芽初期——先秦时期

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款式多为交领右衽,腰部系带。西周时期又出现一种服装,将上衣下裳合并为一体,称为深衣,多为交领右衽,小口大袖,按照款式划分可分为直裾和曲裾,曲裾深衣多层缠绕紧裹于身,如果没有挺括的缘饰加持,将贴体缠身行走不便,这便是缘饰起初的作用之一。缘饰虽因功能需求而来,但随装饰需求而盛行,起初没有缘饰的服装,只能作为内衣,后来领口、袖口、门襟等处装饰了缘饰,才逐渐被认可作为外衣穿着。根据出土玉人服饰复原的窄袖织纹衣可以看出,商周时期的缘饰较为简单并富有抽象意味,多以几何纹样(回龟纹、菱形纹、云雷纹等)二方连续为主,主要表现在服装的领口、袖口、前襟、下摆等处,随着朝代的变迁,缘饰慢慢带有阶级属性色彩,是穿着者社会地位的象征,缘饰除了抽象的几何纹样外,还增添动物纹样(龙、凤等)及代表帝王及官员等级的十二章纹,穿着者服装上具有高于其身份的缘饰,则是一种僭越行为,所以服饰的缘边图案及色彩要与人的身份和综合修养相配,这也符合儒家倡导的“礼制”思想。统治者逐渐视刺绣为尊贵,用传统锁绣法绣出的图案较为结实匀称,骨架多取己字形,弓字形,恰好与十二章纹服制中“两己相背”“两弓相背”的黻纹相对应,以此形态来隐喻帝王贵族的风操品行。缘饰在先秦时期不断进化更迭,从简单变得复杂,从抽象变得规范,逐渐步入到写实的发展阶段[5]。

1.3.2 缘饰发展时期——宋代

宋代称为缘饰的发展时期亦是缘饰的灵动与写实时期。灵动是源于宋人内心深处的觉醒,文人将情感寄情于物的理念,造就了宋代写实主义艺术的繁荣。宋代由于吸取了唐末的教训,实行“修文偃武”的政策,加上科举制度的成熟,使平民百姓便有了较大的出仕机会,从而造成由下至上的阶级流动,形成了文人治国的格局。由考试出身的士大夫们,厌倦了荣华富贵的奢靡和朝堂尔虞我诈的斗争,将自身“隐逸”于大自然山水诗画中。受山水及花鸟画的影响,宋代缘饰纹样图案与先秦时期相比,更具有写实严密的风格,植物花纹继承了唐代茶花、牡丹、缠枝花、折枝花纹、还将一年四季的各种花卉组合并创造“一年景”的图案,花纹装饰往往集中于袖、襟、领等边饰,组织形式主要有二方连续式、散点式。宋代虽注重缘饰纹样的写实创新,但仍继承着先秦以纹样区分等级的传统制度,款式上男子袍服传承了上衣下裳连署的深衣制。纹样上,帝王与百官冕服衣身依旧延续并革新了十二章纹,龙凤纹样即便是高官,也为所禁服。精美的织造工艺成为皇家御用织物之一,被后人高度称赞的织中之圣“缂丝”就盛行于此。不仅如此,宋代的几何图案也被广为流传,例如具备承上启下功能的几何图案方胜纹,由早先传统菱形纹演变发展而来,它是男女表达爱意的信物,象征着无穷无尽的美好与吉祥的寓意。宋人将“有形之美”和“人生无形之美”融合并统一,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基于宋代手工业、纺织技术的提升和人类精神世界的唤醒,富有匠心精神的缘饰将逐步迎来历史性的巅峰时代。

1.3.3 缘饰鼎盛时期——清朝

缘饰艺术在清代发展至顶峰原因有三,首要因素是因为古人从未中断中华文化的传承,例如中国帝制时代的服饰等级标记“十二章纹”,虽不同朝代有关十二章纹的定义和选择各不相同,但万变不离其宗,这凸显出中华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其次清王朝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服装上强调缘饰的装饰艺术性,弱化缘饰的功能性,形成了繁缛奢华的风尚。此外,手工制造业兴盛,工厂数量庞大,分工细致,使缘饰得以盛行。

“服必有图,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是清代服饰纹样最大特点之一,工艺上从三镶三滚、五镶五滚甚至发展到所谓“十八镶滚”,使得服饰装饰元素众多,多重宽阔的滚边几乎掩盖了衣服面料本色,给予人强烈视觉冲击的景象。清代缘饰在工艺上虽创新至新高度,但在服饰形制及纹样上亦重视传承古人的智慧。清代宫廷朝服,以明黄色为主,延续了代表性纹样“十二章纹”,上衣下裳以缘饰隔开的镶滚工艺设计是清帝朝袍的显著特征。作为几何纹样的万字纹(卍)常与蝙蝠、八吉、龙纹以二方连续的形式组合出现,象征着吉祥、坚固、永恒不变意义。吉祥纹样除万字纹的“卍”字

2 缘饰●今生

2.1 缘饰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

3 结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