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监测体系

时间:2024-07-28

王 东

(六安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安徽 六安 237002)

引言

伴随着各种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人们的生活出现了方方面面的改变,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力度也不断增强。中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监测体系也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切实强化体系应用效果,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监测体系发展现状

1.1 监测体系不健全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于2002年起正式实施,作为我国地表水常规监测标准,广泛应用于地表水质量评价工作中,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近些年来,人们开始不断加强环保工作的重视力度,如何调整和优化监测体系,则开始演变成为主要问题。事实上,《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一共包含109项控制项目,其中包括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项目80项、基本控制项目24项、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控制项目5项,整体又可以划分为3种类别[1]。现阶段,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监测体系本身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集中体现于109项控制项目,这些控制项目中有关标准分析方法与参数描述本身存在差别,还有一些控制项目甚至不能适应现实的水体质量评价工作。

一方面,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109项控制项目中,并非所有的项目描述参数都和标准方法保持一致,许多分析方法都存在差别。例如,对于重金属参数,在标准中往往直接用元素名称对其进行描述,在分析方法中,可以直接采用不同测定方法进行描述,参数描述方法的差异性,也就促使监测部门的各项工作开始出现问题,影响实际检测效果。氰化物亦是如此,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对总氰化物等指标进行过初步描述,但是由于指标宣传力度不足,促使指标的具体执行难以达成理想效果,还是有很多人并不清楚具体含义,影响标准执行。

另一方面,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109项控制项目中并非所有控制项目均能够适应水体质量评价内容,控制项目类别多样、内容繁杂,怎样执行、如何执行,还缺乏针对性和专门性,促使各项工作很容易出现问题。例如Pb2+、Hg2+的指标监测,与水质标准水体相比,含量水平较低,根本无需反复进行多次水体标准监测。通常而言,一个完整的水泵,组成类别多样,需要水生生物、水体、沉积物的共同作用,水质如何变化与水泵中各种水生生物的分布状况、转化情况直接相关,而当前阶段,我国水生生物监测指标较为单一,主要集中于细菌学监测指标,往往很容易忽视对沉积物的监测,这也会直接影响到水体质量的全面监测,如果水体中含有各种有毒有害物质,也难以发挥理想的监测效果,很容易影响后续的水体质量评价。

1.2 分析方法存在的问题

我国地表水环境监测方法多样、内容复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河流、湖泊、水库等具体监测工作很容易出现问题,使水环境质量监测体系难以发挥理想作用。

首先,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分析方法发展较为缓慢,难以适应监测技术要求、设备更新要求。现阶段,人们对于环保工作的重视力度不断增强,促使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监测已经慢慢演变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部门已经监测多年,使用方法较为成熟,且取得了理想的监测效果。但是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下,方法适应性不强,促使监测体系中个别项目方法本身具有滞后性的特点,难以达成实际水质监测工作的要求,也难以应对技术发展的挑战。例如,当对地表水环境中的金属项目展开质量标准监测时,往往会运用螯合萃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采用此方法虽然能够发挥理想的监测效果,但是和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设备仪器相比,即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还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如下图所示)。其次,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分析方法多样,实际工作处理效率较低,很容易出现数据偏差。例如在地表水环境金属项目中,工作人员主要应用原子吸收光度法,从而对各个元素一一进行研究和分析,采用此方式,将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很容易造成资源浪费。想要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通过应用离子体质谱法(ICP- MS)完成分析工作,采用此方法,不再需要各个元素的逐一分析,便能够完成多个元素的同步处理和分析。此外,还可以通过应用顶空提取、凝胶渗透色谱、吹扫捕集等多种方式,从而实现前处理,这些处理方式本身的前处理精度较高[2]。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

1.3 可操作性不强

当前阶段,中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监测体系中各项技术的可操作性不强,也进一步影响了监测效果。通常来讲,地表水监测工作,需要进行布点、采集水体样本、运输样本、预处理样本等多个环节,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包含的全项指标本身难以切实发挥效能。例如,当对地表水环境进行监测布点时,监测对象很多时候直接集中于重点流域的重点湖库、一级支流,反倒忽视了广大农村地区的水源监测,对于二级支流、三级支流也缺乏关注,很容易影响水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的顺利展开,促使各项工作很容易受到阻碍。与此同时,地表水水质采集工作也存在诸多问题,使得采集要求、水样采集难以切实发挥自身功效。在我国水质标准监测体系中虽然已经明确要求水样采集的具体操作,但是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和配套技术规范中的操作要求却存在明显差别,使得具体操作很容易出现问题,即使技术人员均按照技术要求执行监测工作,也很容易促使数据之间出现很大差异,促使监测数据出现误区。甚至在水质监测时,缺乏相应的采样设备,更是进一步阻碍了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的展开。

1.4 质量控制标准的指标问题

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监测工作中,质量控制标准是保障整个监测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条件,也直接体现出数据信息是否准确可靠。现阶段,我国地表水监测质量控制主要按照《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第二版)执行具体工作,但是该文件本身的出版时间过长,与现实环境出现诸多差别,质量控制标准也过于宏观、泛化,对于具体的地表水项目监测缺乏解释,使质量控制很容易出现问题。

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监测体系改进策略

中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形成较晚,控制项目本身的适用性较差,在此情况下,为了促使标准能够顺利执行,水质项目能够切实发挥效果,需要不断优化控制项目类别,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监测方法体系,切实提高水环境监测水平。

一方面,结合既有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详细描述并解释具体的水质项目内容,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分析方法,对于那些本身难以达成环境质量监测标准的监测项目,则不需要将其列入到质量标准中,促使既有的标准控制项目更具针对性和规范性[3]。另一方面,优化指标分析方法,加强资金投入,引入各种先进仪器设备,提高环境监测的分析水平。

3 结论

综上所述,对中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监测体系展开分析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现阶段,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体系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今后应当不断加强体系研究,切实提高监测体系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从而规范化标准执行。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