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及对策建议

时间:2024-04-24

洪 薇 福建省三明市气象局

固定资产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性内容,也是制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的短板所在。新制度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进行了重大调整,而合理高效地利用与配置固定资产则成为了固定资产管理的核心工作。

一、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变化

(一)固定资产定义与核算范围的变化

新制度颁布前,固定资产被定义为“单位持有的……”,而新会计制度则将“持有”改为“控制”。这既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体系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更加突出了“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质量要求。从该变化来看,在核算与认定时旧制度侧重单位的占有和使用,新制度则强调“控制”。这种转变对固定资产核算管理有益,也强化了单位对固定资产的管控责任。新制度规定了固定资产种类,但值得注意,后续出台的第5号、第6号等准则单独规定了公共基础设施等特殊性质资产,各类特殊的资产适用各类相应准则,并单独进行管理,从固定资产中剥离出来。这样既丰富具体又统一高效,有助于固定资产核算管理。

(二)固定资产核算模式的变化

新制度对原来单一的核算体系做了调整,规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实行“双基础”的平行核算体系,即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财务会计核算,和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核算。按照“双基础”的平行记账原则,同一笔业务则需要进行两次会计分录处理,这种分离有度、互为依托的记账模式,突破了既有单一核算体系的局限性,从而更客观、真实地反映价值。要注意,仅依照财务会计体系核算,无法真实反映出固定资产预算支出的情况。而仅依照预算会计体系核算,则无法了解固定资产的实际状况。新制度下的核算,能够达到事业单位预算执行进度的考核标准,但由于固定资产效益的实现往往需要时间,因此依据权责发生制进行财务会计核算,则能够通过“固定资产”、“累计盈余”等科目来反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实际变动情况,从而弥补预算会计全额费用化带来的缺陷。这种全新的核算模式,也明确了编制固定资产决算的要求,通过反映固定资产的使用、损耗、报废等真实情况及变动,既能为决策层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同时能够实现管理资源的高效合理分配,强化各方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和控制义务。

(三)固定资产核算会计科目的变化

新制度确立了“双基础”的核算体系,事业单位双核算体系中的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既要互相依托又要适度分离。在这种全新的核算体系及平行记账的要求下,固定资产核算在新旧制度下也存在差异,在维修、扩建等后续支出或者报废、对外出售等资产处置时,固定资产核算也有不同。因此,与固定资产核算相关的会计科目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取消了一些会计科目,如“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增加了一些会计科目,例如“资产处置费用”;修改了一些会计科目,例如“应缴国库款”科目改为“应缴财政款”等。此外,在新制度下,在原先“固定资产”会计科目的基础上,添加了“政府储备物资”等一级科目,还增加了一些累计折旧类一级科目。这也就要求在新旧制度衔接过渡的同时,事业单位要严格按照新制度对固定资产进行分门别类,将原先的会计科目按照现有制度标准进行界定和分类核算。

(四)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变化

新制度采取“实提折旧”,拓展了折旧范围,统一了标准,并对不同的计量属性进行了明确。旧制度中,“不计提折旧”或“虚提折旧”是固定资产折旧的主要方式,旧会计制度缺少对折旧范围的明确叙述,在计提折旧具体操作中,通过权益类科目进行计提,一些单位根本不计提或不全面计提,不利于单位有效控制固定资产和准确掌握财务状况。例如,在固定资产被采购入单位时,已经列为当期全部支出,计提折旧仅仅是冲减基金,难以体现单位的运行成本。新制度出台后,固定资产折旧一般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旧,依照其受益年限和相应折旧方法,按月计提当期的成本、费用。首先,折旧计提期限与固定资产增减期限一致。此种折旧计提可以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单位的运行状况,还原资产真实账面价值,避免过高估值,对单位管理效率和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十分有益。其次,新制度规定,已经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无论能否继续利用,都不再计提;已经提足的,能利用则继续利用。此外,旧制度规定,事业单位可以结合先前准则和自身现实情况,自行认定会计准则,因此单位在进行折旧时往往受到很多不确定情况制约。而新制度则规定了固定资产折旧要考虑的诸多情况。新制度保证了固定资产折旧的科学性与严谨性,避免不同单位出现较大偏差。

二、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信息数据不完善不准确,信息质量低下

基础财务信息数据的真实性及完整性,对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准确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固定资产信息数据质量差,会严重阻碍事业单位各项财务核算工作的落实。导致固定资产有关信息数据模糊不清的因素有很多。首先,新制度的出台给固定资产摸底排查带来很大挑战。在新制度施行前,诸多事业单位并没有计提折旧或者全面计提,这就要求事业单位全面核查使用年限,并对符合相应折旧标准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新制度还增加了一些科目,而这些资产类科目之前是纳入固定资产统一核算,因此财务人员需要将旧类固定资产进行梳理,划入新设固定资产类会计科目。其次,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涉及范围广,种类复杂纷繁,基础账务数据与资产实际情况不符现象比较普遍。同时,由于固定资产管理权限交叉混乱,大量闲置及到期固定资产亟待处理,新旧制度更替时出现的历史遗留资产信息模糊,难以入账。第三,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时仍采用传统的人工盘点方式,这种人工方式费时耗力,且仅侧重数量盘点,并不对固定资产等详细信息进行统计。

(二)固定资产内部管理制度滞后,匹配及衔接不到位

在新旧会计制度更替的节点,固定资产内控管理制度问题也暴露出来。首先,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存在“多头管理”现象,固定资产核算一般由财务部门负责,后勤部门或资产兼管部门负责资产日常管理,这种管理协作方式会导致管理空白、权限交叉等问题。管理协作体系不健全,决策指令难以得到顺畅贯彻执行,造成人员推诿、管理内耗等现象突出。其次,事业单位信息化系统建设滞后。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系统建设取得一定成绩,提升了固定资产信息质量,节约了人力资源成本,规范了信息化管理流程。但信息系统建设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信息化系统建设力度不足,投入不够,固定资产管理诸多环节还未实现信息化处理,当前信息系统无法实现全方位信息共享,信息系统数据及风险评估体系不健全不完善,严重影响了财务信息质量。第三,固定资产登记、维护、保养等流程不规范现象突出,相应管理制度细节不清晰,存在较多管理死角,财务及管理人员缺少规范流程作为指引,管理人员的不合规行为问题普遍存在。第四,固定资产内控管理制度建设不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比较弱,从而导致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新旧制度无法有效的衔接起来。固定资产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或监督不到位,不利于提升资产的质量和使用效率。

(三)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素质不高,财务管理水平差

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专业能力不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差,会计专业素质有待提升。首先,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对新制度存在一定抵触心理,对固定资产管理新制度的实施不适应。财务人员需要一定时间了解和掌握固定资产管理的新制度内容。其次,对于长期适应收付实现制的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如何适应权责发生制这一转变很具有挑战性。因此财务管理人员需要迅速转变定式思维和传统工作方式,积极适应新的制度要求。不同的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核算管理的要求也不同,特别是在“双基础”会计核算体系下,固定资产核算管理、财务报表编制等工作难度也有所增加。第三,现阶段很多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并非专业院校出身,涉及固定资产管理的许多岗位是由非财务专业人员担任,这些人员专业基础不扎实,同时缺乏固定资产核算管理等相关财务知识的学习培训,对新会计制度缺乏准确理解和认知,因此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人员亟需通过学习、培训不断提升业务能力,促进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在新会计制度下取得新进展。

(四)固定资产利用程度偏低,利用效率低下

固定资产闲置现象在事业单位财务运行过程中十分突出,由于在编制财务年度预算时欠缺科学性与合理性,导致许多事业单位为了保证财务预算执行进度,采购一批非必需的固定资产来弥补差额,而购入固定资产后并不有效利用。事业单位中这些闲置的固定资产利用率普遍偏低,既浪费了事业单位财务预算与国家资源,同时挤占了事业单位空间。究其原因,首先,事业单位没有严格按照相关准则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这就导致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有效利用和成本支出等方面存在忽视。其次,在日常经营中,事业单位决策者的失误或者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往往也会导致所购固定资产无法有效利用,造成资源消耗和空间浪费。第三,事业单位财务人员没有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深入分析,对固定资产可利用程度缺乏清晰认识。同时事业单位缺乏专业的固定资产评估人员,不能在购入前及时对固定资产进行价值预估和升值潜力,固定资产购入有极大的风险性。

三、新制度下优化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固定资产信息数据管理,提升资产信息质量

事业单位要搞好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善于利用财务软件进行固定资产信息收集、录入与账务处理,提升固定资产信息数据利用率,加强信息数据管理过程监督,确保新制度下固定资产信息数据管理的规范性。事业单位还应注重提高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准确的信息数据是事业单位管理固定资产的科学决策依据。应当运用新兴技术对固定资产进行“标签化”管理,完善固定资产卡片信息,按照财务管理规定设置记录簿,全面掌握固定资产基本情况,定期进行核查与校对,确保财务管理人员掌握最真实的账务与实物数据,以便及时进行账务处理。针对固定资产权属问题,应当加强固定资产权属管理,涉及资产变动应尽快办理权属变更手续,预防权属模糊等现象发生,厘清理顺固定资产权属关系。针对固定资产账目信息与实际台账信息不符的情况,应当以账账相符、账实相符为目标,理顺固定资产实况与财务账目的关系,加强财务部门、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等多方协调,构建多方位监督机制。

(二)健全固定资产内控管理制度,发挥新制度实效

事业单位要立足新制度施行的实际情况,结合新制度要求与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现实情况,对原有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及相关细则进行修订更新,充实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内容,扎牢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篱笆”,提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在新制度环境中的科学化与规范化程度。事业单位要注重运用现代网络技术管理固定资产,加强信息化系统建设,促进信息系统适应固定资产折旧计提、处置等动态变化,囊括资产核算管理各环节,建立一套与新制度相适应的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要完善固定资产的流程化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开展固定资产信息盘查,不绝对依赖信息系统,坚持信息系统管理与人工管理并重,依托信息化建设准确记录固定资产“全寿命”情况。此外,事业单位要完善固定资产内控管理制度,加强固定资产内部管控约束,严格落实“专岗专责”,细化岗位职责,实现全流程精细监管,同时还要严格规范预算审批流程,强化固定资产审批管理,按规定程序审批使用资产。最后,要强化内部监督和考核检查,强化内部审计对固定资产的监督力度,保障资产的安全与使用效益。

(三)紧抓财务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升专业素养和管理水平

财务会计人员的水平,决定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质量,因此必须紧抓财务会计人员队伍建设。财务会计人员要树立新思维,转变新思路,准确把握新会计制度的政策要义与内在要求,积极主动地转变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方法,正确认识固定资产核算管理的重要性,适应预算会计体系与财务会计体系下固定资产核算管理的区别,适应“双基础”财务核算体系模式。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应当树立系统思维,强化固定资产事前谋划、事中控制、事后核算等全方位管理,自觉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着重加强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学习,确保工作质量。需要注意,事业单位需要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多组织相关讲座和培训课程,开展针对性的新会计制度培训、固定资产管理实务培训等,同时组织固定资产管理专业技能竞赛与学习,促进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更新,深入了解新会计准则的新变化,强化固定资产管理观念和意识,提升财务人员综合素养与技能水平,保障新制度下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有序推进。

(四)完善固定资产机制利用机制,提升固定资产使用效率

事业单位应强化对固定资产采购的事前监管,全面推进事前审批流程,细化事前审批环节细节,实行专岗专责,审核采购环节分离,杜绝浪费资金、入库即弃等现象发生,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应该根据本单位发展目标和方向,在固定资产购置前分析其必要性和所带来的利益大小,根据市场需要进行合理分析,确保固定资产的投入能高效利用,获取收益。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针对不同种类固定资产,建立固定资产名录,并及时根据固定资产实际情况进行检查,寻找固定资产利用新法,提升固定资产利用率。针对目前闲置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应建立健全固定资产调配利用机制,在事业单位全范围内调配利用。此外,要善于寻找新方法提升利用效率,创新固定资产折旧方式,促进固定资产折旧计量方式精细化,如采取加速折旧法,提升固定资产流动速率,也就是在固定资产的使用期内尽早实现固定资产的价值补偿,能够快速使折旧损失以收益的方式补偿回来。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新会计制度变化及创新、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促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实现新跨越新发展。事业单位应从信息数据管理、内控管理制度、人员队伍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和创新模式,不断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水平,推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日益完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