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 闫霞
“五塔寺边双树奇,马行迂道款禅扉。高枝似向云中出,落叶犹能天半飞。清磬几声催夕照,疏香十里点朝衣。邻斋东去春如海,较尔浓荫覆院稀。”当年,洪亮吉游览五塔寺时曾写过一首诗,诗前还有题记,记述了他游览这个皇家寺院的一段故事:“自御园回,半道游五塔寺,寺中有古树两株,出檐几数十丈,花开覆屋,寺僧曰:银杏也。为赋一律。”
洪亮吉,清代经学家、文学家,毗陵七子之一。洪诗中提到的“双树”,现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五塔寺路24号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内金刚宝座塔前,一级古银杏树,均是雌树,都能开花结果。东侧的银杏树高17 米,树冠高达14.5 米,胸径129 厘米;西侧的银杏树更为粗壮,树高20 米,树冠高达18 米,胸径191 厘米。
诗人洪亮吉当年游历的“五塔寺”,即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的皇家寺院真觉寺。北京的古树名木,现在保存最多的是明朝永乐年间(1402年)以后种植的,五塔寺的这两株古银杏树亦是如此。真觉寺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全盛时期,寺内建筑百余间,香火兴旺。乱世人生存艰辛,文物也难逃劫难。寺庙于民国时期被拆毁,变卖砖瓦木料,唯有寺内的核心建筑金刚宝座塔和两株银杏树得以幸存,至今仍巍然屹立。寺内金刚宝座塔建成于明成化九年(1473年),塔前左右相峙而立两棵银杏树,当初移植来的时候树龄应该还要早于塔若干年,至今已近600 岁高龄了。
与印度、东南亚各国佛教寺院广泛种植菩提树不同,地处暖温带、中温带的中国汉地寺庙多种植银杏树以替代菩提树。北京地区的寺庙中大多都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银杏,如潭柘寺、西峰寺、红螺寺、大觉寺等。但真觉寺这两株古银杏树位置特殊,是北京现存寺庙中唯一矗立在塔前而不是大殿之前的。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志愿者范纪萍、黄玉庆测量西侧银杏树胸径
五塔寺遗址里的两株600岁高龄古银杏树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志愿者范纪萍和小观众测量东侧银杏树胸径
据史籍记载,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印度高僧智药三藏持菩提树一株,航海而来,栽在岭南的光孝寺内,智药是第一个将印度菩提树引入中国的人。由于自然环境的原因,这种印度佛教植物不适合种植在中国部分地区。银杏是我国的特产树种,分布于沈阳以南、广州以北地区,在汉代三国时,江南一带就已栽培;到唐宋两代,黄河流域也广泛种植,最早可追朔到商周时期。银杏树生长较慢,寿命极长,树形高大优美,树叶有细长的叶柄,叶形奇特呈扇形。银杏树在我国逐渐替代了菩提树等树的形象与作用,被赋予深厚的佛教文化意涵,被视为佛门菩提树。在秦汉一直到北齐以来的石刻以及绘画中,能看到很多类似的银杏树图像,且一般都搭配在高士图、孝子图、神仙图中。如秦汉以来的画像石(砖)、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北魏孝子棺石刻和南朝砖印模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中,都能够见到这种长有扇形叶的树木。这种以银杏树造型为范本的菩提树与印度原生的菩提树完全不同。东魏北齐时期,银杏树在形式上取代了菩提树,成为佛教造像中的固定元素,同时取白果树(银杏树又名白果树)之名,暗指成就“白果”之意。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两株古银杏树2016-2019年最佳观赏期
两株古银杏树所在的真觉寺遗址,1951年后由西郊公园(即后来的北京动物园)使用,1980年移交北京市文物局管理,成立五塔寺文物管理所,并于1982年对社会公众开放;1987年10月,成立为一座收藏、研究、展示北京地区石刻文化的专题博物馆,也就是现在的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真觉寺河临大道,“夹道长杨,绿荫如幕,清流映带”,风景极为秀丽,明清之际即已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众多文人墨客曾在此流连忘返,赋诗赞颂。如今,金刚宝座前的银杏树树冠如盖,满目金黄,树后古塔巍峨,雄浑古朴,古树、古塔完美结合,相映成辉,吸引了众多的观众和摄影爱好者。
两株古银杏树伴随着这座名塔已经走过了近600年的沧桑岁月,是真觉寺金刚宝座塔历史变迁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如今又成了众多游客慕名而来参观的“网红打卡树”。每年的11月中上旬,是五塔寺古银杏最绚烂的时节。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里的“网红打卡树”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