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科研创新驱动的研究型教学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4-07-28

孙始财

(山东科技大学,山东 青岛 266590)

0 引言

大学工科教育在传授常规技术的同时,应注重技术创新意识的训练和培养,以助力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成长[1-3]。已有很多高校引入新的教学理念,进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并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例如,文献[4]和文献[5]对“心存疑虑”和“更上一层楼”两类突出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献[6]和文献[7]剖析了高等院校研究型教学的内涵和组织模式,文献[8]运用社会系统理论阐述了研究型教学系统的运行动力。还有学者从课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过程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9-10]。

本文遵循研究型教学思想和方法,以“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课程为例,以“电网峰谷差”问题为导向,向学生提出空调蓄冷系统“削峰填谷”的思想,并引出冰蓄冷系统和暖冰(水合物)蓄冷系统解决方案。这一教学内容的设计思路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从知识传授角度,不仅涵盖所有知识点,而且引入了研究新型蓄冷工质对蓄冷效率至关重要的理念、新能源与传统能源耦合利用的思想;从能力培养角度,不仅培养学生创新型综合能力,而且能够促进学生树立解决问题的系统观和全局观。

1 科研创新驱动的研究型教学

相对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研究型教学是一种全方位的教学,不仅是思想、理念上的更新,更是方法、模式上的创新[11-13]。科研创新驱动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指导下,将科研项目与教学有机结合,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把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教师引导与学生思考、课程学习与跨专业阅读贯穿统一,以课程和知识模块为载体,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思维、科研精神和素质,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14-17]。研究型教学的设计思路并不固定,可以课程中某一定律、概念等理论为中线贯穿,也可以某一案例剖析贯穿,还可围绕多个理论点、不同的案例开展探究,抛开传统教科书中惯有的假设和约定进行“刨根问底”式学习。

科研创新驱动的研究型教学设计思路是将课程中的知识点、案例等与授课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结合起来进行设计。首先,教师将科研项目有关的内容通过多媒体、现场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身临其境。其次,教师把关键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抛给学生,让学生课前自行查阅文献找答案;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分享自己查阅分析的结论,并进行简要点评;教师将这部分内容的实际研究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思考、交流,并进行实时剖析,引出、阐释关键知识点。最后,教师对课程知识点进行完整的阐述和拓展,并明确其在实际工程或者具体物理现象中的应用。科研创新驱动的研究型教学考核模式也应进行相应改革,考核手段或方式更灵活和多样化,甚至可以对个别学生进行针对化培养,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 研究型教学内容的设计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热质传递理论、相变热质传递理论与应用、热质交换设备等,以动量交换、热量交换和质量交换共同构成的“三传理论”为基础,研究创造和控制人工环境时发生的热质交换现象和规律,以及能源转换设备的分析计算方法,如图1所示。课程内容的设置包括了本专业所有的基础理论和设备共性部分,在有限的课时中,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特别是传质理论和相变理论,是非常困难的。另外,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一般按照课程章节的安排依次讲解,即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前后内容进行贯穿,学生也很容易把理论与应用剥离,不能系统地消化全部内容,更多的情况可能是把系统化的内容理解得支离破碎,违背了课程设置的初衷,所以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尤为必要。

图1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课程内容

该课程之后,学生陆续学习“制冷技术”“空气调节”“供暖工程”“工业通风”“锅炉及锅炉房设备”“燃气燃烧”等课程,这些课程内容均为创造人工环境所用的常规技术。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训练学生的科研思维和意识,将科研项目“新型水合物蓄冷技术”的部分内容引入“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课程教学中,将课程涉及的热质交换理论与应用内容,通过提出研究型教学问题和实施研究型教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针对课程内容和实际项目内容,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和改进,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研究型教学内容,如图2所示。内容设计以“电网峰谷差问题”提出,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得出空调系统采用蓄冷系统方案可以“削峰填谷”。其中优选系统为冰蓄冷系统(教材内容)和水合物蓄冷系统(非教材内容),将其作为设立的研究型教学问题。为比较这两种蓄冷系统的优点和缺点(仅比较课程涉及的知识点),需用到课程所学的热质交换理论、计算和设备等知识储备。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两种系统涉及的热质传输问题进行分析、设计和计算,例如介质物性、传输理论、相变条件、传热过程、传质过程、耗能分析、热质设备等。根据计算结果,给出明确的方案和比较结论,完成研究型教学过程。

3 研究型教学实施

研究型教学实施应考虑多种因素,例如课时量、课程性质、学生知识储备、学生层次和人数等,以教学效果优劣和能否达到教学目标为基准,不能为了“研究型教学”而过度强调“研究”。“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课程课时有限,教师在课程的第一节课便向学生布置研究型教学内容和要求,并将学生分组。学生一边听课学习,一边查阅相关资料,逐步分析和求解研究型问题,在课程的最后一周进行研究总结,撰写研究报告;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成绩计入总成绩,比例一般控制在30%左右。研究型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宜分组讨论交流,人人参与,协作完成;问题的求解注重理论和公式的正确应用,参数能简则简,但思路需清晰;考核要公平,考核内容多样化,主要考核问题求解的思路、理论公式的选用、报告的撰写质量等,且要求每人能够阐述3个问题的解决过程。期末结业考试则重点考查基本概念及其应用。研究型教学实施流程如图3所示。

图3 研究型教学实施流程

4 研究型教学效果

将研究型教学模式应用于“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课程教学中并取得较显著的成效。为综合评价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效果,对在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组织多次问卷调查。对调查问卷的设计、问卷的信度效度和数据的预处理等进行了多次探讨,以提高调查问卷的质量,减少调查的偏差,提高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最后确定问卷题目。调查结束后组织本专业在校学生进行了座谈交流,听取学生的听课体会和建议,并分析问卷数据的可信度。调查结果如图4所示。由图可见,80%的学生认为研究型教学问题难度一般,其基础较好,能够接受新的教学方式;4%的学生认为非常难,其基础较差,习惯被动听课的方式。调查显示82%的学生认为研究型教学模式非常好,只有2%的学生认为差,95%的学生建议继续采用。2016—2020年连续5年,学校利用校企合作、学生专业实习、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等机会与用人单位针对研究型教学模式进行访谈,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和认可。

图4 研究型教学模式难易程度和效果评价问卷调查结果

5 结语

本文针对“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课程进行科研创新驱动的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践,将课程内容与研究型教学问题有机结合,深入浅出地讲解基本理论、公式及其应用;科学设计研究型教学内容,实现课程教学与实际工程相对应;采用多样化考核方式,注重对研究型问题解决的过程进行全面考核。研究型教学模式将科研课题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建立基本的科研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素养和综合能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