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职工科类专业课融入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4-07-28

梁 倩,李耘宇,刘 斌

(1.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2.武汉理工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3)

0 引言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为各行各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1]。《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将课程思政贯穿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之中,要求不同类型的课程发挥各自的育人功能,形成“三全育人”新格局,提升人才培养质效[2]。目前,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和探索,推出了不同级别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但在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课程中开展思政工作的思路、方法均不相同。

工科类专业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研究对象为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和内在机理,具有普遍性、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3-4]。高职工科类专业以培养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习惯和态度为主[5-6],注重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实现,以及技术技能的培养,而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和思想引导不足,易导致学生思维方式单一等问题[7-8]。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专业课程开展思政工作的基本策略,以“泵与风机”课程为例,阐述课程思政的设计思路和实施成效,为全面推行课程思政提供参考。

1 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的基本策略

1.1 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主线

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应依托由思政教师、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企业兼职教师组成的专业思政团队,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制定专业层面的思政主线,构建专业层面的思政教育体系,以此为基础建立以课程为单位、特色鲜明的专业思政案例库[9-10]。

由课程团队共同研究制定本门课程的思政主线,再进一步分解至教学模块和任务中,确定课程模块的思政目标。围绕课程思政目标,挖掘思政元素,整编思政素材,融入到教学模块和任务中,通过适当的教学组织和安排,实现同向协同育人功效,以课程育人推动专业育人的开展,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1.2 提升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

1)提升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站位和水平。明确专业教师在立德树人、为党和国家育人使命中的责任,明确专业课程在大思政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加深教师对课程思政意义的理解,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意识,调动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积极性,切实推进课程思政在专业课程中全面开展。

2)加强对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的指导和培训。采用形式多样、系统的理论培训以及思政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发挥外训和内训的协同作用,提高专业教师应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时事和热点事件的能力及应用科学思维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3)加强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充分利用课程思政比赛、教学能力比赛、优秀思政案例评选活动、交流学习研讨等方式,增强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工作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其课程思政育人能力,促进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1.3 全方位多维度挖掘思政资源

丰富的思政资源是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前提和保障,也是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关键工作。首先,课程团队根据课程性质、内容和要求找到思政教育的切入点。其次,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协作,围绕课程思政主线完成思政资源的挖掘和整理工作,并对挖掘出的思政资源严格把关,提炼出思政案例。最后,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补充课程思政案例库资源和素材,以行动改变态度的方式转变学生的观念和角色,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1.4 促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

1)课程思政工作是系统性工程,教师应以课堂为中心,对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进行整体设计,并通过课外实践活动确保课程思政工作持续开展,以巩固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

2)明确不同类型课程在思政教育中所承担的任务,工科类专业课程思政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工程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其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需将思政主线融入课程标准和课程框架,将思政目标分解到各课程模块,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项目化教学设计中,通过各教学环节逐步、逐层推进、由下至上确保思政目标的达成。

3)畅通专业教学与思政元素融合的途径。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选取与课程模块任务契合度高、时代感强、育人意义鲜明的思政素材,设计任务情境,增强学生参与感和认同感。通过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相融合,学生在完成专业学习任务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从而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一体化。

1.5 创新课程评价体系

为提升课程的思政育人效果,改革原有的以知识和技能获取为评价内容、以教师为评价主体的教学评价方式,构建思政、知识、技能评价并重的课程评价体系。关注学生意识形态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将学生工作态度转变、价值塑造成效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构建以过程评价为核心,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思政、知识和技能目标达成度3项评价并重的多元、多维、立体式评价体系,既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还对其学习态度、行为习惯、思想动态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将育人成效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强化课程育人功能。

2 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施

2.1 基于教学内容定位思政元素

以“泵与风机”课程为例,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研讨提炼出本门课程的思政目标,即培养具备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节能环保意识和工匠精神的泵与风机运维和检修岗位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师生协作共同收集、挖掘思政资源,上传至在线课程平台,教师择优将其更新至思政案例库。课程思政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思政设计思路

“泵与风机”课程设置铭牌解读、安装与拆卸、运行与维护、故障与处理、节能与选型5个技能模块,梳理各模块的教学内容,寻找其与思政元素的契合点作为思政主题。针对不同学习任务,灵活运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仿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实际场景或虚拟场景中完成任务,在获取知识和提升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本门课程的课程框架及思政主题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框架及思政主题

以“泵与风机”课程中“泵与风机安装与拆卸”模块为例,模拟发电厂水泵班和风机班实际检修岗位,创设不同类型泵与风机的安装与拆卸典型工作任务,以此为基础设计对应的学习情境。围绕模块的思政主题,找准思政元素,提炼思政案例,如表2所示。

表2 “泵与风机安装与拆卸”模块

2.2 以项目化教学推动思政与课程有机融合

以“泵与风机安装与拆卸”模块中“助力抗洪排涝——轴流泵的安装”任务为例。

课前环节,教师在线上课程平台发布1998年人民子弟兵奋力抗洪抢险,誓死保卫长江大堤、守卫人民安全的视频。课中环节,第一步由学生分析课前思政案例,教师补充讲解随着科技的发展,防汛设施和措施不断完善,在台风抢险、抗洪排涝中水泵的重要性;第二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抗洪排涝为什么常选用轴流泵,回顾学习轴流泵的性能;第三步,教师通过微课视频介绍轴流泵的结构,利用轴流泵实物补充讲解轴流泵各部件的作用;第四步,教师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根据情境利用虚拟仿真平台分组完成轴流泵的安装任务,促进学生掌握轴流泵安装技能,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第五步,教师总结知识点和技能点,点评小组表现,评选优秀小组,同时分享往届毕业生在校期间参军入伍,参与抢险救灾,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实现技术报国的事迹,培养学生家国情怀。课后环节,教师发布社会实践任务,带领学生拍摄轴流泵的图片和视频,采访水泵维护人员,介绍突发设备故障时工作人员加班加点保障全校师生用水的事迹,并将其整理上传至课程思政案例库中。

3 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实践成效

对某校2020级和2019级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学生“泵与风机”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学生满意度和参与度、学习成绩的对比结果如图2和图3所示。由图可见,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满意度都较没有开展课程思政时有一定改善,同时学生的理论、操作及总评成绩均有提升。

图2 学生满意度和参与度对比

图3 学习成绩对比

教师通过小程序发布在线问卷,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得体会。问卷主要包含4大类18个问题。第一类问题,调查答卷者的身份,包括性别、年龄、政治面貌。第二类问题,调查课程思政实施情况,包括专业课程是否开展了思政工作、对应的课程科目、课程环节、方式和类型等。第三类问题,调查答卷者对专业课程开展思政工作的态度,包括接受程度、原因、推荐的方式和教师。第四类问题,调查课程思政对学习者的影响,包括专业学习、学习态度等。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4%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对专业学习有帮助,97%的学生认为在专业课程中开展课后实践活动有意义,92%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对工作态度和工作习惯的养成起到了正面积极作用,100%的教师认同课程思政工作对专业学习的促进作用。

4 结语

本文以在专业课程中开展思政工作的实践为基础,提出课程思政工作的基本策略和具体举措。课程思政工作没有固定模板和标准答案,精心的教学设计、优秀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丰富的思政资源、恰当的教学方法是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重要保障。课程思政工作的开展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建立课程思政长效诊改机制,总结经验、反思不足,使思政工作在专业教学中落到实处、发挥实效,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有机融合、双向促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