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大学生微文化体系建设探索

时间:2024-07-28

齐 彪,鲁宽民

(西安理工大学,陕西 西安 710054)

0 引言

衍生于微博、微视、微信等数字媒介的微文化,正成为影响大学生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学界关于将微文化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育人模式的研究越来越多,其侧重点体现在育人方式上,主要从观念、管理等方面入手,在微文化价值引导的实现机制方面不够深入;在育人对象方面几乎没有针对大学生群体的专门研究。本文从微文化呈现出的多元样态出发,分析了微文化对大学生群体正反两方面的影响,重点对怎样进行价值引导进行了阐述,以引导微文化正向发展,更好地实现微文化育人。

1 微文化的多元样态

微文化创造出大量新颖、生动的文化产品,吸引着广大青年学生的关注与参与。以微博为例,相关数据显示,用户群体中“90后”和“00后”占比接近80%。

1.1 文化载体的多元化

“微时代”背景下,文化载体从传统文字材料演变为图片、音频、视频等与文字相结合。文化载体的多元化,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例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以线上云直播的方式在人民网等社交媒体开设疫情防控思政课,相关媒体的访问量达1.25亿人次。微文化以新载体的显著优势,打破了传统书本传播知识的局限性,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大学生学习方式更加便捷,为知识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撑。

1.2 文化内容的开放与多样

由于创作的便利性、低门槛,传播的自主化、随意性,微文化以开放多样的内容展现出大众文化的特征。一方面,体现在知识创作的大众取向。创作者无需缜密的逻辑推理、严谨的行文风格,只需抒发个人情感、描述生活琐事,发挥个人特长便可完成个性化的“微产品”。例如,记录乡村生活的李子柒走红网络,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另一方面,体现在知识获取的大众取向。“微传播”提供多样的传播媒介,使得获取知识的途径不依赖于书本、学习知识的对象不局限于特定人员。“微视频”“微小说”“微电影”内容生动鲜活、富有个性、易于理解且人人可获取,大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便可快速获取有用信息。

1.3 文化传播的时效与灵活

报纸等传统媒介报道新闻,往往需要一天或几天才能传播给受众。“微媒体”背景下,以微视、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文化,以QQ、微信为代表的社交文化,以知乎、贴吧为代表的论坛文化等呈现出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着微文化的传播,拉近了与大学生等“微媒体”主要使用者的距离,他们只需轻点鼠标、轻触屏幕,即可快速获取各类信息资源。大学生既是微文化的受众,也是微文化的传播者[1]。例如,大学生可通过各类“微媒体”第一时间观看国庆阅兵等重要活动,并将所思所想在“微平台”创建“微话题”进行实时讨论。通过线上即时互动,实现了微文化的育人功能。

2 微文化对大学生的双重作用

2.1 微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

1)为大学生提供整体认识世界的可能。微文化内容涵盖人类实践活动的方方面面,覆盖范围广。大学生通过微视、抖音等短视频App足不出户便可体验世界各地美景、感受异域风光,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俗和生活方式;通过网络直播课走进全国名校名师的课堂,与专家对话,同学者交流,丰富知识的同时增进对未知世界的了解。

2)调动大学生的主体参与积极性。基于互联网的微文化交流模式,充分体现着交流主体平等、交流方式开放、交流形式自由的良性互动。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思维活跃,能够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和论断。在微文化平台上,大学生可自由表达看法、抒发情感,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仅能获得信息资源的共享,还能锻炼表达能力,增强信心,促进自身的发展,可调动大学生了解社会热点、参与公共讨论的积极性。

3)满足大学生的兴趣偏好。随着“微平台”功能的逐渐完善,个性化成为其显著特征。一方面,体现在微文化推荐机制的个性化。互联网海量的信息在给用户提供多元选择的同时,造成了信息筛选的困难。个性化推荐机制能够精准为用户提供需求度高的相关内容,一定程度上避免知识获取的不确定性,节省大学生寻求有用信息的时间,可提升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体现在大学生“微创作”的个性化。以微博、抖音为例,微文化的出现符合大学生的需求,大学生可以在“微平台”上创建微话题,与网友交流,倾诉心声,缓解压力。

2.2 微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作用

1)可能会造成价值迷失。在“微空间”中,部分文字、词语的传统含义不断被“去中心化”,一些网络热词承载着部分网民的个人价值取向。微文化的创作、传播模式,赋予网络主体独立参与网络活动、创作网络文化的权利,形成具有不同主题、不同风格的“去中心化”的微文化。但微文化作品质量良莠不齐,个别作品沉溺于生活八卦等,缺乏崇高远大的价值追求和拼搏奉献的人生理想,使辨别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在其价值观形成上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2)可能会导致道德失范。道德失范本质上是道德异化的体现,是指网络道德主体的行为成为不利于主体正确道德观形成的异己力量。由于微文化体现了不同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行为,可能会影响人们的道德观念、道德取向。某些网络主体认为“微空间”是一个没有传统道德束缚、没有具体行为准则约束、不存在长者权威的自由交流平台,从而“张扬自我、宣扬个性”。个别微文化作品中存在内容低俗、情感淡漠、情绪暴力等不良信息,导致部分大学生沉迷于低俗、庸俗的娱乐气氛中,其网络行为甚至处于道德失范状态。

3)获得的知识不够系统化。通过微文化传播的多为碎片化信息。碎片化信息大多是对事物表象的描述,而非事物内容的逻辑化表达。例如个别短视频、订阅号的内容逻辑性不够强,论证深度和广度不够。知识增长是刻意识记、反复练习并应用于实践变为本能的过程,仅依靠“微平台”接触各类碎片化信息,没有独立思考,很难获得系统化的知识。

3 构建符合大学生发展要求的微文化体系

针对微文化对大学生的双重影响,处理好能对大学生的成长发挥巨大的作用;处理不好,则可能会在大学生价值生成中埋下危险的种子。

3.1 “微教育”引领打造网络阵地

文献[2]指出,要适应公众获取信息渠道的变化,加快提升主流媒体的网络传播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此为指导,用好网络载体,在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的同时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创设高校官方网络媒体,例如高校微信公众号、高校官方微博等,使大学生既能广泛接触各类信息,又能受到“润物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升其网络素养。以教育引领微文化,以下两点尤为重要。

1)高校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到“微平台”中,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广泛开展各类活动。例如,组织网络知识竞赛、校园“微视频”比赛;通过网络社区互动、与高校名师在线交流等方式,形成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视频、图片、网络宣传短文等,有效提升高校“微平台”质量,吸引更多大学生的关注,创建向上向善的高校网络微环境。

2)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积极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例如,开展线上读书、故事分享等活动;组织集体线上观看重要的学术会议、赛事项目、有教育意义的电影等,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促使微文化在健康发展的同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

3.2 精耕“微内容”确保作品质量

网络作品是否能产生深远的影响、拥有持久生命力的关键在于内容的价值和质量。内容精耕的根本在于内容生产者思想的转变,要摒弃“流量为王”的错误思想。提升作品质量,就要丰富优质网络文化产品供给,引导网络公众账号、客户端等平台和广大网民创作积极健康、向善向上的网络文化产品[3]。微文化作品创作者,一方面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网络作品创作的始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媒体时代绽放出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要创作更多形式上大学生喜闻乐见,内容上蕴含着深刻价值的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充分发挥“微媒体”优势,使“微内容”既有高度又通俗易懂、既有深度又接地气。以动漫、微电影、创意短视频等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微作品”中,将社会热点、国内外时事、法律知识、道德观念等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创作出更多高质量、有深度的网络文化作品。

3.3 “微平台”赋能主流价值

以“微平台”为载体,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微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风尚。平台要更新理念,不能一味追求流量,要注重以人为本,引导正能量。

1)平台应主动提供数据匹配服务,充分发挥大数据优势,将更多弘扬主流价值观的作品推出置顶服务,为正能量作品提供更多的行业政策倾斜;为用户提供精准的数据匹配,减少用户通过网络获取相关知识的时间成本;将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作品提高曝光率、传播量,对一些低俗作品限流或禁止传播。

2)平台应为优质内容创作者提供更多的支持。平台和内容创作者两者相互成就,平台可为崇尚主流价值观的优质内容创作者提供流量和资金补贴、提高其作品转发量等支持,使创作者能够更多地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对作品的“打磨”上,为微文化受众带去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3.4 健全“微空间”监督体系

“微空间”环境是否“清朗”,关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4]。我国网络用户数量巨大,一旦有网络谣言、网络诈骗等有害信息传播开来,必将对大学生带来恶劣影响。因此,网络空间治理势在必行。

1)加强政府监督。政府对“微空间”监督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要建立健全行业准入规则,制定行业准入门槛和相关从业规定,以促进媒体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升。二是要加强“微作品”内容监督,规范传播内容,提倡优质作品,以避免不良内容流行。

2)加强行业自律。各平台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准则,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打造出更多既弘扬社会正气又受到大众热捧的作品,在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创造经济效益。

3)加强法律监督,实现法律监督和道德约束的统一。我国网络内容生态治理虽然取得显著成效,但是由于网络发展迅速,且不断涌现出一些新的网络问题,应适应网络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

4)加强网络道德素养培育,发挥先进榜样引领作用,倡导开展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宣传活动,形成崇德向善的网络文化氛围。

5)加强信息受众监督。开辟、完善网络信息受众监督机制,扩大用户监督、举报范围,畅通用户反映渠道,努力形成全社会、全领域、多层次、全范围的监督体系网。

4 结语

微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发挥微文化的价值引导作用,不仅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还要注重对微文化内容的把关和微文化空间的治理。构建协同治理、共建共享、向善向上的微文化空间,创作出更多优质的微文化产品,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