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类课程教学模式构建

时间:2024-07-28

唐 兰,鞠 波

(青岛滨海学院,山东 青岛 266555)

0 引言

在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英美文学类课程在高等教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高校英语专业学生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够加深对中西两种文化内涵的了解,提升语言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文献[1]规定“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目前国内不少高校英美文学类课程教学模式陈旧落后,学生的中心地位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影响了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积极性和语言学习效果。本文对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类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打破传统“独白式”教学,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改革英美文学类课程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运用多元立体化学习策略的能力,提高其英美文学自学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传统课堂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传统教学模式下,高校教师多采用讲授法。教师按照教材的编排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教授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中参与度不高,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中要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课程目标到课程内容都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经验、学习水平和日常生活。在教学方法上要结合新的教育理念丰富课堂学习方法,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2 教学内容范围广学生学习难度大

高校的英美文学类教材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选读的作品大多为名篇名著,对学生的文学理论基础和文学专业素养要求较高。此外,受实际教学课时和教学进度的限制,学生多是“走马观花”式地浏览或死记硬背一些文学常识或句式来应付考试,难以真正体会到作品的精髓,不利于学生文学能力的提升,也影响了英美文学类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1.3 作品背景时空差距大学生兴趣不足

英美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了解英美文化传统、社会和经济等背景知识,许多优秀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精品,也是英语语言应用的典范。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和品读,不仅能使学生接触到其英语交流方式和表达语境,还能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背后社会发展情况的解析能力。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往往有其自身的文学特点和蕴含的深厚内涵,文学主要是借助文字来对实际的社会场景进行描述,并反映出一定的思想和内涵以及心理[2]。部分时代性特别强或人物经历影响比较大的英美文学作品由于和学生生活的时空差距较大,再加上受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思维定式以及文化习惯等因素的影响,给学生学习造成障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较注重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技巧,对文学作品背景的解读一带而过,影响了学生对语境的理解,对学生阅读理解造成较大的困扰,导致学生兴趣不足,间接影响学生作品鉴赏水平的提高。

目前高校英美文学类教材在教学方法、作品选取和作品解读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关键原因是没有认识到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重要地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跨度太大的作品选取和难以理解的作品解读对没有英美文学常识和历史文化学习的高校学生而言,英美文学类课程的教学只能停留在语言知识学习的初级层面,课程难以有效达成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此外,学生对课程教学和课程评价的参与度不够,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

2.1 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知识框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和知识体系的建构应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受教育的状况等进行深入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注意作品选取结合高校学生的心理、知识情况。同一学期教材作品内容不宜跨度太大,将经典作品按类别编入教材,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以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此,可以从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两方面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知识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知识框架

通过对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方法的调整,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发挥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动性。尤其是“同模块文学作品”的教材编排设置,充分体现英美文学中的文学意识和人文特色,根据课堂教学中视频、画面及文字之间的融合要求,配合相应的分析和讲解,将作家的成长经历、社会背景以及作品的历史背景融入其中[3]。这样可以较好解决作品背景时空差距大、学生兴趣不足和教学内容范围广引起的学习难度大的问题。

2.2 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是常用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高校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类课程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在对文本深入解读的前提下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其对文学作品的解析能力。学习不同时代的经典文学作品可使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若在文学作品的选择上,没有区分时代的价值取向,也容易造成语言的误区、价值的误导[4]。

以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作品节选的教学为例,文章把主人公懦弱、坚强和犹豫的复杂人物性格描写得淋漓尽致。为了激发学生上课的主动性,教师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就应做好引导启发。首先,课前让学生阅读这篇文学佳作,并对其中触动心灵的句子做标记,简单描述自己的心得体会。其次,课中学生以小组形式交流讨论,对佳句进行分享,并且交流原因分析;利用多媒体手段以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对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详细介绍,让学生在深刻了解作品形成背景的前提下,继续讨论,从而加深对哈姆雷特人物性格的了解和作家写作手法的理解。最后,课后让学生继续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哈姆雷特悲惨命运的根源,理解哈姆雷特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当时社会的悲剧。这样会使学生既能够在作品中看人物,又能站在时代背景下看作品,形成大的文学观和社会历史观。

在此教学过程中,不仅充分发挥了每一名学生的主动性,同时也考虑到了组员和发言代表的层次区别。学生通过积极地想象和思考,能够提升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思维向纵深发展。

2.3 借助现代化教育技术提高学生课堂体验感

在高校英美文学类课程的教学中要注重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应用多媒体课件,设置丰富的动画吸引学生,运用丰富的视听技术营造适合英美文学作品解读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多媒体手段,可实现教学的形象化、生动化,教学重点得以强化,教学难点得以分解[5]。

以《傲慢与偏见》的学习为例,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生动形象地反映了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首先,通过多媒体以图片的形式展现在那个历史时期英国乡镇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民众的精神面貌等。其次,通过视频和解读的形式,分析作者写作的原因,解读时代背景,加深学生对作品和作者写作背景的双重理解。再次,通过播放电影《傲慢与偏见》中能够展示人物鲜明个性特征的经典片段,引导学生对主题进行分析。同时,可以穿插一些优美经典的语句,让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优美之处和蕴含的道理,对比电影与文本的异同和不同艺术的处理手法。最后,借助现代化教育技术,通过给视频配音和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在对话和实践中体会人物的处境、性格的形成和不可抗拒的时代背景,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体验感。

2.4 构建个性化多元评价体系

构建个性化多元评价体系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评价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具有导向作用。在考核与评价学生学习情况时,鉴于文学课极强的艺术性,不单以笔试为准,要注重综合性测评,构建个性化多元评价体系,以考察学生对文学原理和分析方法的掌握,最终给出较为合理的成绩[6]。

构建个性化多元评价体系要充分发挥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优势,调动多个评价主体对学生进行评价,如图2所示。

图2 多元评价体系架构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制定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标准,包括学生的课堂出勤率、课堂参与度、学生日常作业的完成情况、学生期末成绩评定等。

课堂学习过程中应注意运用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在学期末可组织教材重点篇目的朗诵比赛,不仅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名篇佳作中的情感,而且能锻炼学生的勇气,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诵能力;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教材中的篇目进行汇报表演,使学生更深入地解读和揣摩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不仅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而且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相较于传统的考核标准,这种考核方式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学习的欲望。

3 结语

通过教材的改进、教学主体的调整、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和教学评价体系的优化,基本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校英美文学类课程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可有效激发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