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王玉娥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 400065)
高校承担着为“中国制造2025”、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责和使命。当代工匠精神融入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职业教育的一项主要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应主动探索工匠精神培育与思政课教学的融合路径。本文以高校四大主干思政课程之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探索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必要性和路径,帮助大学生从情感上认同工匠精神、在实践中践行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对于从业人员而言,只有不断追求工匠精神,才能够在改善工艺的基础上,满足产品不断升级要求。其内涵主要体现在追求完美、精益求精、“道技合一”等方面。
人们在追求美好事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审美情怀,可以将其看作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本能认知[1]。工匠精神的完美阐释是指工匠对所生产的产品提出更高要求,秉持精益求精的态度,将工作做得更好,强调细节,追求产品的完美。
《诗经》中记载“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自修也”[2],意指对某种技能或学术的追求很高,没有止境。其不仅体现了认真、严格的工作态度,更是精益求精职业精神的重要体现。这种职业精神因其在学习、工作、修身等方面的重要引领作用而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意蕴。
“道技合一”是每一个匠人追求的最高目标,倡导通过高超的技艺加深对生活的理解,促使人们从“游于艺”的状态转向“合于道”的境界。这充分体现了“道技合一”工匠精神的和谐创新卓越之美,引领人们在不断领悟技艺真谛的过程中,实现人生意义的超越[3]。
事物具有普遍联系性。因此,对事物关系形成全面认知,充分了解不同事物之间的影响,才能做出科学分析并从中找出关键影响因素,利用主要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同理,探索工匠精神与思政课教学之间内在联系,找到其规律性,确定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最佳方式,促进二者真正地融合。
近年来,工匠精神已成为衡量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标准。“中国制造2025”战略构想的实施需要理论与实践并重、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支撑,这给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带来新的挑战。如今,地方高校着力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培养既具有扎实实践技能又具有工匠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当前社会指向、企业需求、高校发展的迫切需要。所以,将工匠精神全面融入到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切实符合我国关于全面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
应用型人才是善于熟练掌握社会活动或社会生产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创造直接利益或社会效益的人才。在其人才培养模式上以市场需求为鲜明导向,更加强调学以致用、专业合格、人格健全、素质全面的职业人塑造。随着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这给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有学者认为目前高校应用型人才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同时就业市场上也存在高级技工招人难的现象。究其原因在于高校的人才输出与就业市场人才需求存在矛盾,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工匠精神。因此,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
工匠精神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形态,需要在长期的价值激励中逐渐形成。工匠精神不是工人独有的精神,应该是全民族的精神。这种品质素养是职业精神和优秀文化的凝练。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核心在践行,关键在引导学生内心产生精神萃取需求和文化传承意识。因此,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突出一些具有丰富内涵、高超技艺的模范人物,多层面宣传工匠的成长之路,让大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从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提高自身的精神素养,从而使工匠精神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风向标。
高校在开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基础”课)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工匠精神全面融合,并且在融合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各自的特征,准确把握好切入点。
3.1.1 人生目标与工匠精神相融合
在高校开展的“基础”课所使用的教材内容中明确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是目前全人类最伟大的人生理想,也是全人类应该和值得追求的思想[4],此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树立人生理想起到了指引作用。工匠精神提倡崇尚质量、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由此可以看出,从实质上讲,工匠精神反映了人生理想中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所以,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结合不同专业的特征,帮助大学生科学理解工匠精神,为大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树立“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理想做出引导和铺垫。
3.1.2 人生态度与工匠精神相融合
对从业人员而言,工匠精神体现在工作过程中自始至终秉持一丝不苟、精雕细琢、持之以恒、直面困难、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工匠精神可以从中国古代工匠的例子中一窥究竟:曾侯乙编钟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北宋徽宗时烧制的汝瓷,其釉如“雨过天青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被称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这些卓越工匠,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个产品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这种用心制造产品的态度就是工匠精神的理念。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将工匠精神的工作态度和认真、务实、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结合起来融入教学,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态度,一步一个脚印,从小事做起,以积极的态度及坚韧不拔的精神面对工作和人生道路,从而使大学生能够找到自己的社会价值。
3.1.3 人生价值与工匠精神相融合
人生价值主要包括人在社会中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4]。工匠精神核心是对工作的精益求精,要求从业人员专业上严谨认真、精益求精;工作上恪尽职守、兢兢业业、笃实力行、不骄不躁、大公无私,为消费者生产出高质量产品、提供高品质服务。教学中可运用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这一案例传递“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工匠精神。既有人生价值的理论高度,即将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到国家需要之中;又有实践的深度,一生都将个人的价值实践于文物的修复和保护中,以朴实的行动来谱写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可让学生理解人生价值的内涵,又能让学生对工匠精神产生深入的思考。
自古以来,中国精神的内容是由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两部分组成的。工匠精神既体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也体现了中国进入改革开放之后的伟大时代精神。
3.2.1 民族精神与工匠精神相融合
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涵盖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这些精神与工匠精神内涵完美契合。“择一事终一生”的执著专注,“干一行专一行”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在中国,工匠精神古已有之。“匠,木工也。”今天作为文字的“匠”,早已从木工的本义演变为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等工匠精神的内核,早已存在于中华民族的基因之中。自丝绸之路开启,中国古代能工巧匠们所生产的“作品”,一直都在影响着全世界。千百年来,“大国工匠”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古代科技文明,由他们铸就的工匠精神也不断酝酿、发酵,直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精神支柱之一。所以,工匠精神实际上也代表着伟大的民族精神,为大学生提供学习和践行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3.2.2 时代精神与工匠精神相融合
伟大的时代会产生伟大的精神,改革创新作为时代精神的核心,为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基础,也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和时代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传统的工匠精神强调的是继承,祖传父、父传子、子传孙是传统工匠传承的一种主要方式。新时期的工匠精神强调的则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因为只有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推动产品的升级换代,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有无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是判断一个人能否称之为新时期工匠的一个重要标准。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改革创新的内涵和意义,引导学生增强改革创新的责任感,领悟并践行工匠精神,从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真正发挥作用,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其内容凝聚了广大人民的共同价值意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要求与工匠精神的实质内容具有内在一致性,因此培育工匠精神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很重要的作用。
3.3.1 基于国家层面
从国家层面来看,国家的富强离不开工匠精神。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两弹一星”“神州上天”“蛟龙下海”“航母问世”“跨海大桥”等无不为世人惊叹。这一批批科研成果的取得,一项项伟大工程的建成,一个个工业品牌的建立,离不开体现中国人民聪明才智、彰显中华民族巨大创造力的工匠精神。引导大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笃实践行工匠精神,发挥聪明才干,激发内心动力,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添砖加瓦。
3.3.2 基于公民层面
从公民角度来看,工匠精神与“敬业诚信”紧密联系在一起。爱岗敬业体现了工匠精神的底蕴,广大从业者要恪尽职守,热情且认真地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这正是社会主义价值观要求公民“敬业”的内涵。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执着、专注、细致、严谨、追求完美的重要精神,有利于人们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诚实守信、精益求精、童叟无欺。这样不仅能够提高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还有利于解决产品质量差、制假、售假导致的人与人之间诚信缺失问题,这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公民“诚信”的价值理念。
3.3.3 基于社会层面
工匠精神的内涵包括了广大从业者对待工作的态度,以及对待利益的价值取向等。当今社会,存在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粗制滥造的现象,这些现象违背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基本准则,背离了产品品质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原则。从这个层面上说,工匠精神的培育,有利于规范企业之间有效竞争,促使经济良性发展。通过产品品质的竞争,可进一步加强市场经济公平秩序的建设,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有利于整个社会“平等”“公正”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大学阶段是学生全面提升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阶段,此阶段建立的道德观直接影响其未来发展。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必须全面掌握道德的基本理论,自觉遵守和维护我国公民的道德准则。
3.4.1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与工匠精神相融合
弘扬工匠精神需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理念。发扬工匠精神的核心目标是广大从业者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产品和高品质服务,达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贡献的目标。因此,引导学生科学理解和弘扬工匠精神,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职业意识、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方向,使其用实际行动来践行社会主义道德。
3.4.2 职业道德与工匠精神相融合
从工匠精神的内涵来看,其本身就是一种职业道德,属于每个从业者应该且必须具备和遵守的职业道德。在职业道德中,蕴含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一系列精神也是工匠精神的核心。爱岗敬业对于职业道德而言非常重要,也是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对广大从业者的要求是遵守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基本道德规范。在教学中可使用“张冬梅:药丸三克,责任千斤”的案例,该案例涵括了爱岗敬业、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还体现了张冬梅个人的素质修养。通过这个案例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广泛讨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
工匠精神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时代价值,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不断地深入领会和挖掘。因此,高校教师应积极探索把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方法与路径,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融入方法、检验融入效果,从而提升对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效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