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苏露 海向军 马力扬 何进全 马斌 顾巧玲 叶蓁蓁 杨涛 何烨 马卫红
西北民族大学医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1]。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OP的患病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严重危害中老人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因此,研究OP的危险因素,筛选高危人群,以及及早进行干预,从而降低骨折的发生率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2-5]。目前,OP的诊断主要有双能X线和定量超声检测两种方法,其中定量超声检测技术因其经济实惠、便于携带,无辐射等优点已广泛用于OP的预测与诊断[3]。本课题通过对甘肃临夏东乡族448例健康成人进行超声骨强度测量结果分析,探讨不同性别以及相同性别不同年龄段骨强度指数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为OP及并发症的早发现、早预防和早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骨密度流行病学资料的完善积累数据。
1.1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选取长期居住在甘肃临夏东乡族自治县,且双亲均为同一民族,经问卷调查排除糖尿病、甲状腺和甲状旁腺、肾脏等慢性病,无长期服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史,无运动障碍的健康成人448例,其中男性209例,女性239例。
1.2方法
1.2.1骨强度指数的测量:采用日本GE EXPRESS Ⅱ骨密度超声测定仪。测量部位为右脚跟骨,均由同一名研究人员进行测量。
1.2.2身高、体重的测量:采用体重秤测量身高、体重,每人测3次,取平均值,根据公式计算体重指数(BMI):BMI=体重(kg)/身高2(m2)。
1.2.3分组:按每10岁1个年龄段,分为20~岁、30~岁、40~岁、50~岁、60~岁共5组。BMI根据WHO 对亚洲人建议标准[4]分为4 组:小于18.5 为低体重, 18.5 至23 为正常体重, 大于23为超重, 大于25 为肥胖。
1.3观察指标:主要指标有骨强度指数(SI)、T值。其中T值=(骨强度指数-年轻人标准值) /标准差[5]。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描述性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不同年龄组组间均数比较用方差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时,用多重比较LSD-t检验。同年龄组不同性别之间用t检验,各因素的相关性用Pearson相关分析。
2.1各年龄组东乡族身高、体重、BMI、SI的测量结果
甘肃临夏东乡族男性跟骨SI随着年龄的增加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40~岁达到骨峰值,5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加而缓慢下降,而女性SI峰值出现在20~岁年龄段,之后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下降,40~岁略有升高,50岁以后随着年龄增长而快速下降(见图1),且各年龄段SI与60~岁年龄段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SI明显高于女性(P=0.001)(见表1)。根据表1绘制东乡族人群骨强度指数变化曲线(见图1)。
表1 不同年龄组身高、体重、BMI和SI测量值
注:各年龄组骨强度指数与60岁组间比较,*P<0.05;同年龄组不同性别间两两比较,△P<0.05
Note: Every age guoups of bone strength index compared with 60 years old group,*P<0.05; Same age group compared with different gender group,△P<0.05
2.2体重指数与跟骨骨强度指数的关系
根据国际标准,按BMI值将受检人群分为低体重组、体重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研究结果显示东乡族超重组骨强度指数大于其他组,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体重指数组男性骨强度指数大于女性,只有超重组男女跟骨SI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图1 东乡族成人跟骨骨强度指数变化图Fig.1 The change of bone SI in Dongxiang adults
BMI分组BMI groupn男(male)n女(female)低体重组Lowweightgroup1097.00±15.481791.23±18.18体重正常组Normal group121101.05±23.3011595.90±20.81超重组Overweight group49107.57±18.48∗7495.72±22.09∗肥胖组Obese group29100.21±18.243394.24±20.02
注:相同体重指数组不同性别间跟骨骨强度指数比较,*P<0.05
Note:Comparison of bone strength index among same body mass index in different gender groups,*P<0.05。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东乡族受检人群只有60~岁年龄组的跟骨骨强度指数与身高和体重呈正相关,与BMI无相关性,其他年龄组的跟骨骨强度与身高、体重和BMI都无相关性(P>0.05)(见表3)。
表3 跟骨骨强度指数和身高、体重、BMI的相关分析Table 3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bone SI with height, weight and BMI
2001年美国国家骨质疏松基金会将OP的定义从骨密度指标转换到了骨强度[1]。骨强度综合反映了骨量和骨质量,能较全面地评价骨的生物力学特征,对预测骨折风险有一定优势,且研究发现超声测量的骨强度与双能X线测量的骨密度具有很高的相关性[3-5]。因此,本研究通过建立跟骨SI峰值,分析年龄、身高、体重、BMI对SI的影响,为早期预防和诊疗OP及由此引起的骨折提供科学依据。
峰值骨量是人体一生中最成熟时期达到的骨组织总量,在骨峰值时骨骼的强度最大,骨矿含量最多。由图1可知,①男性跟骨SI值45岁达到峰值,SI值随着年龄的增加而缓慢变化,这一研究结果与国内相关学者的报道不太一致[6,7],原因是由于东乡族位于甘肃偏远地区,经济文化相对比较落后,以农业为主,居民生活比较贫困,日常饮食以谷薯类为主,肉类及奶制品摄入较少,尤其在青少年时期摄入的肉类、奶制品明显不足[8],而中年人群主要从事体力劳动,因此,骨强度指数峰值出现较晚。②女性SI值在20岁达到峰值,之后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40岁略有增高,50岁以后随着年龄增长而快速下降。这与国内有关报道略有不同[5,9]。出现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可能是由于20~岁为东乡族女性妊娠及哺乳的高峰期,骨强度指数相对较低[10];30~50岁SI变化相对稳定,55岁以后,骨强度指数急剧下降,主要是因为东乡族女性文化水平较低,医疗卫生知识缺乏,保健意识薄弱,加之绝经和衰老,导致50岁以后骨强度指数急剧下降。
东乡族男女的跟骨强度指数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出现不同的变化规律,20~25岁男性的骨强度指数低于女性,25~60岁之前男性的骨强度指数大于女性,但无统计学差异,60岁以后男性骨强度指数明显大于女性,这与国内相关学者的报道也有不同之处[3,8,11]。主要原因是东乡族地区仍传承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男性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女性,同时,性激素、生活习惯及生理过程等多种因素而导致男性骨强度指数大于女性。
体重对骨骼系统是一种负荷作用,体重增加可增加下肢骨的应力作用,从而减少了骨吸收并刺激骨形成,有利于提高骨强度和骨矿含量[12]。本研究显示,身高和体重与SI呈正相关,这与大多数文献报道的结果一致[13-17]。从表2可知,超重组男性跟骨骨强度指数明显大于女性,超重组SI高于其他组,而肥胖组SI低于正常组、超重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主要是因为肥胖组脂类摄入过多,造成营养不均衡,同时肥胖引起糖皮质激素水平增加,从而导致骨强度下降。
综上所述,东乡族成人的骨质状况不容乐观,而骨质疏松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关键在于早期预防、早发现,且预防重于治疗[18]。因此,对于东乡族成人尤其是老年女性,在加强营养摄入和平衡膳食的同时,还应加大健康教育以及社区卫生保健的宣传工作,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