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老年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相关因素分析

时间:2024-07-28

易云平 张思伟 潘虹

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分院放射科,广东 广州 510370

2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发病率快速增加,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来临,骨质疏松的患病率也明显增加,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和沉重的负担,因此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问题也逐渐受到关注。两者均是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的疾病,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尚不明确。本文旨在通过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骨密度及相关生化指标的检测,分析探讨其骨密度变化与相关生化指标间的相关关系。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72例,均符合WHO关于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男性22例,女性50例,年龄50~89岁,平均68.4±9.6岁。入选女性均已停经1年以上。排除其他骨代谢性疾病及内分泌系统疾病,排除糖皮质激素、维生素D及钙剂应用者,排除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及急性感染者。根据T2DM患者的BMD值,将其分为骨质疏松组和非骨质疏松组。

1.2 研究方法

1.2.1 采集所有患者的年龄(岁)、性别、身高(m)、体重(kg)、糖尿病病史等一般临床资料。

1.2.2 所有受试者于隔夜清晨空腹取肘静脉血,检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血钙(Ca)、磷(P)。 HbA1c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1.2.3 采用Hologic Discovery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部位为全髋。根据WHO诊断标准:受检部位只要有1个或1个以上的T值≤-2.5SD,诊断为骨质疏松;据此本研究将受检患者分为骨质疏松(OP)组与非骨质疏松(非OP)组。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两组患者的病例数、年龄、病程及BMI等一般临床资料见表1。

骨质疏松组(OP)年龄显著大于非骨质疏松组,病程明显长于非骨质疏松组,BMI显著低于非骨质疏松组。两组实验室指标中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钙、血磷及高密度脂蛋白(HDL)无显著差异;OP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于非OP组。见表2。

根据WHO骨质疏松诊断标准本研究患者骨质疏松32例,约占44.4%;两组骨密度(BMD)具有显著差异。男女间BMD比较见表3。

表1 OP组与非OP组一般资料比较Table 1 General clinical data in OP group and Non-OP group

注:OP组与非OP组比较,*P<0.05

表2 OP组与非OP组相关实验室指标比较±s,mmol/L)Table 2 Comparision of the laboratory results between OP group and Non-OP group(±s,mmol/L)

注: OP组与非OP组比较,*P<0.05

表3 老年男女间BMD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BMD between different sex in the elderly

注:男女性别间BMD比较,*P<0.05

2.2 相关因素分析

以全髋BMD作为因变量,以年龄、病程、BMI、FPG、HbA1C、血钙、血磷、TC、HDL、LDL作自变量,进行Pearsen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全髋BMD与年龄、病程、TC、LDL呈负相关,与BMI、血钙呈正相关。如表4。

表4 各自变量与因变量BMD的相关性Table 4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dependent variables and independent variables

注:各自变量与BMD值相关,*P<0.05;r为相关系数

3 讨论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低下,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1]。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2型糖尿病由于长期处于糖、脂代谢紊乱及胰岛素抵抗,导致神经、血管等多系统的进行性改变。学者Albright于1948年首次提出了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观点[2],自此两种疾病的相关性也逐渐受到广泛关注。目前1型糖尿病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明确,但2型糖尿病与骨质疏松之间的关系尚存在不同意见。有研究[3]报道,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合并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的患病率可达到50%~60%,本研究仅合并骨质疏松的患病率为44.4%,与国内研究结果类似[4,5]。但也有部分研究[6,7]发现T2MD患者BMD与健康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造成此种不同结论的原因可能由于糖尿病同时合并多种代谢紊乱,在不同的病程阶段造成骨量变化不同,同时由于研究方案设计、BMD检测技术水平、研究对象的选择以及实验室检测技术差异等问题,导致结论的相对差异。

本研究显示,年龄、病程、体重指数(BMI)总胆固醇与低密度脂蛋白与T2MD患者的BMD呈负相关,BMI与其BMD呈正相关;此外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老年患者血钙水平低于非骨质疏松患者;老年女性患者BMD值明显低于老年男性患者。

部分研究显示,高胆固醇血症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8],因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股骨头标本中,经扫描电镜可见大量脂质沉积,导致骨骼血管床变性,骨干及骨髓血流量减少,微循环障碍,不能正常营养骨组织及神经,进而造成骨量减少,最终导致骨质疏松[9]。也有报道[10],桡骨远端骨密度与LDL呈负相关,考虑与以下机制相关:过多脂质沉积在骨骼血管床,使髓腔内血管受压,血窦面积缩小,引起骨髓微循环障碍,骨细胞活性下降,导致骨质疏松;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是脂肪细胞分化过程的关键转录调节因子,而氧化型LDL是其天然配体,二者结合,使骨髓基质干细胞向脂肪细胞分化增多,而向成骨细胞分化减少;血脂水平升高,打破了机体氧化与抗氧化的平衡,从而破骨细胞活性增强而成骨细胞活性受抑制。但HDL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报导不一。HDL可抑制LDL的氧化和其引起的多器官功能损伤,而呈现出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否具有抗骨质疏松的保护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几个研究[11-13]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的BMD和BMI呈正相关,一定程度上说明肥胖对骨密度有保护作用,有研究研究表明:体重因素是2型糖尿病的独立影响因素因素,体重的增加对于股骨皮质骨骨量起到正性作用。

T2DM的高血糖引起渗透性利尿,使钙、磷排泄增加,引起钙、磷代谢紊乱而影响骨代谢。慢性高血糖增加胶原糖化,导致糖尿病骨脆性增加,同时高血糖所致的渗透性利尿作用,使尿钙、磷排出量增加。高尿糖阻滞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也可导致T2DM患者易发生骨质疏松。高血糖时大量葡萄糖从尿液排出,渗透性利尿作用将大量Ca2+、P、Mg2+离子排出体外而使其血浓度降低;低Ca2+、低mg2+刺激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使甲状旁腺素分泌增加,溶骨作用增强,长期作用引起BMD减低。

另外,女性进入绝经期,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进一步加重脂代谢紊乱趋势,骨吸收大于骨形成,从而进一步导致骨量减少[4]。

综上所诉,老年T2DM糖尿病患者具有更高的骨质疏松风险,尤其女性患者更应注意此种风险,此外糖脂代谢紊乱对骨密度负面的影响作用也应引起重视。建议此类患者常规监测骨密度,为制定更合理的骨质疏松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